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仪式感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rorw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仪式感是什么?在《小王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关于仪式感的对白。
  狐狸说:“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 ”小王子问道。
  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美文一】
  回忆小时候拜月
  ◎李汉荣
  天刚擦黑,爹就和娘一起从堂屋供桌前搬出小方桌和小凳子,放在我们家院子的正中,把一盘大枣、一盘月饼放在小方桌上,然后端端正正恭恭敬敬朝着月亮的方向坐下来。
  我也端端正正恭恭敬敬坐在爹的旁边。我问爹:月亮今晚出不出来?爹说:说话要轻声一点,别吵着了月亮,月亮爷爷正在往我们这里走呢。
  我就安静地坐着,不说话,眼睛瞅着桌子上让月亮吃的东西。
  爹说:别馋,这是为月亮爷爷准备的,它过一会儿来看我们。
  我问:月亮是我们家的亲戚吗?爹说:是。月亮是我们祖祖辈辈的亲戚。正说着,院子前面的屋顶就白花花亮了,隔壁三娘家的山墙也白花花亮了,像悄悄涂了一层石灰。是月亮出来了,圆圆的,已挂在前面的皂角树上。
  爹抬起头,望了一会儿月亮,他脸上的表情很安静,很远,淡淡地,又罩着一层喜悦。
  我看一眼爹,又看一眼月亮,觉得他们的脸很相似,月亮是天上的一张不会老去的脸。
  爹站起来,向月亮作了三个揖,然后跪下来,向月亮磕了三个头。
  爹的动作恭恭敬敬,爹的表情恭恭敬敬。
  我学着爹的样子,也向月亮作了三个揖,磕了三个头。
  爹对着月亮说:请月亮尝尝我们的心意。然后就把一部分月饼、红枣撒在院子里的月光上面。
  爹又给我了一捧掰碎的月饼和红枣,让我在有月亮的地方都撒一些。
  我把月饼和红枣撒在屋后的溪水里,溪水里有一轮月亮;撒在大门外的池塘里,池塘里有一轮月亮;正准备撒进村头的井里,井里也有一轮月亮等着。赶来挑水的杨自明叔叔说井里的月亮只喝水不吃东西,吃了别的东西会吃坏月亮的肚子,井水就不好了。
  我回到我们家的院子,看见爹还在静静地望着月亮出神。
  爹从月亮上返回,一脸的月光。他对着我和娘说:今晚月亮好,天气好,月亮领了我们的心意,会照看和保佑我们有好年成、好身体、好心情。
  我问:每一家都拜月吗?每一个人都拜月吗?
  爹说:天下人都拜月,古往今来的人都拜月,月亮领了人们的心意,才保养得白白胖胖,然后保佑天下人安康。
  后来,我就趴在爹的膝盖上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就在院子里、池塘里、溪水里寻找昨天晚上撒给月亮的礼物,都不见了。
  我问爹:真是月亮爷爷吃了吗?爹说:是月亮爷爷吃了。
  我问娘:真是月亮爷爷吃了吗?娘说:是院子里的鸡吃了,狗吃了,鸟吃了,虫吃了,是池塘里的鱼吃了,是溪水里的鹅吃了。
  爹看了一眼娘,拍拍我的脑袋说:那是月亮爷爷让给它们吃的,月亮照着的地方,月亮都要照料那里的花花草草虫虫鸟鸟,不让它们饿着。
  我当时觉得父亲很古怪。直到此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才忽然明白:
  我父亲那一代人,他们和天地万物保持着一种很深厚的血脉亲情。
  他尊敬月亮,他虔诚地拜谢这位天上的亲戚,就在他拜月的时候,他不仅让自己过了一个节日,他也让水里的鱼,树上的鸟,门前的狗,地上的鸡,甚至那些看不见的虫虫蚂蚁都过了一个节日。
  那个夜晚的节日,多么明亮,多么温暖,多么深情,多么神秘,多么有意思……
  【文本解读】文章以“拜月”仪式为核心,从“等月亮”,到“拜月亮”,再到“喂月亮”,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在一种神秘、美妙的仪式氛围中,寄寓了作者一家人对天地万物的虔诚之心。作者以儿童视角描写“拜月”仪式,在他与父亲的对话中,逐层揭开了“拜月”的内涵:月亮是我们家的亲戚;天下人都拜月;天地万物的血脉亲情。文中描写父子拜月的神态和动作时,多次使用“端端正正恭恭敬敬”,准确形象地表达了父亲郑重其事的仪式感。
  【适用文题】特别的节日;长大了我才懂;传承……
  【美文二】
  仪式感
  ◎明前茶
  朋友老张13 岁的儿子,这学期转学到一家闻名遐邇的私立学校就读。在老张眼里,儿子的学长学姐们,拿到多少名校的通知书是次要的,作为家长,他看中的是这所学校令人感动的仪式感。
