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淮蚌”融合 构筑皖北发展龙头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xu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05年底,安徽省作出了构建“两淮一蚌”沿淮城市群的重大决策,并明确要求淮南在皖北地区实现率先崛起,在构建“两淮一蚌”城市群中发挥龙头作用。如果通过推动淮南和蚌埠两市的一体化发展,整合资源、集聚优势、互补发展,这样就可以在较短时间里形成一个区域发展中心,带动皖北地区的快速发展,加快皖北地区的崛起进程。
  关键词 区域经济;城市发展;一体化;淮南;蚌埠;皖北
  
  2005年底,安徽省从统筹安徽区域协调发展出发,作出了构建以“两淮一蚌”为重点的沿淮城市群的战略决策,明确提出要把“两淮一蚌”建设成为能够辐射带动皖北地区发展的新兴城市经济圈。这一战略决策是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化,给“两淮一蚌”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这一决策的背景下,对于一座老工业基地淮南来说,如果能联合同在淮河岸边、近在咫尺的蚌埠市,实施一体化战略,就能更好地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担当起在皖北开发中的龙头角色。
  
  1推进淮蚌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1.1推进淮蚌一体化,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蚌埠和淮南经济基础较好、城市化水平较高、区位优势明显,具有推进一体化的条件。推进淮蚌一体化,不仅可以整合两市资源,集聚优势,形成整体优势,而且可以带动淮蚌的城市转型,推动淮蚌率先加快发展,形成皖北地区发展的突破口和龙头,确立和促进淮蚌在皖北的中心地位,进而培育出我省继皖江城市群、合肥经济圈之后的第三大增长极。
  1.2推进淮蚌一体化,有利于加速皖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正处在工业化初期的皖北地区,发展不够是最大的实情,加速推进工业化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淮蚌两市的工业基础较好,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工业结构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两市可以在煤炭、电力、机械、煤化工、生物化学、建材工业等方面加强合作,做大做强,集聚更多的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扩散,辐射和带动对皖北地区的工业发展。
  1.3推进淮蚌一体化,有利于增强区域竞争力
  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在安徽周围已形成了南京、徐州等区域中心城市,在省内也已形成了皖中的合肥、沿江的芜湖这样的区域中心城市,而皖北地区目前尚没有能统领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受行政区划等因素影响,形成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现状,各地统筹发展不够。推进淮蚌一体化,不仅可以在较短时间形成一个区域中心城市,而且可以形成错位发展、合力发展的有利局面,增强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2淮蚌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2.1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方向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社会财富的聚集地,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城市对于经济发展更为重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区域一体化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区域一体化是经济圈内各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要求,符合各经济体的共同利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区域内的分工和协作日益增强,这也为经济区域一体化创造了新的机遇。可以预见,今后经济竞争的主流将是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
  (1)从国际看,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为纽带的城市群或城市经济圈的崛起,已成为当今世界区域经济竞争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如美国东海岸纽约、华盛顿、费城、波士顿大都市圈,面积不到全国的1.5%,却集中了全国近20%的人口,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再如日本的东海道大都市带,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为核心,面积约1 0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1.7%,但它集中了全国工业企业和工业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4和国民收入的2/3。
  (2)从国内看,东部地区已形成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圈内区域一体化不断发展,形成了整体优势,显示了经济区域内各城市间分工与协作的重要作用。这三大经济圈共创造了全国61.2%的GDP、58.3%的工业增加值和86.5%的外贸出口额,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中部地区的郑洛汴、长株潭等地一体化发展也普遍升温,各经济区间龙腾虎跃,经济区内则跑马圈地,形成你追我赶之势。
  (3)从安徽省内看,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经济圈和以“马芜铜宜”为重点的皖江城市群,共创造了全省35.9%的GDP、45.5%的工业增加值和38.8 %的外贸出口额,已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
  2.2推进淮蚌一体化是促进皖北地区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皖北地区分布着6座城市,其中淮南、蚌埠、淮北的基础较好、前景看好。三市中,淮南与蚌埠的距离在40km左右,兼有淮河、铁路、206国道等相沟通。根据城市群发展必须遵循蔓延扩散规律、轴向扩散规律、点状融合规律的理论,结合皖北六市的地理分布、发展条件等因素,安徽省在推进“两淮一蚌”城市群发展进程中,应从推进“淮南蚌埠”的一体化着手,集聚“淮蚌”两市的力量,培育增长极,形成一个较大的城市经济圈,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循序渐进,逐步构建“两淮一蚌”城市群,带动皖北的发展。结合安徽省构建“两淮一蚌”城市群的决策和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争相发展的形势,应抢抓机遇,尽快推进淮蚌两市的一体化发展步伐,打造淮河流域中心城市,提高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
  
