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小麦新品种济麦22的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培肥地力、精细整地、适时播种、及时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为该新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济麦22;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济麦22,原代号984121,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1994年以自育品系935024为母本、935106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2006年9月和2007年1月分别通过山东省和国家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鲁农审2006050号和国审麦2006018。2006年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受理号20060015.X。
1特征特性
1.1生理特征
半冬性,中晚熟。幼苗半匍匐、浓绿,叶片较窄,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旗叶深绿、上举,抽穗后茎叶有蜡质。茎秆韧性好,株型紧凑,株高72cm左右,抗倒伏。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籽粒饱满。穗粒数36粒,千粒重40g。济麦22免疫至中抗白粉病,中抗至慢感条锈病,中抗至中感秆锈病,中感至高感纹枯病。
1.2高产稳产
2005年国家黄淮北片区试平均产量7 755.9 kg/hm2,较对照石4185增产5.03%,增产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的首位。国家区域试验产量结果分析表明,与其他参试品种(系)相比,济麦22适应性、动态稳定性和静态稳定性均较好。生产实践也证明该品种这一优良特性,2006年山东省滕州市70hm2济麦22测产为8 853kg/hm2,7hm2示范方9 166.5 kg/hm2;兖州市3 000m2济麦22实打平均产量10.6t/hm2。
1.3优质中筋
2006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籽粒蛋白质14.1%,湿面筋35.2%,沉淀值31.2mL,出粉率68.5%,面粉白度74.3,吸水率60.3%,形成时间4.1min,稳定时间3.5min。
1.4适宜性广
济麦22号适宜山东全省及苏北、豫北、冀中南、晋南等地区的中高肥力和水浇条件良好的地块种植。
2栽培技术
2.1培肥地力,精细整地
耕地前施用优质有机肥75t/hm2,或优质腐熟鸡粪15 t/hm2。也可将上茬作物秸秆如玉米秸秆等粉碎后深翻直接还田来培肥地力,在培肥地力的基础上要补施化肥作基肥。一般施尿素150kg/hm2,过磷酸钙750~900kg/hm2或磷酸二铵375~450kg/hm2,硫酸钾或氯化钾225~300kg/hm2,硫酸锌15~25kg/hm2。也可用三元或多元复合肥900~1 050kg/hm2。耕地前7~15d造墒,如遇降雨或土壤墒情好时可及时借墒耕地,在耕翻、耙耢过程中,注意保墒。
2.2适时播种,实行精播、半精播
根据气候特点和小麦目前的生产水平,在播期方面要避免播种过早造成基础群体过大。适宜播种范围在冬前0℃以上积温500~600℃,即日平均气温16~18℃时播种为宜。最佳播期范围为10月1~15日。济麦22小麦属多穗型品种,高产栽培条件下要求基本苗120~180万个/hm2,适期播种时播种量应严格掌握75.0~112.5kg/hm2左右。
2.3及时田间管理
2.3.1冬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出苗后要及时进行查苗、补苗,疏密补稀。三叶期后注意进行划锄,消灭杂草,促进根系下扎。小雪时节,针对苗势弱、缺苗地段,结合追施尿素75~150kg/hm2,进行冬灌。冬灌后及时划锄保墒,培育壮苗,保证冬前分蘖900~1 200万个/hm2。
2.3.2早春管理以镇压划锄为主,保墒,提高地温。对旺长麦田还要注意进行深耘断根,逼根下扎,达到创建合理群体的目的。除苗势较弱的地块外,一般不灌返青起身水,不施返青起身肥。春灌可推迟至小麦拔节期,并结合灌溉追施尿素225~300kg/hm2。及时防治病虫害,主要防治红蜘蛛、蚜虫和纹枯病害,用氧化乐果和粉锈宁效果较好。
2.3.3济麦22的中后期是整个田间管理重要环节。小麦扬花后15d左右要浇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减少干热风的危害。济麦22高产田拔节后群体大、下部遮光荫蔽,容易发生纹枯病危害。起身期针对纹枯病较重的地块,用粉锈宁顺垄喷浇,拔节后再喷1遍,可以有效地预防纹枯病等病害。另外,根据当地实际,防治流行性病虫害,确保高产。
2.4适时收获
济麦22腊熟后期麦穗穗下节及叶片全部变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量在22%以下,且光泽坚硬,即可收获。
3参考文献
[1] 张万霞,左占民,李晓娜.河川灌区优质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105-106.
[2] 王西芝,白洪立,孟淑华,等.超高产小麦新品种济麦22及超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07(4):60-62.
[3] 孙墩柱,韩启峰,丁长生,等.济麦21号的应用及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6(11):102.
