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休假制度起源于官员休假,初多与节令、时令日庆贺活动有关,后渐出独立休假制度。
汉朝官员“五日一休沐”
休假制度,早在中国的秦汉时期就已有之。西汉时期,休假制度基本形成,汉代官吏供职期间,一般居住在官府修建的舍中,不与家人同住。因此《汉律》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汉书》也记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对于“休沐”,唐朝《初学记》解释得很清楚:“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
除了类似周末的休假外,汉代政府还规定了节庆的假日。《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也就是说从冬至日起,百官都要放长假休息,假期休完另选吉日开衙办公。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官吏间互相“轮休”。轮休制度,因为符合人性化管理,开始被各个朝代采用。
唐宋官员旬休
从唐代开始,不在官府值班的官员下午以后就可以回家。由于大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人住在一起,因此没有必要每5天作一次短期的休假。唐代《假宁令》规定,10日休一天,称“旬假”,即每月第10天、第20天和最后一天,各休假一天。宋代休假制度基本沿袭唐代,但是比唐朝宽松一些。那时候的休假,提前要“告假”,假期满后要“销假”,否则便会罚俸甚至罢官。
唐宋时期除了这几天一休的“旬假”以外,还有许多的节庆假日。在唐代,有53个各类节庆假日,学生有专门的田假和授衣假。宋代有54个各类节庆假日,但只有18个节假日官员可自由活动,其余36个可能要出席相应节假日庆典活动。
唐代重要人物的生日也要放假,重要人物主要有三个人:老子、释迦牟尼和皇帝。老子诞辰、佛诞放假1天,皇帝诞辰放假3天。到了宋代,老子诞辰、佛诞的假日取消了,只剩下皇帝一人。除了以上这样的假日外,如果皇帝哪天心情好或者遇上喜得贵子等高兴的事情,也会放假。
元朝以后官员假期大缩水
宋代过于宽松的休假制度造成了吏政涣散,元朝为了防止重蹈覆辙,假日大幅减少。在元朝统治者看来,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官吏们全年的节假日减少到16天。
明清时期,许多假期被完全免掉了,除了父母去世的3年“丁忧假”外,少有的假日也要皇帝特批才能获得。这段时期全年只有3个节庆,即春节、冬至与皇帝的诞辰,这种改变显示了个人对皇帝和父母义务的强调。如果有人对“丁忧”隐匿不报,清政府规定“匿丧不报者,革职”。
同时,出于维护孝道的需要,如果你是家中独子,向上级说父母生病了,就可以休假。正如太平天国时期在中国的英国议员迈多士在《中国人及其叛变》中所说:“政府即使明知官员是在逃避公务上的困难,也不敢拒绝身为独子的官员以照顾母亲为由告假;但是另一方面,官员却从来不敢因为照顾病痛中的妻子而告假。”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也将星期日公休的风潮带入了中国。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星期制风靡全国。
汉朝官员“五日一休沐”
休假制度,早在中国的秦汉时期就已有之。西汉时期,休假制度基本形成,汉代官吏供职期间,一般居住在官府修建的舍中,不与家人同住。因此《汉律》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汉书》也记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对于“休沐”,唐朝《初学记》解释得很清楚:“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
除了类似周末的休假外,汉代政府还规定了节庆的假日。《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也就是说从冬至日起,百官都要放长假休息,假期休完另选吉日开衙办公。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官吏间互相“轮休”。轮休制度,因为符合人性化管理,开始被各个朝代采用。
唐宋官员旬休
从唐代开始,不在官府值班的官员下午以后就可以回家。由于大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人住在一起,因此没有必要每5天作一次短期的休假。唐代《假宁令》规定,10日休一天,称“旬假”,即每月第10天、第20天和最后一天,各休假一天。宋代休假制度基本沿袭唐代,但是比唐朝宽松一些。那时候的休假,提前要“告假”,假期满后要“销假”,否则便会罚俸甚至罢官。
唐宋时期除了这几天一休的“旬假”以外,还有许多的节庆假日。在唐代,有53个各类节庆假日,学生有专门的田假和授衣假。宋代有54个各类节庆假日,但只有18个节假日官员可自由活动,其余36个可能要出席相应节假日庆典活动。
唐代重要人物的生日也要放假,重要人物主要有三个人:老子、释迦牟尼和皇帝。老子诞辰、佛诞放假1天,皇帝诞辰放假3天。到了宋代,老子诞辰、佛诞的假日取消了,只剩下皇帝一人。除了以上这样的假日外,如果皇帝哪天心情好或者遇上喜得贵子等高兴的事情,也会放假。
元朝以后官员假期大缩水
宋代过于宽松的休假制度造成了吏政涣散,元朝为了防止重蹈覆辙,假日大幅减少。在元朝统治者看来,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官吏们全年的节假日减少到16天。
明清时期,许多假期被完全免掉了,除了父母去世的3年“丁忧假”外,少有的假日也要皇帝特批才能获得。这段时期全年只有3个节庆,即春节、冬至与皇帝的诞辰,这种改变显示了个人对皇帝和父母义务的强调。如果有人对“丁忧”隐匿不报,清政府规定“匿丧不报者,革职”。
同时,出于维护孝道的需要,如果你是家中独子,向上级说父母生病了,就可以休假。正如太平天国时期在中国的英国议员迈多士在《中国人及其叛变》中所说:“政府即使明知官员是在逃避公务上的困难,也不敢拒绝身为独子的官员以照顾母亲为由告假;但是另一方面,官员却从来不敢因为照顾病痛中的妻子而告假。”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也将星期日公休的风潮带入了中国。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星期制风靡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