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教育活动中,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舞蹈与音乐都属于艺术教育范畴。在新时代背景下,音乐和舞蹈都是相对独立的艺术,当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时,往往离不开肢体动作的配合,所以,小学音乐教师运用音舞结合教学模式,可有效升华音乐教育效果,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十分重要。
一、实现舞蹈趣味化的编创
在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要内在驱动力,教师在应用音舞结合教学模式时,首先应实现舞蹈编创的趣味性,这不仅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知识学习的关键。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以兴趣为驱动的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让他们由被动学习和吸纳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自制力不强,如果在音乐教育中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将会很快丧失。舞蹈编创是音舞结合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师在编创舞蹈时,应尽量突出舞蹈的趣味化,能够对小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小学音乐教师在编创舞蹈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等特点,舞蹈动作需尽可能简单有趣,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二、提高民族舞蹈的儿童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虽然汉族人民在歌舞方面并不是特别擅长,但是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与舞蹈艺术十分优秀。而且,在小学音乐教材中也编排有不少少数民族歌曲,教师可充分利用,提升民族舞蹈的儿童化,使这些教育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需求。比如,鄂伦春族的歌曲《勇敢的鄂伦春》、彝族传统民歌《阿西里西》、哈尼族著名民歌《其多列》和傣族民歌《快乐的泼水节》等,每一首歌曲都有与之对应的民族舞蹈,尽管小学生难以分辨出每首歌曲或每套舞蹈的特点,不过教师可以将这些舞蹈进行儿童化处理,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和学习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还能够充分发挥这些民族舞蹈的优势。另外,各个民族的舞蹈还是其文化和历史的沉淀,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与艺术价值,不仅是小学音乐教育音舞结合教学的素材,还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实现国标舞蹈的游戏化
在现实生活中,国标舞蹈最为普遍和常见,是小学音乐教育中音舞结合教学的核心与重点,学习国标舞蹈可以提升小学生的交际能力,增强他们对仪态仪容的认识。不过,对于小学生来说,国标舞蹈的动作更加适合成人,教师需对其进行有效改良,才能够适合他们的学习。小学音乐教师在音舞结合教学中,应对部分国标舞蹈进行游戏化处理,使其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并提升音乐知识学习的游戏性,让他们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游戏的趣味性,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机会。诸如,踢踏舞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国标舞蹈,其代表性动作是抬跳步、踏点步和踏步等,集精致、优雅和热情为一体,教师可根据踢踏舞的具体特点,将其代表性动作编创成一个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游戏性集体舞,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踢踏舞步的动作要领,并把握踢踏舞的精髓,真正做到音舞结合。
四、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新知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音舞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传授音乐知识过程中,可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促使小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多媒体教学设备可清晰展示出歌曲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意境,能够让小学生清晰看到歌曲中舞蹈,从而调动他们的多个感官参与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发现与探索新知识,对舞蹈进行改善或自我编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小学生通过对多媒体画面中舞蹈的观看,教师可引导他们对舞蹈进行探究和改编,使学生将一些自己感兴趣或熟悉的動作融入舞蹈中,不仅可以增加教学资源,还能够提升其参与课堂学习的动力。比如,舞蹈比较强调手势与眼神的配合,在日常生活中,用手去拿东西就是眼神与手势的完美配合,教师可据此对小学生进行眼神和手势的培训锻炼,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舞蹈的魅力。
五、结语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运用音舞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是对新课程教学要求的落实与实施,还符合音乐学科的教学特点,使小学音乐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应想方设法保证音舞结合教学的顺利进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实现舞蹈趣味化的编创
在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要内在驱动力,教师在应用音舞结合教学模式时,首先应实现舞蹈编创的趣味性,这不仅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知识学习的关键。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以兴趣为驱动的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让他们由被动学习和吸纳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自制力不强,如果在音乐教育中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将会很快丧失。舞蹈编创是音舞结合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师在编创舞蹈时,应尽量突出舞蹈的趣味化,能够对小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小学音乐教师在编创舞蹈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等特点,舞蹈动作需尽可能简单有趣,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二、提高民族舞蹈的儿童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虽然汉族人民在歌舞方面并不是特别擅长,但是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与舞蹈艺术十分优秀。而且,在小学音乐教材中也编排有不少少数民族歌曲,教师可充分利用,提升民族舞蹈的儿童化,使这些教育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需求。比如,鄂伦春族的歌曲《勇敢的鄂伦春》、彝族传统民歌《阿西里西》、哈尼族著名民歌《其多列》和傣族民歌《快乐的泼水节》等,每一首歌曲都有与之对应的民族舞蹈,尽管小学生难以分辨出每首歌曲或每套舞蹈的特点,不过教师可以将这些舞蹈进行儿童化处理,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和学习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还能够充分发挥这些民族舞蹈的优势。另外,各个民族的舞蹈还是其文化和历史的沉淀,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与艺术价值,不仅是小学音乐教育音舞结合教学的素材,还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实现国标舞蹈的游戏化
在现实生活中,国标舞蹈最为普遍和常见,是小学音乐教育中音舞结合教学的核心与重点,学习国标舞蹈可以提升小学生的交际能力,增强他们对仪态仪容的认识。不过,对于小学生来说,国标舞蹈的动作更加适合成人,教师需对其进行有效改良,才能够适合他们的学习。小学音乐教师在音舞结合教学中,应对部分国标舞蹈进行游戏化处理,使其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并提升音乐知识学习的游戏性,让他们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游戏的趣味性,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机会。诸如,踢踏舞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国标舞蹈,其代表性动作是抬跳步、踏点步和踏步等,集精致、优雅和热情为一体,教师可根据踢踏舞的具体特点,将其代表性动作编创成一个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游戏性集体舞,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踢踏舞步的动作要领,并把握踢踏舞的精髓,真正做到音舞结合。
四、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新知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音舞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传授音乐知识过程中,可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促使小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多媒体教学设备可清晰展示出歌曲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意境,能够让小学生清晰看到歌曲中舞蹈,从而调动他们的多个感官参与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发现与探索新知识,对舞蹈进行改善或自我编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小学生通过对多媒体画面中舞蹈的观看,教师可引导他们对舞蹈进行探究和改编,使学生将一些自己感兴趣或熟悉的動作融入舞蹈中,不仅可以增加教学资源,还能够提升其参与课堂学习的动力。比如,舞蹈比较强调手势与眼神的配合,在日常生活中,用手去拿东西就是眼神与手势的完美配合,教师可据此对小学生进行眼神和手势的培训锻炼,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舞蹈的魅力。
五、结语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运用音舞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是对新课程教学要求的落实与实施,还符合音乐学科的教学特点,使小学音乐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应想方设法保证音舞结合教学的顺利进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