关键词 济麦22;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济麦22,原代号984121,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1994年以自育品系935024为母本、935106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2006年9月和2007年1月分别通过山东省和国家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鲁农审2006050号和国审麦2006018。2006年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受理号20060015.X。
1特征特性
1.1生理特征
半冬性,中晚熟。幼苗半匍匐、浓绿,叶片较窄,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旗叶深绿、上举,抽穗后茎叶有蜡质。茎秆韧性好,株型紧凑,株高72cm左右,抗倒伏。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籽粒饱满。穗粒数36粒,千粒重40g。济麦22免疫至中抗白粉病,中抗至慢感条锈病,中抗至中感秆锈病,中感至高感纹枯病。
1.2高产稳产
2005年国家黄淮北片区试平均产量7 755.9 kg/hm2,较对照石4185增产5.03%,增产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的首位。国家区域试验产量结果分析表明,与其他参试品种(系)相比,济麦22适应性、动态稳定性和静态稳定性均较好。生产实践也证明该品种这一优良特性,2006年山东省滕州市70hm2济麦22测产为8 853kg/hm2,7hm2示范方9 166.5 kg/hm2;兖州市3 000m2济麦22实打平均产量10.6t/hm2。
1.3优质中筋
2006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籽粒蛋白质14.1%,湿面筋35.2%,沉淀值31.2mL,出粉率68.5%,面粉白度74.3,吸水率60.3%,形成时间4.1min,稳定时间3.5min。
1.4适宜性广
济麦22号适宜山东全省及苏北、豫北、冀中南、晋南等地区的中高肥力和水浇条件良好的地块种植。
2栽培技术
2.1培肥地力,精细整地
耕地前施用优质有机肥75t/hm2,或优质腐熟鸡粪15 t/hm2。也可将上茬作物秸秆如玉米秸秆等粉碎后深翻直接还田来培肥地力,在培肥地力的基础上要补施化肥作基肥。一般施尿素150kg/hm2,过磷酸钙750~900kg/hm2或磷酸二铵375~450kg/hm2,硫酸钾或氯化钾225~300kg/hm2,硫酸锌15~25kg/hm2。也可用三元或多元复合肥900~1 050kg/hm2。耕地前7~15d造墒,如遇降雨或土壤墒情好时可及时借墒耕地,在耕翻、耙耢过程中,注意保墒。
2.2适时播种,实行精播、半精播
根据气候特点和小麦目前的生产水平,在播期方面要避免播种过早造成基础群体过大。适宜播种范围在冬前0℃以上积温500~600℃,即日平均气温16~18℃时播种为宜。最佳播期范围为10月1~15日。济麦22小麦属多穗型品种,高产栽培条件下要求基本苗120~180万个/hm2,适期播种时播种量应严格掌握75.0~112.5kg/hm2左右。
2.3及时田间管理
2.3.1冬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出苗后要及时进行查苗、补苗,疏密补稀。三叶期后注意进行划锄,消灭杂草,促进根系下扎。小雪时节,针对苗势弱、缺苗地段,结合追施尿素75~150kg/hm2,进行冬灌。冬灌后及时划锄保墒,培育壮苗,保证冬前分蘖900~1 200万个/hm2。
2.3.2早春管理以镇压划锄为主,保墒,提高地温。对旺长麦田还要注意进行深耘断根,逼根下扎,达到创建合理群体的目的。除苗势较弱的地块外,一般不灌返青起身水,不施返青起身肥。春灌可推迟至小麦拔节期,并结合灌溉追施尿素225~300kg/hm2。及时防治病虫害,主要防治红蜘蛛、蚜虫和纹枯病害,用氧化乐果和粉锈宁效果较好。
2.3.3济麦22的中后期是整个田间管理重要环节。小麦扬花后15d左右要浇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减少干热风的危害。济麦22高产田拔节后群体大、下部遮光荫蔽,容易发生纹枯病危害。起身期针对纹枯病较重的地块,用粉锈宁顺垄喷浇,拔节后再喷1遍,可以有效地预防纹枯病等病害。另外,根据当地实际,防治流行性病虫害,确保高产。
2.4适时收获
济麦22腊熟后期麦穗穗下节及叶片全部变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量在22%以下,且光泽坚硬,即可收获。
3参考文献
[1] 张万霞,左占民,李晓娜.河川灌区优质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105-106.
[2] 王西芝,白洪立,孟淑华,等.超高产小麦新品种济麦22及超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07(4):60-62.
[3] 孙墩柱,韩启峰,丁长生,等.济麦21号的应用及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6(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