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期的农村教学工作中,深感农村学生学习数学的氛围和心理特征不同于城镇及城市学生,他们独特的生活环境营造了他们特殊的学习心态。由此往往产生了众多的学困生。其主要表现在自信心不足,学习意志薄弱,学习习惯差,上课时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作业只会硬套公式或抄袭他人的,应付了事。长期以往,就养成一种恶性循环,越来越觉得数学难学,从而形成一种严重的心理压抑感。其形成的根源复杂,作为教师有必要去探其源由,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我认为,这些“学困生”形成上述的心理和学习状况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家庭原因
1、父母疏于管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却往往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我校地处农村、有60%以上的家庭忙于生计、外出经商、打工。这些家庭的孩子大都由爷爷、外公、外婆、邻居、朋友监管。这些特殊的监护人往往只能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一定的照顾,而对他们的学习习惯、道德品质的培养却无能为力。久而久之他们就我行我索,因而厌学、逃学现象频频发生,以至荒废学业。
2、父母亲的价值取向
有些家长亲眼目睹当前就业难。外出打工赚钱学历不是唯一条件,成功大款中低学历人士往往占相当大比例。培养学生从高中到大学毕业,对农村家庭来说毕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要么成绩特优让他学习,要么无所谓”。这是许多家长的想法,往往有意无意地坦露给了孩子。现实生活中“特优生”毕竟是极少的,因而许多孩子往往选择了后者,一方面满足家长心愿,另一方面为自己的懒散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理由。
(二)教师原因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失误,教师的疏忽也是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1、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依赖学生成绩的评比来决定教师的利益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而教师往往通过各种手段将这种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情感诱导,对数学的教学不够关注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多采用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学生往往对数学失去兴趣。
3、教师对学困生往往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对他们缺乏应有的耐心,往往挖苦、讥讽、责骂他们,使学困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几经挫折丧失信心,厌学情绪就乘虚而入了。时间一长,在他们中就会出现行为上失控的现象。甚至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教师抗衡,少数人就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地位”。
二、学困生的转化
如何对数学学困生进行正确引导,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动之以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与安全的课堂气氛。学困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面对一双布满疑云的眼睛,必须投以亲切的目光,给他们送去希望。在学习上应多一些优待,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课堂上,无论他们举不举手,都要把问题留一些给他们回答,胆子小的就让他上台板演,口头表达能力弱的,就让他复述解题思路或用文字叙述公式。解题能力差的,就事先设计解题框架,让其填补细节。课堂练习时,多去他们的座位察看辅导,课外多与他们交流情感,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努力培养他们的自尊利和自信心。让他们感觉到数学并不难,自己能学好数学。事实证明,教师热爱学困生,才能使学困生热爱教师,最后,导致热爱教师所教的学科。这就是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晓之以理,使学困生由厌学而变为乐学
数学是美好的,教师应运用数学的魅力,驱除学生的学厌情绪,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懂得学以致用的道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完“比和比例”后,我组织学生参加了一次测量操场上旗杆高的实践活动,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锯倒来量……显然这都不是好办法。怎么办?这时,我拿出一根2米长的竹竿,笔直插在旗杆旁。这时阳光灿烂,旗杆影、竹竿影一目了然,然后提问:竹竿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茅塞顿开,悟出了应用比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算出了旗杆高。还有当学完《圆锥侧面积》时,我请来了5位同学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制衣比赛(替石膏制成的教学模型裁制衣裳),在每一张桌上放有剪刀、旧报纸及数学模型,学困生们量的量、算的算、画的画、剪的剪,一切都在动中进行,比赛完,请他们把剪好的展开图围在教具上,正合适,一股成功的喜悦涌上心头。我继续问:“在裁制的时候,需度量模型中的哪些部分,你用到哪些公式?”并告诉他们服装设计师也是根据人体这个模型设计平面展开图的,也就是平常说的量体裁衣。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初中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采取电教手段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加以润色,使知识形象有趣。通过活动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利掌握,在激活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
同时,我也把与学生家长交流的一些信息告诉学生:靠开店、打工而没有一技之长,没有专业文化知识很难适应激烈的竞争,鼓励学生抓住时机,努力攻读,将来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学困生在识事明理后,就能激发内心的学习动力,厌学也逐渐变得愿学、要学、乐学了。
(三)教会学困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有一些学生他们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听课也认真。作业做得工整,但错误百出,平时也肯花时问,功夫不可谓不深,但收效甚微。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必须及时指点迷津,耐心指导他们把精力放在点子上,把时间花在刀刃上,切实制订有效措施,努力做到:1、讲究听课效益,培养笔记能力。教师在讲课时应特别注意这些学困生的状态,课后应定时检查课堂笔记。2、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告诉学生数学阅读不能像读小说一样,必须借助纸和笔,用眼、用脑、用手,做到看、想、练相结合,然后让学生根据阅读的方法自己读,自己想,自己练,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设疑问难的能力。教给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带着问题阅读,从而找到答案的方法。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问题,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勤于鼓励
新课标指出,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鼓励他们去改正缺点。在作业上对学困生尽可能地进行面批,引导。多给他们一份愉悦感和成功感,让他们在表扬中大步迈出。
