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虚拟学习实现的双重逻辑

来源 :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ei205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拟学习是学生主体为了完成特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习活动的对象、工具、环境及过程的规定性,选择和利用虚拟技术,将部分学习过程进行虚拟实现的一类学习活动。它的结构是在学生主体活动三体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变体结构,变化突出表现在内外活动双向转化过程的中介环节上。结构中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受技术实现与教学实践两个向度的运行逻辑的影响。虚拟学习在技术实现上遵循“复制现实→增强现实→增强虚拟→虚拟现实”这一逐步虚拟的运行逻辑并衍生出技术替代学习的学习观;在教学实践中则需遵循“简化现实→虚拟现实→增
其他文献
儿童哲学主要是在继承和发展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剖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至关重要。从李普曼的自传式记录中即可发现杜威在实践、艺术、逻辑等方面的思想对其创立儿童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从具体的理论观点来看,在教育即生长、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品格、思维的意义及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学习与探究团体的关系等议题上,儿童哲学直接受到了杜威思想的影响,但又在不同层面上实现了对后者的超越与发展。未来的研究者若要真正了解儿童哲学,有必要走进杜威的思想世界,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育学领域其他理论流
摘要:从建设性新闻理念视角观察科学传播,发现科学传播中蕴含着建设性的目标追求。科学传播可以借助建设性新闻核心理念的操作纲领,增强科学传播主体之间的互动,采取对话报道民主协商策略,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叙事共情,实现科学传播的建设性发展。  关键词:建设性新闻;科学传播;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021-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河南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娱乐的重要终端,适应人们竖持手机、碎片化观看的竖屏视频蓬勃发展起来。相较于横屏视频,竖屏视频的横向空间非常狭窄,在表现多人物关系、展现宏大场景、演绎复杂情节等方面比较困难,不利于竖屏视频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克服这个局限,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满足观众需求的竖屏视频,需要业界和学界不断进行探索。本文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画面构图、镜头运动及切入横向画面等方面提出
儿童哲学教室的关键,不在于硬件建筑特征的改变,不在于教学内容的理性传递,而是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关系如何促使“爱智慧”的内在意义发生。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灵性涉及人的内在本质,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后现代的有机教育,强调教学应是自由的、容他的、和谐的、整合的和惊奇的,这正是儿童哲学教室迫切需要的灵性向度。教师对灵性的理解是丰富教学现实的重要来源,它有助于创造性地寻找儿童哲学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尝试由“教什么”的表层问题,转向探索“为何教”和“如何教”的内在意义和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