  3淮蚌城市一体化的条件分析
  
  3.1淮蚌的战略地位
  (1)淮蚌地区区位优越。淮蚌两市地处我国沿海地区、中原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空间节点上,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依托沿海、俯眺中原的区位特性,在我国的经济区域化发展过程中处于周边互补、兼收并蓄、跨区融合的地位,有利于发展大交通、大流通、大产业,有利于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市场条件,集中各个地区的资源、体制和政策优势加快发展。
  (2)淮蚌地区资源丰富。淮南煤炭资源丰富,探明储量达153亿吨,煤层气储量5 200多亿立方米,还有丰富的石灰石、高岭土等自然资源;淮蚌地区拥有安徽理工大学、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建材集团水泥研究院、中科电第八研究所等科教资源;有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4A级风景区于一身的八公山和素有华东白洋淀之称的焦岗湖等旅游资源。
  (3)淮蚌地区交通便捷。淮蚌地区是安徽及中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路运输方式齐全,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日趋完善,区域经济中心的功能不断增强。
  3.2淮蚌的有利条件
  (1)从淮蚌两市的城市人口、经济规模、产业联系、人文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看,淮蚌两市也已具备了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推进淮蚌一体化发展、带动皖北地区发展的基础。
  (2)从人文环境看,淮蚌两市山水相连,同跨淮河两岸,共饮淮河水。两市的人文习俗、文化底蕴相同,花鼓灯等淮河流域的传统文化在两市及周边县域广为流传。
  (3)从地域环境看,淮蚌两市相距仅40km,随着蚌埠机场的外迁、淮南主城区的东进,两市距离越来越近。在淮蚌两市城区周边20余千米内分布着寿县、凤台、怀远、凤阳、长丰等县城,这些县城都可以发展成为淮蚌城市经济圈的卫星城。
  (4)从经济联系看,两市经济交往密切,交通方面可共用一个机场,淮河四季通航,商贸、人员交往频繁,除铁路、水运外,客运汽车十分发达;两地企业相互渗透、互为市场,如蚌埠丰原集团到淮南兼并企业、投资发展等。
  (5)从发展前景看,淮蚌地区同处长三角外围,以农产品深加工、汽车零部件、煤电工业和化工工业为主,同长三角地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淮南煤炭、煤层气等资源得天独厚,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使淮南成为长三角地区持续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这都为两市加快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条件。
  (6)从基础条件看,蚌埠是我省重要的交通枢纽,轻工业、商业比较发达,淮南是重要的工业城市,以煤电化等重工业为主,两市经济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十五”期间,淮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煤炭电力、化工医药、机械电子、水泥玻璃等行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竞争优势,具备了较好的基础。2005年淮蚌两市GDP分别增长16.5%和10%,总量达585亿元,仅次于合肥市的854.6亿元、马芜铜宜四市的1 200亿元。1990年实施皖江开发开放战略以来,马芜铜地区积极发挥优势,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指引和支持下,淮蚌两市也会不断加快发展。
  