  举一个例子,所有的学生寝室都预备了熨衣板和蒸汽熨斗。不管是参加周一的升旗仪式,还是参加学校合唱团的表演,抑或是找校长谈话,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衬衫和校服西装熨得笔挺。为了贴合小男生们正在蓬勃发育的胸膛,学生手册上要求男生的衬衫要熨出12 条线,正面8 条,后背4 条。新生们没干过这事,高年级的学长就来手把手教他们用大头针别出形状与间隔,再用蒸汽熨斗上下仔细地熨烫。周日的下午或晚上,学生们轮流使用蒸汽熨斗,肃穆与认真,敬畏与庄严,像潮水一样漫过他们稚嫩的身心,将他们的心神洗濯一新。
  一开始,有家长觉得学校这样要求十二三岁的学生,特别是皮猴儿一样的男生,有点苛刻。对于这一点,校长是这么解释的:所有的自律,一开始都来自他律。有制度约束你,成全你,促使你养成清醒、周正、律己甚严的习惯,孩子们将受益一生。校长本人也是这么做的,他规定任何学生都可以提出书面申请,要求“与校长谈谈”。他也会着正装与学生会面,他也会亲手熨烫衬衫,前襟8 条线,后背4 条线,毫不马虎。   校长把他与皮娃儿的见面,定义为:“两个想法成熟的男人坐下来谈谈。”为着这份慎重的“仪式感”,他会花半小时熨烫自己的衬衫。
  对仪式感的推崇与敬畏,让孩子们觉察到坚持带来的收获。每个人都在社交平台上为自己的新年愿景打卡,自觉接受大家的监督。发誓要读完英文原著的,每天报告自己的阅读进度与感想;学国标舞的孩子,每天晒习舞视频;老张的儿子为减肥健身,每天坚持长跑5 公里,从寒风凛冽跑到春暖花开,每天都在咕咚上打卡,晒出自己的跑步路线与配速。
  坚持100 天,再愚钝的孩子,也会明白生活中的仪式感,是如何战胜根植于每个人心中的怠惰、马虎、潦草与苟且,让自己如一棵松柏,向着天空,笔直地挺进。
  老张至今还记得自己上中学时的经历。30 多年前的农村中学,高考生们成天埋头学习,无暇顾及个人卫生,头发多日不洗不梳,像油亮蓬乱的鸟窝。高考前两天,班主任要求大家集体放下书本,到操场上去。到了洗饭盒的水池边,大家都惊呆了——老师们准备了20 只崭新的脸盆,要求孩子们为同伴洗头。老师自掏腰包买了肥皂,在温水中化出浓浓的皂汁,一一倒入孩子的手心,看着他们揉出泡沫,洗出蓬松清香的头发,和干干净净的手脸。孩子们如不相识一样互相观望,捂嘴偷乐,带着些许恍惚看着镜子中的自己。
  是的,不过是赶在高考前洗了个头而已,他们却能感应到比誓师大会更有效的振奋感,感应到板结贫瘠的内心深处,忽闪忽闪地钻出了绿苗。
  【文本解读】“仪式感”可以塑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充满“仪式感”的生活,其实是坚持的一种结果。在坚持中,我们学会了战胜“根植于每个人心中的怠惰、马虎、潦草与苟且,让自己如一棵松柏,向着天空,笔直地挺进”。
  【适用文题】郑重的心;敬畏生活;庄严的生命……
  【美文三】
  唤醒仪式感
  ◎李斌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词。”作家笔下的春节,总能勾起许多人的乡愁回忆。物质丰富、文化多样的时代,人们虽然创设出各具特色的过年新形式,但传统年俗的仪式感,从未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失落。
  如果没有节俗带来的仪式感,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便会与普通的假期无异。仪式感犹如生活的调味剂、文化的倍增器,它让平庸的生命懂得庄重,让潦草的生活焕发温馨。仪式感是元宵佳节的灯火辉煌,是清明祭祖的慎终追远,是中秋月圆的千里相思,是重阳登高的健康企盼。因为阖家团圆、守岁祈福、拜年贺岁等仪式感的存在,春节成为我们复苏文化记忆、确认精神归属的重要时刻。我们重视过年,正是为了温热内心的仪式感,触发文化意义上的深层感念。
  “一个字,累;两个字,消费;三个字,大聚会;四个字,胡吃海睡”,几乎每年都会有不少人感慨年味变得寡淡。过年过年,“过”意味着庄严,“年”代表着主题。过得太随意,吃吃喝喝、玩玩闹闹;过得太前卫,埋首于手机、沉迷在网络,都会失去过年的氛围;而像通宵麻将、红包攀比、奔波酒桌,更是折射出世道人心的庸俗化。对待文化传统,最令人忧心的事情莫过于,“‘物’的败坏,尚可恢复,而‘文化精神’一旦败落下去,要拯救回来,怕是难以计算时日”。节日内涵要靠节俗形式来承载,要有过节的“规定动作”,得遵照一定的“打分标准”。如果贪图舒适享受,把节俗仪式当作应景的形式、累人的负担,甚或贴上“糟粕”的标签一脚踢开,节日岂能不变味?
