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从被动性的学习转向自主性的学习。本文试图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总结归纳了“四动”策略,从实践效果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四动”策略;自主学习;任务驱动
在信息社会,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大、异常丰富,学习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扩展。要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在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从被动性的学习转向自主性的学习。本文拟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 兴趣激动,让信息技术“走近”学生身边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也应遵循学生兴趣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下面是我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进行的几点尝试。
1. 精心设计“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动的“导语”能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驱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乐学。比如,在上“word的使用”这节课时,以收到一封求救信作为引入,设置一个“小岛历险”的故事情节,为了成功营求人质,学生需要掌握本节要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过关斩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可以紧扣学生心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以保持浓厚学习兴趣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例如在进行画笔教学时,介绍完“圆、椭圆”工具的使用后,让学生以此工具为主创作一幅画。起先不限定画什么,没有提示,多数学生无法继续思考,只是在画面上不断地叠加圆或是椭圆。学生的思维有了一个相对充分的酝酿后,再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让学生看五环旗、靶心等图案,这些有次序的叠加圆给学生以极大的启发,马上就有学生能画出光盘、水晕的图案,这种先抑后扬的教学节奏,为学生的主动思维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了余地。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适当地创设“愤”“悱”情境,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从被动转为主动。
3. 适当运用游戏,以提高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一些趣味性与娱乐性强的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指法练习在学生看来是最枯燥乏味的事,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这一特点,选取金山打字通软件进行练习,其中的“吃苹果”和“打地鼠”可进行字母练习,“青蛙过河”可练习单词的输入,“警察抓小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竞赛,这样学生在“玩”中掌握并熟悉了键盘指法。
二、 内容生动,让信息技术“走进”学生心里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大多先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工作原理、二进制等内容,学生一打开书本就接触到这么多抽象的概念,感到计算机太难学,甚至会打退堂鼓。
1. 上“活”第一课,留住学生的心
成功的第一节课将会使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和期待,有经验的教师会运用多种形式、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建立起融洽、亲和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如制作一些课件,把我们日常生活中计算机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作用(银行取款机、汽车售票机、汽车上的监控装置、股市行情显示栏等等),以及计算机的发展状况通过多媒体的视频环境,真实地向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和神奇作用,使学生意识到计算机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层面,如果不学习信息知识,将来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 让央视栏目“秀”进课堂,迷住学生
中央电视台有一些栏目收视率很高,也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把它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计算机原理”一课,模仿央视“幸运52”中的猜词环节——“你来比画我来猜”,让学生在欣喜、竞争的同时轻松掌握本来抽象、枯燥的知识。还有“交换空间”是中央二套的一档节目。参赛双方互换居室进行装饰、装修,从中体现装修者的艺术才华、审美情趣及理财观念,同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睦相处。学完word,我都会要求学生自主创作一份电子报刊,采用“交换空间”方式使学生之间产生思想碰撞——我的问题你解决,你的设计我评判,在质疑、讨论和切磋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得更扎实、更灵活了。
三、 任务驱动,让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集常识和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教学目标,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新学科,具有动手、动脑机会多的优势。
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发现、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如,在“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以“设计一个旅行计划”为课题,通过创设情境,布置任务、自主活动、教师总结、集体评价几个环节的安排,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掌握了知识,同时还能体味到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学科在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四、 实践促动,让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生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很多知识点都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掌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在实践中我们可能都有类似的体验,对于有些操作,比如鼠标的单击、双击和拖动等,听起来或看起来觉得挺简单,但在自己实际操作时却觉得非常笨拙,这时才感觉到原来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因此,学生亲自动手上机实践远比听教师讲、看教师演示有效得多。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和创新总是在问题解决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拘泥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让学生探讨多条渠道,拓宽学生思路,开创其多向思维。“四动”策略是我在任教过程中归纳的教学方法,各种方法之间并非独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在同一堂课中不同教学阶段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基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分析与建.[J/OL].
