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之一。笔者作为一线数学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笔者从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包括心算的准确度、速度、方法的灵活度等方面综合着手,取得了成效,探索出了有益经验。
关键词:心算;小学数学;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之一。我认为,心算,是学生计算的一种方式,更是学生良好计算能力的基础。心算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计算速度、计算准确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等。因而,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小学生心算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们其实很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很多老师花了大量的精力进行计算教学。有的教师实际教学中,认为只要让学生懂得算法,再多做计算题,加强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提升;有的教师教学中往往存在重算法,轻算理;有的教师教学中重练习,轻理解。教学中如此重视,学生的计算作业中仍然错误百出。学生们在反思中常常将计算错误的原因归结为“粗心”。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包括心算的准确度,心算的速度,心算方法的灵活度等方面综合着手。培养心算能力,应该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全面着手:
一、 重视算法的掌握,更应该重视算理的教学
学生切实掌握算理,计算中无论数字怎样变化,才能万变不离其宗。算理是算法的基础。若学生不懂算理,仅靠机械的算法训练,也能学会计算,但数字一旦发生改变,就无法适应而错误百出。更谈不上灵活的简算。所以,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
(1)组织学生计算,在活动中掌握算理。如13—5的计算。学生最容易出错的退位减法。若能掌握算理,理解算式的意思是“从13里取出5个,还剩多少”就容易找到简便算法。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们进行“分水果”的游戏,切实让他们理解,可以怎样算出一共要从13个苹果中拿出5个苹果,直接进行退位减法计算。也有学生进行不同的操作:从10里拿出5个,还剩5个。再将剩下的5个和之前的3个合起来,得到还剩8个。进行优化时学生们发现后面一个方法不用退位,不容易出错。普遍选用这种方法。甚至发现可以用来解决12—5、 11—7 、13—6 、13—7等等容易出错的退位减法。
(2)利用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化难为易,缩短掌握计算法则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数的构成和分解时,学生对“平均分”不易理解。就地取材,让学生“平均分粉笔”。准备2支粉笔,要求学生平均分,学生顺利分成两部分,比较两部分的大小,引导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再让学生将8支粉笔,平均分成两份。有学生就懵了:“怎么分呢?”有人一支一支地分,有人两支两支地分,有人一次将4支分成一份,剩下的分成一份。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学会了在思考了再行动。慢慢学习在心里计算,逐步进行心算培养。
二、训练心算准确度,从口算训练开始,强化思维训练。持之以恒,容易错的反复练习方能见成效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口算是笔算、心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心算准确度,必须重视口算练习的准确度,做到准确第一。告诉学生评价标准是“准确第一”。“明确要求、常训练、常检查”。让同座之间、师生之间、母子之间,进行经常性的口算练习,明确提出,先在心里计算好,再把答案说出来,强化心算的经常性练习。
如果孩子的心算结果出错了,一定要给予孩子口述心算过程的机会,学生将心算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进行计算的思维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在哪里,也便于让孩子习惯于心算。
三、提升心算速度,要有针对性地练习。容易错的、重要的心算经常练
为了提升学生心算速度。熟练掌握心算的技能技巧,形成心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要的。但是要注意科学地练,有实效地练。
1.突出规律的掌握练习
一般用于讲授课后的课堂练习,如30—17 40—27 50—37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可以让学生们观察结果和被减数、减数的变化关系。发现被减数和减数同时扩大相同的数,差不变。并且,一定要让学生们自己试着举例。如510—170、500—160等。
2.容易出错的对比练
学生平时计算中的错误随时登记,分析归类,有针对性地反复练,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37+103、22+88等。
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容易出错的题罗列出来,印成相应的题单。让学生每天反复练习。
为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速度,可以把相似的题,容易混淆的综合在一起练习。使学生的心算能力在练习中得到提升。
四、培养良好的心算习惯
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视给予学生心算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鼓励学生先进行心算、口算,确认结果无误后再将结果说出来。进过长期的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一定会得到切实提高。计算能力出类拔萃也就顺理成章。