总之,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数学学困生是不足为奇的,只要教师从实际出发,热爱学生讲究教学方法,科学地加以引导,学困生定能得到较好的转化。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我认为,这些“学困生”形成上述的心理和学习状况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家庭原因
1、父母疏于管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却往往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我校地处农村、有60%以上的家庭忙于生计、外出经商、打工。这些家庭的孩子大都由爷爷、外公、外婆、邻居、朋友监管。这些特殊的监护人往往只能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一定的照顾,而对他们的学习习惯、道德品质的培养却无能为力。久而久之他们就我行我索,因而厌学、逃学现象频频发生,以至荒废学业。
2、父母亲的价值取向
有些家长亲眼目睹当前就业难。外出打工赚钱学历不是唯一条件,成功大款中低学历人士往往占相当大比例。培养学生从高中到大学毕业,对农村家庭来说毕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要么成绩特优让他学习,要么无所谓”。这是许多家长的想法,往往有意无意地坦露给了孩子。现实生活中“特优生”毕竟是极少的,因而许多孩子往往选择了后者,一方面满足家长心愿,另一方面为自己的懒散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理由。
(二)教师原因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失误,教师的疏忽也是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1、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依赖学生成绩的评比来决定教师的利益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而教师往往通过各种手段将这种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情感诱导,对数学的教学不够关注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多采用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学生往往对数学失去兴趣。
3、教师对学困生往往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对他们缺乏应有的耐心,往往挖苦、讥讽、责骂他们,使学困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几经挫折丧失信心,厌学情绪就乘虚而入了。时间一长,在他们中就会出现行为上失控的现象。甚至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教师抗衡,少数人就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地位”。
二、学困生的转化
如何对数学学困生进行正确引导,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动之以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与安全的课堂气氛。学困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面对一双布满疑云的眼睛,必须投以亲切的目光,给他们送去希望。在学习上应多一些优待,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课堂上,无论他们举不举手,都要把问题留一些给他们回答,胆子小的就让他上台板演,口头表达能力弱的,就让他复述解题思路或用文字叙述公式。解题能力差的,就事先设计解题框架,让其填补细节。课堂练习时,多去他们的座位察看辅导,课外多与他们交流情感,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努力培养他们的自尊利和自信心。让他们感觉到数学并不难,自己能学好数学。事实证明,教师热爱学困生,才能使学困生热爱教师,最后,导致热爱教师所教的学科。这就是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晓之以理,使学困生由厌学而变为乐学
数学是美好的,教师应运用数学的魅力,驱除学生的学厌情绪,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懂得学以致用的道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完“比和比例”后,我组织学生参加了一次测量操场上旗杆高的实践活动,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锯倒来量……显然这都不是好办法。怎么办?这时,我拿出一根2米长的竹竿,笔直插在旗杆旁。这时阳光灿烂,旗杆影、竹竿影一目了然,然后提问:竹竿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茅塞顿开,悟出了应用比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算出了旗杆高。还有当学完《圆锥侧面积》时,我请来了5位同学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制衣比赛(替石膏制成的教学模型裁制衣裳),在每一张桌上放有剪刀、旧报纸及数学模型,学困生们量的量、算的算、画的画、剪的剪,一切都在动中进行,比赛完,请他们把剪好的展开图围在教具上,正合适,一股成功的喜悦涌上心头。我继续问:“在裁制的时候,需度量模型中的哪些部分,你用到哪些公式?”并告诉他们服装设计师也是根据人体这个模型设计平面展开图的,也就是平常说的量体裁衣。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初中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采取电教手段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加以润色,使知识形象有趣。通过活动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利掌握,在激活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
同时,我也把与学生家长交流的一些信息告诉学生:靠开店、打工而没有一技之长,没有专业文化知识很难适应激烈的竞争,鼓励学生抓住时机,努力攻读,将来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学困生在识事明理后,就能激发内心的学习动力,厌学也逐渐变得愿学、要学、乐学了。
(三)教会学困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有一些学生他们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听课也认真。作业做得工整,但错误百出,平时也肯花时问,功夫不可谓不深,但收效甚微。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必须及时指点迷津,耐心指导他们把精力放在点子上,把时间花在刀刃上,切实制订有效措施,努力做到:1、讲究听课效益,培养笔记能力。教师在讲课时应特别注意这些学困生的状态,课后应定时检查课堂笔记。2、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告诉学生数学阅读不能像读小说一样,必须借助纸和笔,用眼、用脑、用手,做到看、想、练相结合,然后让学生根据阅读的方法自己读,自己想,自己练,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设疑问难的能力。教给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带着问题阅读,从而找到答案的方法。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问题,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勤于鼓励
新课标指出,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鼓励他们去改正缺点。在作业上对学困生尽可能地进行面批,引导。多给他们一份愉悦感和成功感,让他们在表扬中大步迈出。
总之,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数学学困生是不足为奇的,只要教师从实际出发,热爱学生讲究教学方法,科学地加以引导,学困生定能得到较好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