  告别了娱乐匮乏和物质贫瘠的年代,让温润文化生活、慰藉人伦情感的“文化粮食”丰富起来,我们才能进一步告别灵魂信仰的困乏。继承与创新,哪一方面都不能轻视。过去以真竹“着火爆之”即为“爆竹”,如今更为环保的电子爆竹有替代传统爆竹之势。过去拜年讲究作揖、磕头,如今短信、视频、微博都可以成为心愿的承载。过去烘托家庭幸福的是一桌丰盛年夜饭,如今全家一起看场电影、拍张合照,同样定格幸福团圆。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慰藉。正所谓,“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唤醒仪式感并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不断挖掘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如此,年俗才能生生不息,年味才能回味无穷。
  春节这样的文化传统,不是摆在玻璃橱窗里供人参观的出土文物,而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根脉。今天我们能够在春节里像古人那样,感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喜悦,舒展“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的豪情,体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境,原因就在于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原乡。不论我们走多远,传承好、发展好“文化家底”,唤醒内心的仪式感、认同感、使命感,我们就能记得住回家的路,忘不了乡土的味道。
  【技法解读】
  文章先从年俗仪式谈起,引出论题:“仪式感,从未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失落”;而后分述“仪式感”在节俗中的体现,阐明观点:“仪式感”是“复苏文化记忆、确认精神归属的重要时刻”;紧接着,再摆陈现状,并给出解决对策,即“不断挖掘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最后,作者重申“仪式感”的文化内涵:“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原乡。”文章层次清晰,摆事实、讲道理兼具,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仪式感”的深刻内涵。
  【素材贴士】
  美好的仪式感
  在伦敦地铁站,流传着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妇人的故事。她總是坐在月台的长椅上,默默地看着车辆进站,可从不搭乘。其实她只是为了听到汽车进站的那句“小心间隙”,那是她丈夫生前录制的,也是相识时他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对这位老妇人而言,每天聆听丈夫的声音,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美好的仪式感。
  在仪式中尊重自我
  民国才女林徽因,每次在夜晚作诗时,都会沐浴焚香,一盏茶,一把琴,一本线装书。正是她简单又别致的仪式感,所以即使后来她的孩子在艰苦的条件下成长,也依旧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女神奥黛丽·赫本,在电影《蒂凡尼的早晨》里,总是妆容精致,穿着美丽的小黑裙,她站在橱窗边优雅地喝着咖啡的样子,怎一个美字了得?
  仪式感能够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
  仪式认同
  在一个大厅里为“四郎探母”流泪的人群,在一个广场上为泰雅族长老的古曲顶着大雨不去的人群,在一个公园里听乐团演奏悲怆“江河水”纪念死难同胞的人群,或者是,在一个图书馆里聆听一场诗歌朗诵的人群,在校园里为一个热门乐团尖叫晕眩的人群,其实是在进行一个重要的仪式:他们正在一个社会共识体验营里认识彼此,加深感情,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表面上是音乐的流动、影像的演出、语言的传递,更深层的,其实是生命共同体意识的萌芽、文化认同的逐渐成形、公民社会的塑造。
  —— 龙应台
其他文献
面对枯燥的生活,抛开一切,发呆静坐,似乎成了消遣时光的最佳之选。  于我,在阳光洋溢的下午,空气中时刻弥漫着困倦的气息,而面对一摞作业,若真的睡了,总有一丝惭愧。但不自觉地,选择呆坐在椅子上,盯着作业,却什么也不干。自己仿佛是进入了一个模糊的世界,二分之一的自己不知在何处,车水马龙的嘈杂声若有若无,眼前的文字忽隐忽现,上蹿下跳。  这样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但又犹如漏中沙,流逝得无痕无迹。  生活
