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生”主打,“科技”“文化”点缀(下)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g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篇
  科技话题进入高考作文,大概发轫于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之后每年的高考作文题中都会有一两道与科技相关的作文题。其内容一般与具体的科技内容关系不大,而重在借此引发考生对科技与文化、科技与伦理、科技与环境等问题的思考。还有一些作文话题,只是借助于科学现象,来阐述人生或生活的哲理。像今年安徽卷的作文材料讲述的是一种科学现象,揭示的却是一种生活哲理:“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不少网友(考生可能也一样)初看这一材料时头脑都会懵一下:因为诸多科学术语和稍长的篇幅会让很多人顿感隔膜。其实只要静下心来再看一遍,这则材料的立意还是比较明晰的——从不同角度(或通过不同方法)看事物,事物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一定条件下,普通事物可以发生令人惊喜的变化;我们通常看到的事物的面貌,其实不一定就是它的本来面目;眼见未必为实,等等。细加品味,科技中蕴藏着无穷的奥秘,甚至蕴含着不尽的生活哲理。岂止“三人行,必有我师”,世间万事万物有时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
  今年的广东卷作文题基本上与去年“文艺”加“科技”的风格一脉相承,去年黑白相片与数码照片的比对人们应该记忆犹新,今年的作文材料则将这一思路进行到底,只是将“黑白照片”换成了“眼观自然”与“漫步林间”,“数码相片”被换成了“打开电视”与“轻点鼠标”:“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考生如果把去年的作文做透了再做这篇作文,至少在结构和套路上应当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这则材料的用意应当是启发人们全面感知自然。文章给了我们两种感知自然的角度:一是借助于“打开电视”和“轻点鼠标”去远观自然,这样我们可以眼观世界风云,了解大自然的演化变迁,但是没有真正与自然“亲近”,没有风花雪月的真切体验——这自然令人遗憾。二是与自然零距离接触,在花木草木间诗意地栖居,近观自然,享受自然,但是我们却无法从历史的维度和更广大的视角去深度了解自然——这亦会留下缺憾。所以最佳的感知自然的方法便是:我们既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去汲取知识,积累知识,储备知识,又要深入大自然,目之所及,亲身感知,细嗅花香,聆听鸟鸣,看云舒云卷……从中感悟自然的大美,陶冶自己的性情。让现代科技与生活相融,让获取知识与美育相契,这才是莘莘学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途径。
  文化篇
  今年高考作文的“文化味”与往年相比,可以用“惨淡”一词来形容。唯一的安慰便是北京卷“微写作”中的一道选作题:“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范围《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你选择哪部著作中的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其实,这道题目与其说是考作文,还不如说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更何况考生未必会选择这道题来写。泱泱华夏,五千年文化,能作为作文材料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借助作文,要求我们的考生像要求他们亲近自然一样亲近我们祖国的文化,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比一比宝岛台湾的国文考试中甚至有时会要求学生用文言写作,作为一位大陆语文教师我真的觉得有些汗颜。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重视对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一点至少在高考语文卷中并未完全体现出来。这是今后语文教学和考试中应当引起重视的。
  今年高考作文题中还有一道不能不说的微弱的光芒,就是北京卷的“微写作”中的一道以“圆”为题的小作文。文题无甚可议之处,但其文体要求却是今年高考作文题中最大的亮点——“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在当今这个“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时代,北京卷借“微写作”这块小小的园地,让诗歌这一曾经称雄了多少朝代而今却极其落魄的文体重见天日。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留下了卷帙浩繁浩如烟海的诗卷。可在今天的中小学习作课上,诗歌的地位已岌岌可危。谁是这出悲剧的导演?