  4淮蚌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构想及战略举措
  
  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最大的障碍是制度上的障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权力逐渐下放,各个地方政府都拥有一定的权限,而长期的条块分割管理,助长了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不良现象。安徽省委提出构建“两淮一蚌”城市群,这给淮蚌两市的一体化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4.1淮蚌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构想
  (1)推进淮蚌一体化建设的目标。用10年左右的时间,以一个高于全省同时又符合实际的发展速度,把淮蚌建设成为皖北开发的龙头、淮河流域的中心、安徽发展的引擎、中部崛起的亮点。
  (2)思路。按照“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树、市场共享、制度共定、生态共保”的思路,加快推动淮蚌两市一体化步伐。
  (3)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以构建产业链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整合资源,实现双赢,促进区域共同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采取“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模式推进一体化建设;以利益为纽带,就是要坚持“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实现共赢互惠;以构建产业链为主线,就是要改善和扩大供给,以区域内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为依托,通过产业分工和资源整合,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扩大需求,依托各类市场,拓展产品及服务市场,实行利益共享、价值均沾;以企业为主体,就是要培植大企业、大集团,增强企业实力和竞争力,发挥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4.2淮蚌一体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1)规划共绘,推进区域规划一体化。规划是龙头,没有一体化的区域发展规划,就不能形成发展的合力,也就不能称之为城市群。两市要主动加强联系,共同探讨、研究制定体现战略性、整体性、统筹性和互补性的区域规划。通过规划,明确区域一体化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确定两市在城市群中的功能定位和角色分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2)设施共建,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城市一体化建设,基础设施必须先行。立足淮蚌,面向皖北,规划建设一批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提高整个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步形成公路网络化、客运便捷化、货运物流化、运营管理智能化、安全和品质最优化的公路运输体系。跨越式发展邮电通信和信息网络,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构建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综合化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成共同的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信息系统,积极推进教育科研信息化进程,规划和建设公用信息交换平台,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和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
  (3)产业共树,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产业是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建设一批能够促进产业形成集聚优势的重大项目,是推进产业一体化的突破口。要优化两市产业的空间布局,突出特色性,实现差异发展。淮蚌两市应坚持发展符合中心城市特点和要求的现代都市型、高度产业关联型和强市辐射型、高技术含量型和高附加值型、低能耗型和无污染型、高收入弹性型产业,建立起与发挥中心城市基本功能—聚散功能相匹配的都市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与中心城市聚散功能直接相关的金融业、交通通信业、商贸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文化产业等高级形态的第三产业,发展关联度、附加值较大的信息、精细化工、机械设备制造等制造业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可以煤电化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产业优势互补为重点,进一步推进两市大企业、大集团的合资合作,联手打造全国最大的能源基地和煤化、生化、盐化产业集群,增强区域产业的综合实力。
  (4)市场共享,推进市场体系一体化。努力激活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使之在区域内按最优配置的方向合理流动。加强两市的物流联动,加快建设皖北商贸中心。充分利用中国豆腐文化节作为皖北地区唯一国家级的会展品牌,联合搭建服务于淮蚌两市的商贸平台。依托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安徽理工大学、安徽财经大学、中电八所等科教资源,建设以淮蚌为中心的区域性技术创新和技术市场网络体系。
  (5)政策共定,推进各种政策一体化。在户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加强行政协调,统一制定与协调两市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为各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如统一规定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工程招标、技术开发、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实行营造无差异的政策环境,联手构建统一的政策框架和实施细则,实现城市群之间政策的对接。此外,政府还需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执法水平,推动政府透明化管理和调控政策的法制化进程。
  (6)生态共保,推进环境保护一体化。以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密切合作,统一规划,严格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重大环境质量预警检测和信息反馈系统,处理好突发性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以山地、河流、农业、森林生态保护区为基础,提高区域内森林绿化覆盖率,形成生态绿色经济圈。加强淮河水资源保护,搞好淮河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增强淮蚌两市的环境竞争力。
  
  5淮蚌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应当转变角色,打破传统观念,积极促进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5.1建立协调互动机制
  一个经济区域是由各次级区域构成的,而各个次级区域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因此,在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能否有效的对各个次级区域进行统筹、协调与利益整合,将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合作与发展成效,关系到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否成功。建议建立由省委、省政府领导挂帅,省有关部门、淮南、蚌埠两市参与的淮蚌一体化领导机构,协调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新兴产业一体化、制度政策一体化等工作。
  5.2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由省委、省政府制定系列促进淮南蚌埠两市加快一体化步伐的支持政策,从土地利用、项目审批、转移支付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加大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对中央、省级的财政技改贴息、新产品开发贴息、技术创新基金贴息及生产调度资金等各类财政资金重点支持淮南和蚌埠,及时拨付。尤其是要加快淮蚌间及与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建设,尽快开工建设淮蚌高速公路,修建淮南至蚌埠直达铁路和淮南至蚌埠城市轻轨,建设蚌埠复线船闸和淮南新港,加快改造淮河航道;开通淮蚌和周边城镇间的公共交通网络,改善淮蚌与周边卫星城镇的交通条件。
  5.3调整淮蚌两市的行政区划
  为适应推进淮蚌一体化的需要,将县城距淮南市区不到10km的寿县、长丰县(整体或部分)划归淮南,将县城距蚌埠市区20km的凤阳县(整体或部分)划归蚌埠,促进淮蚌一体化,充分发挥淮蚌两市的带动作用,推进三县的发展。
  5.4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
  围绕淮蚌两市构筑空间布局结构,以合徐高速公路、淮蚌高速公路为轴线,以农田、山体、湖泊等对城市进行有机分隔的开敞空间为圈层,以潘集、凤台、寿县、水家湖、凤阳、怀远、五河等为卫星城,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空间布局集聚优化,推进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
  5.5营造浓厚氛围
  通过在淮南和蚌埠两市及周边地区联合举办各种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宣传和交流活动,扩大影响,形成共识,促进融合。
  