关键词:心算;小学数学;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之一。我认为,心算,是学生计算的一种方式,更是学生良好计算能力的基础。心算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计算速度、计算准确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等。因而,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小学生心算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们其实很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很多老师花了大量的精力进行计算教学。有的教师实际教学中,认为只要让学生懂得算法,再多做计算题,加强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提升;有的教师教学中往往存在重算法,轻算理;有的教师教学中重练习,轻理解。教学中如此重视,学生的计算作业中仍然错误百出。学生们在反思中常常将计算错误的原因归结为“粗心”。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包括心算的准确度,心算的速度,心算方法的灵活度等方面综合着手。培养心算能力,应该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全面着手:
一、 重视算法的掌握,更应该重视算理的教学
学生切实掌握算理,计算中无论数字怎样变化,才能万变不离其宗。算理是算法的基础。若学生不懂算理,仅靠机械的算法训练,也能学会计算,但数字一旦发生改变,就无法适应而错误百出。更谈不上灵活的简算。所以,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
(1)组织学生计算,在活动中掌握算理。如13—5的计算。学生最容易出错的退位减法。若能掌握算理,理解算式的意思是“从13里取出5个,还剩多少”就容易找到简便算法。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们进行“分水果”的游戏,切实让他们理解,可以怎样算出一共要从13个苹果中拿出5个苹果,直接进行退位减法计算。也有学生进行不同的操作:从10里拿出5个,还剩5个。再将剩下的5个和之前的3个合起来,得到还剩8个。进行优化时学生们发现后面一个方法不用退位,不容易出错。普遍选用这种方法。甚至发现可以用来解决12—5、 11—7 、13—6 、13—7等等容易出错的退位减法。
(2)利用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化难为易,缩短掌握计算法则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数的构成和分解时,学生对“平均分”不易理解。就地取材,让学生“平均分粉笔”。准备2支粉笔,要求学生平均分,学生顺利分成两部分,比较两部分的大小,引导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再让学生将8支粉笔,平均分成两份。有学生就懵了:“怎么分呢?”有人一支一支地分,有人两支两支地分,有人一次将4支分成一份,剩下的分成一份。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学会了在思考了再行动。慢慢学习在心里计算,逐步进行心算培养。
二、训练心算准确度,从口算训练开始,强化思维训练。持之以恒,容易错的反复练习方能见成效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口算是笔算、心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心算准确度,必须重视口算练习的准确度,做到准确第一。告诉学生评价标准是“准确第一”。“明确要求、常训练、常检查”。让同座之间、师生之间、母子之间,进行经常性的口算练习,明确提出,先在心里计算好,再把答案说出来,强化心算的经常性练习。
如果孩子的心算结果出错了,一定要给予孩子口述心算过程的机会,学生将心算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进行计算的思维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在哪里,也便于让孩子习惯于心算。
三、提升心算速度,要有针对性地练习。容易错的、重要的心算经常练
为了提升学生心算速度。熟练掌握心算的技能技巧,形成心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要的。但是要注意科学地练,有实效地练。
1.突出规律的掌握练习
一般用于讲授课后的课堂练习,如30—17 40—27 50—37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可以让学生们观察结果和被减数、减数的变化关系。发现被减数和减数同时扩大相同的数,差不变。并且,一定要让学生们自己试着举例。如510—170、500—160等。
2.容易出错的对比练
学生平时计算中的错误随时登记,分析归类,有针对性地反复练,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37+103、22+88等。
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容易出错的题罗列出来,印成相应的题单。让学生每天反复练习。
为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速度,可以把相似的题,容易混淆的综合在一起练习。使学生的心算能力在练习中得到提升。
四、培养良好的心算习惯
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视给予学生心算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鼓励学生先进行心算、口算,确认结果无误后再将结果说出来。进过长期的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一定会得到切实提高。计算能力出类拔萃也就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