  结束语
  说到底,作文命题与电影一样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道是“众口难调”,再好的题目亦能挑出瑕疵,再差的题目也可找出亮点。从整体上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没有明显的硬伤,没有犯低级错误,未在审题上与考生玩智力游戏……但是总体上闪光点不多,主要表现在:避开社会热点,内容缺乏深度;心灵鸡汤泛滥,文化含量稀缺;缺少创新精神,鲜见地方特色……时下正处于教育体制、高考机制变革之际,我们的高考命题(尤其是作文命题)也应有一个大的突破。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以及高考命题者理当勤于思考,勉力而行,让高考作文真正成为推进教育改革,体现教育质量,助力人才选拔,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腾飞的有力杠杆。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萧 田
其他文献
2015年3月,乍暖还寒的早春时节,我收到了湛江教育局教研室陈洪义老师新著《重回课改现场 探寻教育智慧》一书,阅读完毕,寒气顿失,温暖袭来。此书曾是国家级期刊陕西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年10月特别关注专栏推介的研究成果,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在2013年韶关举行的全省历史教学研讨会现场也进行过重点推广。今日能得而阅之,实乃幸事。  《重回课改现场 探寻教育智慧》一书是洪义“情思教学”的理念
通篇空白,只在标题上写了四个字“跪求零分”。  ——江苏一位高考阅卷老师表示,今年江苏的高考出现了“跪求零分”的作文,但因为他写了题目,还是会给分,最终,这位考生得了1分  PPT教学更适合“学霸”,他们将PPT内容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更好地学习知识。对于学习一般的人来说,就会产生惰性,考试完全依赖PPT课件。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投影PPT代替了传统板书,成为众多大学教师授课的首选。长
66.16%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2.45%的教师表现为中度症状,2.71%为重度症状。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中,小学教师抑郁、焦虑、强迫症状等心理健康问题因素的检出率均为最高。  ——北京市朝阳区教委不久前对该区30所中小学、幼儿园的1253名教职员工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北大发布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规定被推荐的学生只要通过面试,高考时只需通过
我很认同两句话,一是: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一是:只要用心去沟通,你便可以和每一个人成为好友。受这两句话的启发,我开始在我的博客上写教育日记,我建立了班级QQ群,并把班上的学生加为好友,这样,我便能在博客上与孩子们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了。自2009年9月我接手初一(12)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回看我的教育日记,我和孩子们一起经历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都那么的记忆犹新,这些日记博文成了我和孩子们沟通的
又到了欢欣毕业季,如何筹办一场靠谱的谢师宴(升学宴),成为家长和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有人开玩笑说,高考考的是学生的脑子,高考过后考的是家长的票子。每年高考过后,社会就进入“后高考模式”,“后高考经济”随之启动,很多学生进入购物狂欢状态。家长在替孩子支付一笔笔账单的同时,还要考虑要不要办“谢师宴”——要办的话怎么个办法,规模多大、酒席价格如何、什么时间办合适等等。  这边家长在为“谢师宴”忙碌,那边
经常有同事、朋友问起,我从教10余载,先后指导学生在杂志上发表作文数百篇,获奖近百余人次,所带文学社被评为市优秀小作家社团,到底有什么诀窍?我说哪有什么诀窍,只不过当下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往往以应试作文为指引,只传授给学生一些应试技巧,学生的作文无论是取材还是立意,章法布局还是言语文采,都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当然谈不上精彩,我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打破常规,抒写创意作文。我的做法具体如下
教育目标价值偏失让我们失去目标。诗性呵护,个性培育,思想引领,现代教育的这些常识性价值标准似乎已经与我们的教育无关,我们正在偏离教育的普世价值,我们走得越来越远,我们失去了方向。    中小学教师中,有多少人是主动选择教师职业的?主动选择中又有多少人是因为热爱并心怀理想而来的?回想当年,我的选择是无奈之举,一路走来,也身心疲惫,但有一点很明确,站上三尺讲台,依然心存梦想。我相信,主动或被动选择教师
【摘 要】数学本真教学是在余文森教授倡导的“读思达”教学法下提出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强调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学情,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阅读、独立思考和个性表達,突出数学本源,并要着眼学生发展,探究数学真相,从而建构教材、课堂、学生三位一体的课堂基本框架。  【关键词】读思达;本真教学;课堂模式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倡导的“读思达教学法”,从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层面对课堂教学提出新观点、新理念。余教
岩中花树前。阳明子,答友人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守仁先生之妙言,可谓吾读《学记》之感受。——题记  晚春。细雨黄昏。书房里,花间淡茶半盏,桌前微微摊开的《学记》。一读,再读,似涓涓细流渗透心田,有微酽之感。思绪纷杂,忆及豆蔻年华,跟着师长诵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意思大
近日,江西永新县任弼时中学某班级发布一条奇葩班规:高三年级理科前100名与文科前50名以外的同学不得免费进入该班级,如需参观,则需要100元门票费。(见《新华网》)  乍一看,还以为奇葩“班规”是学生的恶作剧,看完白纸黑字的班规公告,我们才对其中的奥秘“窥探”出一二。说到底,还是绕不开优生、差生划分背后的“分数至上”意识,怕所谓的“差生”影响“优生”,涉嫌“差生”歧视。正如三令五申之下,依然“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