  6参考文献
  [1] 安徽省人民政府.“两淮一蚌”城市群发展规划,2006.
  [2] 郑亚平.城市网络张力与区域经济发展[J].城市问题,2006(6):46-49.
  [3] 肖金成.地级市地位论[R].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研究所,2004.
  [4] 于永达.集聚优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 陈实.打造淮蚌城市经济圈正当时[M].淮南日报,2003-5-17.
  
其他文献
关键词无权处分 房屋买卖 合同效力 履行性一、某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基本案情介绍  2013年3月3日,住建局(征收部门)与武某(被征收人)、房屋征收中心(征收实施单位)签订某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协议书(产权调换),约定:住建局将坐落于中交美庐城4#802室房屋(期房)与被告武某所有的位于黄海路9号市委大院9#307室进行产权调换。2013年3月29日,武某、葛某与陈某一、陈某二签订协议书,约定:
摘 要 当今中国,伴随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 城市治理逐渐成为主流。在应对城市治理领域所表现出来的各类问题時,如何从行政法角度创新城市治理,加快城管法治化进程则成为时代聚焦点。尽管城市管理规范化与城市管理法治化联系紧密,但二者却又矛盾重重。一个个案例揭示了在目前我国城管执法活动中,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粗糙甚至暴力的执法方式无法适应当前法治社会、城市治理的进程。因此,本文将从中国城
摘 要 正当防卫作为我国刑法理论中重要的制度,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们和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关于正当防卫的相关法律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和研究。作为法定的违法阻却事由,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将从近期引发热议的“江苏昆山持刀砍人案”出发,结合当前我国的正当防卫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包括认定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和限度条件等,最后得出本案的分析路径,以期能够对于
摘要 介绍小麦新品种济麦22的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培肥地力、精细整地、适时播种、及时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为该新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济麦22;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济麦22,原代号984121,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1994年以自育品系935024为母本、935106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2006年9月和2007年1月分别通过
关键词昆山反杀案 正当防卫 刑事责任  一、昆山反杀案的案情概括说明  2018年8月27日,江苏省昆山市震川路发生了—起因交通摩擦伤人致死案。昆山市公安机关调查结果表明,案发当晚刘海龙醉酒驾驶轿车(经检测,刘海龙体内血液酒精含量为87mg/100ml),乘载刘某某(男)等人行至昆山市震川路,与正常骑自行车行驶的于海明险些发生碰撞,于是双方产生了争执。经旁人劝解,双方情绪逐渐冷静,状况有所缓和,但
摘要 尽管“特留份’制度可以很好地保护继承人的利益,但牺牲的却是被继承人对财产处分的自由,而现行<继承法》的遗嘱自由通过“必留份”制度予以限制,已经足够了,不需要额外规定“特留份制度”。  关键词 遗嘱自由 必留份 特留份  中图分类号:D92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109一、问题的提出  越过遗嘱自由的边界的遗嘱,将被认
摘要 如今“互联网 ”正在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互联网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监管带来了大量挑战。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的信息网络发布方式,我国对其相关的规制制度存在一定的缺失,其中产生的纠纷很难解决。  关键词 直播美颜网络打赏法律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022一、案件分析
关键词 民俗 法治 民族精神 法律信仰  作者简介:张锦超,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43一、民俗与法治的内涵价值初探:打开法治信仰的连接点  何谓“民俗”?民俗学者钟敬文曾在《民俗学概论》中谈
关键词 村(社区) 法律顾问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胡杰丰、沈其彬,浙江金柯桥律师事务所。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084一、村、社区法律顾问概述  (一)村、社区法律顾问的概念  村、社区法律顾问,是指有关主
关键词 新时期 公证服务 十九大四中全会  作者简介:周泗界,福建省南安市公证处。  中图分类号:D926.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16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依法治国的推进,人们对公证的需求和期望值会越来越大。公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