[3]如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生的兴趣.[J/OL].
(永康三中)
关键词:“四动”策略;自主学习;任务驱动
在信息社会,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大、异常丰富,学习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扩展。要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在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从被动性的学习转向自主性的学习。本文拟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 兴趣激动,让信息技术“走近”学生身边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也应遵循学生兴趣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下面是我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进行的几点尝试。
1. 精心设计“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动的“导语”能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驱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乐学。比如,在上“word的使用”这节课时,以收到一封求救信作为引入,设置一个“小岛历险”的故事情节,为了成功营求人质,学生需要掌握本节要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过关斩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可以紧扣学生心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以保持浓厚学习兴趣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例如在进行画笔教学时,介绍完“圆、椭圆”工具的使用后,让学生以此工具为主创作一幅画。起先不限定画什么,没有提示,多数学生无法继续思考,只是在画面上不断地叠加圆或是椭圆。学生的思维有了一个相对充分的酝酿后,再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让学生看五环旗、靶心等图案,这些有次序的叠加圆给学生以极大的启发,马上就有学生能画出光盘、水晕的图案,这种先抑后扬的教学节奏,为学生的主动思维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了余地。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适当地创设“愤”“悱”情境,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从被动转为主动。
3. 适当运用游戏,以提高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一些趣味性与娱乐性强的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指法练习在学生看来是最枯燥乏味的事,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这一特点,选取金山打字通软件进行练习,其中的“吃苹果”和“打地鼠”可进行字母练习,“青蛙过河”可练习单词的输入,“警察抓小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竞赛,这样学生在“玩”中掌握并熟悉了键盘指法。
二、 内容生动,让信息技术“走进”学生心里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大多先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工作原理、二进制等内容,学生一打开书本就接触到这么多抽象的概念,感到计算机太难学,甚至会打退堂鼓。
1. 上“活”第一课,留住学生的心
成功的第一节课将会使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和期待,有经验的教师会运用多种形式、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建立起融洽、亲和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如制作一些课件,把我们日常生活中计算机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作用(银行取款机、汽车售票机、汽车上的监控装置、股市行情显示栏等等),以及计算机的发展状况通过多媒体的视频环境,真实地向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和神奇作用,使学生意识到计算机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层面,如果不学习信息知识,将来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 让央视栏目“秀”进课堂,迷住学生
中央电视台有一些栏目收视率很高,也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把它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计算机原理”一课,模仿央视“幸运52”中的猜词环节——“你来比画我来猜”,让学生在欣喜、竞争的同时轻松掌握本来抽象、枯燥的知识。还有“交换空间”是中央二套的一档节目。参赛双方互换居室进行装饰、装修,从中体现装修者的艺术才华、审美情趣及理财观念,同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睦相处。学完word,我都会要求学生自主创作一份电子报刊,采用“交换空间”方式使学生之间产生思想碰撞——我的问题你解决,你的设计我评判,在质疑、讨论和切磋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得更扎实、更灵活了。
三、 任务驱动,让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集常识和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教学目标,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新学科,具有动手、动脑机会多的优势。
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发现、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如,在“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以“设计一个旅行计划”为课题,通过创设情境,布置任务、自主活动、教师总结、集体评价几个环节的安排,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掌握了知识,同时还能体味到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学科在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四、 实践促动,让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生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很多知识点都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掌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在实践中我们可能都有类似的体验,对于有些操作,比如鼠标的单击、双击和拖动等,听起来或看起来觉得挺简单,但在自己实际操作时却觉得非常笨拙,这时才感觉到原来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因此,学生亲自动手上机实践远比听教师讲、看教师演示有效得多。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和创新总是在问题解决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拘泥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让学生探讨多条渠道,拓宽学生思路,开创其多向思维。“四动”策略是我在任教过程中归纳的教学方法,各种方法之间并非独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在同一堂课中不同教学阶段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基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分析与建.[J/OL].
[3]如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生的兴趣.[J/OL].
(永康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