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b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及我国因人为造成的资源破坏和环境灾难日益增多的严峻现实,使我们倍添了生存的危机感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紧迫感。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土地荒漠化、经常性的沙尘暴、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等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近年来,党和政府正不断地全方位地加强环保力度,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环保素质。而生态环境教育是一项需要通过多渠道共同实施完成的长期而系统的教育工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而具有“多学科渗透性”特点的生物教学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个重任。那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生态环境的教育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1.抓住课堂这个中心环节,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统一意识
  
  生态环境观念淡薄,生态环境与人类及其它生物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是人们目前不能有效地保护,甚至破坏生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热情,就理所应当然地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
  (1)利用“探索生物的奥秘”,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课文中讲到有关环境污染问题,如近些年来,肆虐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沙尘暴,以及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一些地区的疾病增多等,日益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以此来启发学生观察身边有关环境污染的现象,如学校学生宿舍前的排水沟,由于同学随意乱倒污水和其他的生活垃圾,已变成了卫生死角,经常散发着难闻的臭味;学校的垃圾场由于没有经常处理、消除,同学们倒垃圾的时候都捂着鼻子等,对此同学都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环境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利于把生物知识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有利于生态环境教育。
  (2)在进行植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环境教育。如在学习“形形色色的植物”时,正是形形色色的植物,为自然界和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优美的环境,让学生了解到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学习有关植物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和减轻噪声污染的重要作用;学习“无土栽培”时,对“无土栽培”的运用,在解决食品问题的同时,节省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利用“光合作用”,分析大面积地绿化大地,对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学习有关苔藓植物对大气污染程度的监测作用;了解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时,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使一些对农作物有益的生物也受到损害,甚至引起人类的食物中毒事件。而采用生物防治法,不但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而且更安全更有益。这样耐心的引导使学生既学到了生物知识,又接受了生态环境教育。
  (3)通过生理卫生教学,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论述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性,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例如:由于人类的破坏,造成大气臭氧层出现了破洞,导致日光中的紫外线长驱直入,对人体的皮肤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甚至出现皮肤癌,并影响了动植物的生长。在讲到饮水卫生时,对学生经常涉及的饮水问题,告诉学生水污染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保护水源清洁,进而可更进一步提示学生: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要保护有限的越来越紧缺的淡水资源,保护人类生存的条件。这里应当指出,这仅仅是众多环境问题的一部分,而危害人类的环境问题还有很多,从而警示学生增强环境意识,当好环境的主人。学习“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时,可联系工厂烟囱冒出的浓烟,汽车、拖拉机排出的尾气,燃烧煤炭排放的烟雾等,污染了空气,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因此要保持环境中空气的新鲜、清洁,不要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以减少呼吸道疾病的产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养成了良好的社会公德。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4)在学习“生物与环境”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意识。由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既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也对环境产生影响,当今人口的急剧增长,给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草原上过度放牧,对森林乱砍滥伐,对动物乱捕滥杀,使大量的草原和森林被毁,甚至有人把蛇、猫头鹰、青蛙等有益动物请上餐桌,结果老鼠、害虫大量繁殖,严重危害农业生产,这种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动植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动植物已经绝种、或者将要绝种,从而造成环境质量下降,使生态平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又如长江洪水泛滥,黄河断流,黄土高原的现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些内容使学生深深体会到环境对植物、动物和人类的重要性,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2.结合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忧患意识
  
  我国耕地、森林、草原绝对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多,所以人均占有量偏少。如耕地占世界的7%,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些并不可怕,世界诸多国家中,资源即使贫乏而国家富强者,并不罕见。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人均占有量低的事实,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森林的乱砍乱伐导致了生态的恶化。例如,有些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下降是导致水土流失,从而导致发生频繁水灾的主要原因。
  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曾经是草木葱茏,而今植物破坏,水土流失,黄河含沙量巨增,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0厘米,向学生讲解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感到自己面对祖国的未来,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环境保护好。增强了责任感,也激发了他们为治理环境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3.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参与意识
  