雪 尘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这是宋代禅师释守璋的诗句,是说花与絮的飞落不是因为风雨,而是因为它们已进入生命的时序。  万物皆如此,落叶本是自然赋予的时序之美,只是韦应物在写《寺居独夜寄崔主簿》时,内心寂寞凄凉,才觉得那纷纷的落叶孤寂萧索。  “木葉纷纷落”,诗成妙韵天然,仿佛不是由诗人口中吟出,而是五片纷飞的叶子落成的一句诗。兀自觉得,这句诗是古往今来对落叶最美的诠释。  这样的落,美得
近日,杭州的几所小学纷纷组织起“爸爸篮球赛”。防守、上篮、扣球……爸爸们一板一眼,看起来跟正规篮球赛没有区别。不过,与普通篮球赛不同的是,每位球员球衣背后的名字都印有统一的后缀,那就是“某某他爸”。为了赢得比赛,爸爸们不敢怠慢,纷纷放下手机、推掉饭局,开始研究进攻战术,制定防守策略,亲子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孩子们也在场上积极摇旗呐喊,为爸爸加油。  对于举办“爸爸篮球赛”,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的胡晓敏
因为课业紧张,今年的清明,我并未与父亲回乡祭祖。  烟雨蒙蒙,乍暖还寒,城市的街巷不算明朗,也谈不上阴郁,像个普通的雨天,鸟雀彼此呼唤,吟唱着这人间的四月天,轻柔的风与我拥别。若不是街边紧闭的商铺门上挂着清明放假的牌子,我对这一沧桑厚重的节日,竟感到些许的陌生。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润湿了行人脚边的嫩草,也润湿了行人的心。  “清明时节雨纷纷”,似乎是种“必然”,清明总由那丝丝缕缕缠绵的雨托起,又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由美国历史学家、作家塔拉·韦斯特弗所写的一本自传。1986年出生在山区的塔拉在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可即便如此,塔拉也从未放弃过教育,更未曾放弃过自己。她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又获得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和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相比于每个正常的孩子来说,塔拉是不幸的。身在一个很少有人能想象得到的家庭,“不上学,不就医”是塔拉的父亲要求他的孩子们所要坚持
残阳落满肩头,似是未褪尽的火光。  散落在天边的余晖殷出一抹淡淡的红,像在天地间笼罩上了一层异样的薄雾,魅惑却淡然。它静静地淌在我伸出的手上,无声地散落在画作上,守在我身旁。  我的手上沾着未干的颜料,地上的画很多还湿着,在红光下透着亮,我抚摸它们,缓缓地,它们像在我的心上割开了小口,慢慢地渗出焦躁的血。  前方的画板上还贴着一张崭新的白纸,笔被甩在墙角,地上滴着许多带颜色的液滴。它们在这沉静压抑
香椿是一种独特的植物,喜欢和不喜欢香椿的理由,皆与它那独特的气味有关。  在喜欢的人眼里,香椿的味道是清香,是醇香,是“香风惊艳,簇簇嫩、枝头灿烂”,直呼香椿为香芽儿,凉拌热炒来者不拒,整个一副饕餮的嘴脸。不喜欢的人呢,大概连想都不愿想它的味道。有人曾发过这样的微博:香椿对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怨恨,居然散发出这么鬼畜催呕的气息?  我女儿就不喜欢吃香椿,她说香椿炒鸡蛋里有股臭屁虫的味儿,她说这句话时
这些天都没出去,原因是出不去。自从新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长年“蜗居”在保安亭里的保安,忽然就像变了个人一样,整日“雄赳赳,气昂昂”地在门口转悠。  出一趟门,是真麻烦。向保安出示通行证且不说,还要登记各种信息,缺一不可。他认字不是很快,又不肯马虎,常常导致出入小区大门都要不少时间。对于那些以买菜为名,实际上想出去“逛”的年轻人来说,在保安这里也是没辙,他总是有意无意地瞪大铜铃一样的眼睛:“出去买
午睡醒来,打开卧室房门,一人眼帘的便是一片明媚。金色的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在地板上,平添了几分亮色,却也不显得刺眼,那颜色带给人心灵上的安定,我的脚步因与这一抹阳光的相遇而改变了方向。  这几日一直都沉浸在书海中,不仅头脑高负荷地运行,连带着心情都有些沉闷。这一抹明媚的色彩让我的心中涌起丝丝兴奋,一种久违的情感漫上心头,驱使着我向这抹阳光靠近。  不经任何美化,不曾被什么点缀,这看似单调的阳光便这样
【2021年中考作文备考金题】  跨越了困境的考验,野百合也有春天;跨越了卑怯的台阶,原先的失落不再,自信之花悄然绽放;跨越了悲伤的沟壑,心里装满了美好,天更高水更蓝,阳光更明媚;跨越了梦想,成长之路铺向远方,日积月累的力量慢慢沉淀,涅槃成飞翔的苍鹰……跨越,是一种生命的经历;跨越,是一种梦想的演绎;跨越,是一种成长的期盼。  跨越,是成长中每一天的更高期待,是平凡生活中的璀璨乐符,是心灵花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