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限制性酶切位点相关DNA测序技术(RAD-seq)检测白洋淀和微山湖野生莲多样性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lh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集莲(Nelumbo Adans.)样本共127份,其中:白洋淀野生莲居群样本60份、微山湖居群样本45份、对照样本共22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湖南、四川野生莲样本6份,古代莲样本4份,莲栽培品种样本5份,泰国、印度、越南、澳大利亚的野生莲样本5份,美洲莲、亚美杂交莲样本各1份).采用限制性酶切位点相关DNA测序技术(RAD-seq)对莲样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对116份莲样本简化测序,共得到高质量序列数919915896条、高质量碱基数据128055038010 bp.经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共得到53526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构建了邻接法(NJ)系统发育树和群体遗传结构图;系统发育树表明,所有莲样本可分为10个分支,其中48份白洋淀野生莲样本、36份微山湖野生莲样本、6份中国其他地区野生莲样本、4份古代莲样本,泰国、印度等外国野生莲样本共同组成1个伞状分支.遗传结构分析表明,白洋淀和微山湖野生莲居群主体属于同一遗传背景,与系统发育树反映的结果高度一致.说明在大地理范围的外国野生莲作为对照的背景下,白洋淀野生莲居群和微山湖野生莲居群之间未呈现显著遗传分化.
其他文献
为了明确不同立地条件(沙丘、平缓沙地、丘间低地)下,平茬处理对花棒枝系空间构型和叶片的影响.以吉兰泰盐湖花棒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对花棒灌丛实施平茬处理,分别于平茬1a和2a后,对3种立地条件下花棒生长状况、构型特征、叶片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与沙丘相比,丘间低地平茬后花棒总体长势较好,平茬1 a后花棒的株高和基径显著增加(P<0.05),平茬2 a后花棒分枝长和分枝基径显著增加(P<0.05).(2)平缓沙地平茬2 a后花棒二级枝和一级枝的枝径比(RBD2:1)比丘间低地减小12.17%,沙丘比丘
红枣中富含多种抗氧化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综述了红枣不同成熟阶段、不同部位、黑化前后和不同品种抗氧化活性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差异,并对红枣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红枣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借鉴.
为了探究金叶银杏杂交育种可行性,选育出黄化特征稳定和干形优美的金叶银杏实生苗.以南京林业大学校内两株健康成熟的银杏雄株为父本,湖北安陆金叶银杏嫁接苗为母本,通过人工控制授粉得到杂交种实,并对种子表型性状、活力及其幼苗叶色分化情况进行观察统计.结果表明:金叶银杏与普通银杏的远距离杂交成功率达到90%;其后代种子属于梅核类,种粒小,杂交1号和杂交2号的单核质量分别为1.55、1.96 g;杂交种子存在生理后熟现象,其胚的速生期为9—10月份;杂交金叶银杏种子的发芽率80%以上,出苗率55%以上,黄化率达到50
以1年生鼓节竹分株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分别设置对照组、轻度干旱胁迫、中度干旱胁迫和重度干旱胁迫等4个土壤水分梯度,分析鼓节竹在人工模拟干旱胁迫下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鼓节竹叶片在干旱胁迫过程中出现了失水、黄化、长斑及脱落等现象,在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下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而对持续的重度干旱胁迫则不具有耐受性.随胁迫时间和程度的增加,叶片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上升,而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叶片光合色素在干旱胁迫过程中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当土
试验苗木为苗圃的同一批苗木,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苗高(23.5±1.07)cm、地径(8.34±0.56)mm,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苗高(25.2±1.23)cm、地径(7.42±0.60)mm;试验土壤为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相邻的并且立地条件相似的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纯林、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纯林、邻近次生林(为对照)样地表层0~20 cm的土壤;于2019年5月7日将风干后的土壤装入高17
针对南疆极端干旱区土地沙化贫瘠、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植被恢复困难等问题,以不施保水剂为对照,设置5、10、15、20 g/株4个聚天冬氨酸保水剂施用量,分析不同施用量对胡杨幼苗功能性状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根施保水剂能提高土壤、幼苗叶片含水量和光合色素质量分数,降低幼苗水分亏缺程度,减轻干旱缺水对胡杨幼苗的伤害.(2)根施保水剂能促进幼苗株高、地径和当年生小枝生长,增加总叶面积和小枝生物量,根施15 g/株保水剂胡杨幼苗株高、地径和小枝长度绝对、相对生长速率显著增大(P<0.05).(3)根施保水
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植被稀少、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班公柳(Salix bangongensis C.Wang et C.F.Fang)和秀丽水柏枝(Myricaria elegans Royle)是维持西藏阿里地区脆弱生态的主要灌木树种,但两树种人工林分存在较为严重的早衰甚至死亡现象.为了解平茬复壮对改造两树种人工混交林退化早衰的效果,以阿里地区狮泉河镇班公柳和秀丽水柏枝人工混交林为试验区,设置未平茬(CK)和留茬高度10、30、50 cm共4个平茬处理,分析不同平茬高度下两种主要灌木灌丛高度、最大地径、冠幅
采用时空替代法,在浙江龙游县溪口林场竹阔界面,依次设置常绿阔叶林、竹阔混交林和毛竹林样地,比较分析毛竹不同扩张阶段林分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毛竹持续扩张,甜槠的重要值从扩张前期的62.59,降低到扩张中期的46.21和扩张后期的0,而毛竹重要值从扩张前期的0,快速上升到扩张中期的26.17,直至扩张后期完全替代阔叶树种,重要值达到100.00.扩张前期径阶分布范围最广,为4~48径阶,呈倒“J”型分布;扩张中期呈单峰山状曲线,主要集中分布在8~20 cm范围内;扩张后期的径阶分布集中于4和8径阶,多
为了探究黄金枸骨叶片变色期叶绿素代谢调控特征和叶片复绿期叶绿素合成中间产物的含量及关键酶活性.采用人工遮荫的方法,使黄金枸骨叶色由黄转绿,动态监测叶绿素的质量摩尔浓度、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的质量摩尔浓度、叶绿素合成酶活性和叶绿素降解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分析叶片变绿过程中叶绿素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的特征.结果表明:叶片变色过程中叶绿素的质量摩尔浓度显著上升(P<0.05);δ-氨基乙酰丙酸(ALA)和胆色素原(PBG)的质量摩尔浓度显著下降(P<0.05),其后合成途径的中间产物尿卟啉原Ⅲ(UrogenⅢ)、粪卟啉
以2019年为研究时间结束节点,分别以10 a的短期时间间隔、35 a的较长期时间间隔,通过遥感影像获取1984、2009、2019年大庆地区不同土地类型变化数据;利用多种参数定量分析不同时间尺度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强度和方向,结合野外实地取样分析得到土壤有机碳的数据;运用地理探测器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选取8种不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各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因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的强度和方向而有显著不同,不同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之间流动方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