  生物第二课堂活动是生物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亲身感受出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使学生感悟到破坏自然、破坏环境的危险。学生在欣赏自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体验中,开始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心也加强了。
  (1)充分利用校园绿化基地。把校园的绿化基地分成许多小块,让各班学生去管理,学生参与绿化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课堂上学到的生物知识运用于校园的花草树木的培植和管护,也学习灌溉施肥等方法。由于学校的水源不太充足,这样在实践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也懂得了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环境对学习和生活的促进作用。
  (2)开展生物兴趣小组。组织兴趣小组成员调查校园或家乡的主要植物,调查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活环境,了解这些植物是否适应周围的环境条件,并进行简单分类,了解这些植物是否具有吸尘、减少噪声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它们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经济意义和环保价值等。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受到了一定的环保教育。
  (3)结合纪念日,宣传环境保护。在生物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不断探索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每年以“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组织活动,促进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如“植树节”发动学生大面积绿化,减少大气污染,使学生对植树造林、绿化校园的重要意义产生了更深刻的感性认识。又如“地球日”举行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把学到的生物知识加以运用,教育学生:破坏环境、破坏地球是慢性自杀。再如“无烟日”,结合生物教材中讲到吸烟的危害性,举行“吸烟与健康”的主题会,让学生踊跃发言,使学生知道吸烟不但会影响健康,还会污染大气,以此来杜绝个别学生的不良嗜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再次受到环境教育。
  
  4.保持清醒的认识,长抓不懈,确立学生的生态环境长久意识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改善环境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我国每年造林530万公顷,人均造林保存面积达0.3公顷,森林覆盖率也由12%上升到13%左右。
  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保护环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在森林资源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另一方面,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遏制,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危机严重,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保护环境任重道远,需要每位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爱护周围一草一木,积极参加公益的环保行动,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共有家园。
其他文献
渠系道桥、渡槽基础主要型式有井桩、墩台、钻孔灌注桩、排架桩等形式,这些基础大都处于渠沟之中,地势低洼,地基土含水量很大,尤其是在排水沟上的桩基础,由于地下水位高,在冻结期桩
在长期的农村教学工作中,深感农村学生学习数学的氛围和心理特征不同于城镇及城市学生,他们独特的生活环境营造了他们特殊的学习心态。由此往往产生了众多的学困生。其主要表现在自信心不足,学习意志薄弱,学习习惯差,上课时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作业只会硬套公式或抄袭他人的,应付了事。长期以往,就养成一种恶性循环,越来越觉得数学难学,从而形成一种严重的心理压抑感。其形成的根源复杂,作为教师有必要去探其源由,寻找
选取赤峰站和周围3个站1959—2007年年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热岛效应和迁址对赤峰站温度的影响。结果认为,迁址前赤峰站受到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热岛效应使得赤峰站平均温度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建立各种数学概念的过程。”由此可见,学好数学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各种各样的概念比初中增加很多,这时对刚进高中的学生的一大挑战,如一开篇集合这章就有集合、子集、交集、并集、全集、补集等等基本概念。那么在学生概念形成期的教学中,我们要做些什么呢?本文结合一些实例来进行探讨。    一、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
新课程标准满载着时代的气息向我们走来,如扑面春风,令人耳目~新。通过与新课程标准的接触和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教改实践探索活动。我体会最深的是:使用新教材,不能“穿旧鞋”走老路。要彻底摒弃原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法,鼓励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主旋律应该是“让学生们都动起来”。    一、实施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台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1、让学生“动”得了,而且
摘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学习数学的情感主要指兴趣、态度、积极性和自信心。对学生而言,数学学习过程既是他们接受、探究、处理、反馈数学信息的过程,也是他们形成、表达、传递学习数学情感的过程。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学好数学,为他们的终生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情感;兴趣;积极性;自信;真情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中学数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解题训练。”
《基础会计》是一门概念多,内容抽象的课程,是学生将来成为中、高级会计人才所必备的会计基本理论课,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和有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为了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基础会计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成效,本人针对《基础会计》的特点。结合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课堂教学体会。    一、精讲    课程精讲是指教师对语言的创造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简明、精确的讲授相关知识。《基础会计》作为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