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问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课堂语言形式,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设计得好,则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层层深入。语文课堂的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三点”,巧妙设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析疑、释疑,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设计;技巧;艺术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59-01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一些提问存在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提问空泛、难度大;提问没有新意的弊端,这样的提问是无效或者低效的。语文课堂的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三点”,巧妙设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析疑、释疑,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精彩。这里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住关键提问
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家里行问,对文章的言语做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第8小节,教学时就可以抓住“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4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能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可见抓住“那时”一词发问,便抓住了文章的扣子,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二、抓住矛盾提问
初中语文课本有记序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话剧等等,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有效投入的。为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矛盾”,有效形成学生心理上的一种问题“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问题“疙瘩”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已投入到课本中去了,大脑的思维也被深深的激活了,对课文重点、难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就迎刃而解了。例如上《父母的心》这一节课时,笔者通过诵读课文,将三次送子换子矛盾冲突的情境蓄足,通过惟妙惟肖诵读,将人物的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之后,就可让学生思考:课本中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三次送子换子?最后的情况究竟是如何?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写人的文章却因为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又如教授《孔乙己》一文时,笔者在开篇就提问:“孔乙己姓甚名谁?”“是不是他真的就姓孔吗?”。这两个看上去简单却又让人无法回答的问题,会很自然把学生诱导到研读课文中去。在这个基础上,本文的教学难点在老师鼓励学生探究为什么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原因中,得到了解决。这样,抓住问题的矛盾性,就会让学生学得乐意、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三、抓住欲点提问
学生学习中的“欲”点,就是能激起主题求知欲望的心理表现。有效的提问能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教师提问能针对欲点,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学生既能有所悟又有所得,从而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享受。
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有的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人间天堂。知道苏州美在哪吗?请看——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的美美在园林,那么苏州园林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苏州园林》。这样的“导语”顺应学生猎胜好奇心理让学生跃跃欲试,急于走进文本,先“读”为快。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上好《苏州园林》张了本。针对“欲”点提问,能有效引导学生走出“山重水复”,步入“柳暗花明”的境界。
教学《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诗句时,可以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到底是谁在泣幽咽?这是学生急于想揭开的“谜底”,于是思维特别活跃:(1)是潜回家中的老翁,想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遭遇而泣幽咽;(2)是媳妇因婆婆被抓、公公在外避祸,孤儿寡母想起阵亡的丈夫而泣幽咽;(3)或许是乳下孙受了惊吓,哭了很久,没力气哭了而泣幽咽;(4)或许是别人家有人在哭,因为安史之乱不只是给这一家人带来灾难,“老翁”只是千万不幸者中的一个典型而已;(5)或许是诗人自己在哭泣,是诗人为安史之乱中百姓所遭受的灾难而痛心。
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针对学生的“欲”点进行提问,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有助于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让课堂绽放光彩。
四、抓住空白提问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留出大片“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求得多元的“解”,关注语文教学的“终点”。
1.寻找比较“空白”提问。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有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主题立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等。八年级下册有两篇课文:《孔乙己》《范进中举》。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人物都是封建社会的悲剧人物,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但两人的最终结局为什么不同呢?学生通过比较,对主题立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说,通过比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辩的习惯。
2.寻找想象“空白”提问。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村人与渔人还有什么样的对话呢?这是作者留给我们想象的平台,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全桃源村人与渔人的对话。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对话的内容,明白了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我还提出桃花源存在与不存在这一矛盾性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通过辩论,殊途同归:在当时社会中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只是为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已。作者虚构这一神话般的“伊甸园”,只是否定黑暗的现实,表达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可见,有效提问的指向性不宜过分集中明了,而要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总之,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赞美,如果每堂课教师都能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所惑之处,精心设计思考的问题,恰当选择提问的形式,掌握提问技巧,就能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设计;技巧;艺术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59-01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一些提问存在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提问空泛、难度大;提问没有新意的弊端,这样的提问是无效或者低效的。语文课堂的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三点”,巧妙设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析疑、释疑,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精彩。这里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住关键提问
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家里行问,对文章的言语做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第8小节,教学时就可以抓住“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4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能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可见抓住“那时”一词发问,便抓住了文章的扣子,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二、抓住矛盾提问
初中语文课本有记序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话剧等等,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有效投入的。为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矛盾”,有效形成学生心理上的一种问题“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问题“疙瘩”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已投入到课本中去了,大脑的思维也被深深的激活了,对课文重点、难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就迎刃而解了。例如上《父母的心》这一节课时,笔者通过诵读课文,将三次送子换子矛盾冲突的情境蓄足,通过惟妙惟肖诵读,将人物的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之后,就可让学生思考:课本中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三次送子换子?最后的情况究竟是如何?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写人的文章却因为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又如教授《孔乙己》一文时,笔者在开篇就提问:“孔乙己姓甚名谁?”“是不是他真的就姓孔吗?”。这两个看上去简单却又让人无法回答的问题,会很自然把学生诱导到研读课文中去。在这个基础上,本文的教学难点在老师鼓励学生探究为什么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原因中,得到了解决。这样,抓住问题的矛盾性,就会让学生学得乐意、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三、抓住欲点提问
学生学习中的“欲”点,就是能激起主题求知欲望的心理表现。有效的提问能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教师提问能针对欲点,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学生既能有所悟又有所得,从而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享受。
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有的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人间天堂。知道苏州美在哪吗?请看——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的美美在园林,那么苏州园林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苏州园林》。这样的“导语”顺应学生猎胜好奇心理让学生跃跃欲试,急于走进文本,先“读”为快。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上好《苏州园林》张了本。针对“欲”点提问,能有效引导学生走出“山重水复”,步入“柳暗花明”的境界。
教学《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诗句时,可以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到底是谁在泣幽咽?这是学生急于想揭开的“谜底”,于是思维特别活跃:(1)是潜回家中的老翁,想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遭遇而泣幽咽;(2)是媳妇因婆婆被抓、公公在外避祸,孤儿寡母想起阵亡的丈夫而泣幽咽;(3)或许是乳下孙受了惊吓,哭了很久,没力气哭了而泣幽咽;(4)或许是别人家有人在哭,因为安史之乱不只是给这一家人带来灾难,“老翁”只是千万不幸者中的一个典型而已;(5)或许是诗人自己在哭泣,是诗人为安史之乱中百姓所遭受的灾难而痛心。
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针对学生的“欲”点进行提问,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有助于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让课堂绽放光彩。
四、抓住空白提问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留出大片“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求得多元的“解”,关注语文教学的“终点”。
1.寻找比较“空白”提问。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有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主题立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等。八年级下册有两篇课文:《孔乙己》《范进中举》。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人物都是封建社会的悲剧人物,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但两人的最终结局为什么不同呢?学生通过比较,对主题立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说,通过比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辩的习惯。
2.寻找想象“空白”提问。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村人与渔人还有什么样的对话呢?这是作者留给我们想象的平台,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全桃源村人与渔人的对话。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对话的内容,明白了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我还提出桃花源存在与不存在这一矛盾性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通过辩论,殊途同归:在当时社会中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只是为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已。作者虚构这一神话般的“伊甸园”,只是否定黑暗的现实,表达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可见,有效提问的指向性不宜过分集中明了,而要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总之,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赞美,如果每堂课教师都能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所惑之处,精心设计思考的问题,恰当选择提问的形式,掌握提问技巧,就能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