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篇
科技话题进入高考作文,大概发轫于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之后每年的高考作文题中都会有一两道与科技相关的作文题。其内容一般与具体的科技内容关系不大,而重在借此引发考生对科技与文化、科技与伦理、科技与环境等问题的思考。还有一些作文话题,只是借助于科学现象,来阐述人生或生活的哲理。像今年安徽卷的作文材料讲述的是一种科学现象,揭示的却是一种生活哲理:“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不少网友(考生可能也一样)初看这一材料时头脑都会懵一下:因为诸多科学术语和稍长的篇幅会让很多人顿感隔膜。其实只要静下心来再看一遍,这则材料的立意还是比较明晰的——从不同角度(或通过不同方法)看事物,事物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一定条件下,普通事物可以发生令人惊喜的变化;我们通常看到的事物的面貌,其实不一定就是它的本来面目;眼见未必为实,等等。细加品味,科技中蕴藏着无穷的奥秘,甚至蕴含着不尽的生活哲理。岂止“三人行,必有我师”,世间万事万物有时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
今年的广东卷作文题基本上与去年“文艺”加“科技”的风格一脉相承,去年黑白相片与数码照片的比对人们应该记忆犹新,今年的作文材料则将这一思路进行到底,只是将“黑白照片”换成了“眼观自然”与“漫步林间”,“数码相片”被换成了“打开电视”与“轻点鼠标”:“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考生如果把去年的作文做透了再做这篇作文,至少在结构和套路上应当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这则材料的用意应当是启发人们全面感知自然。文章给了我们两种感知自然的角度:一是借助于“打开电视”和“轻点鼠标”去远观自然,这样我们可以眼观世界风云,了解大自然的演化变迁,但是没有真正与自然“亲近”,没有风花雪月的真切体验——这自然令人遗憾。二是与自然零距离接触,在花木草木间诗意地栖居,近观自然,享受自然,但是我们却无法从历史的维度和更广大的视角去深度了解自然——这亦会留下缺憾。所以最佳的感知自然的方法便是:我们既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去汲取知识,积累知识,储备知识,又要深入大自然,目之所及,亲身感知,细嗅花香,聆听鸟鸣,看云舒云卷……从中感悟自然的大美,陶冶自己的性情。让现代科技与生活相融,让获取知识与美育相契,这才是莘莘学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途径。
文化篇
今年高考作文的“文化味”与往年相比,可以用“惨淡”一词来形容。唯一的安慰便是北京卷“微写作”中的一道选作题:“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范围《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你选择哪部著作中的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其实,这道题目与其说是考作文,还不如说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更何况考生未必会选择这道题来写。泱泱华夏,五千年文化,能作为作文材料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借助作文,要求我们的考生像要求他们亲近自然一样亲近我们祖国的文化,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比一比宝岛台湾的国文考试中甚至有时会要求学生用文言写作,作为一位大陆语文教师我真的觉得有些汗颜。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重视对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一点至少在高考语文卷中并未完全体现出来。这是今后语文教学和考试中应当引起重视的。
今年高考作文题中还有一道不能不说的微弱的光芒,就是北京卷的“微写作”中的一道以“圆”为题的小作文。文题无甚可议之处,但其文体要求却是今年高考作文题中最大的亮点——“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在当今这个“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时代,北京卷借“微写作”这块小小的园地,让诗歌这一曾经称雄了多少朝代而今却极其落魄的文体重见天日。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留下了卷帙浩繁浩如烟海的诗卷。可在今天的中小学习作课上,诗歌的地位已岌岌可危。谁是这出悲剧的导演?
结束语
说到底,作文命题与电影一样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道是“众口难调”,再好的题目亦能挑出瑕疵,再差的题目也可找出亮点。从整体上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没有明显的硬伤,没有犯低级错误,未在审题上与考生玩智力游戏……但是总体上闪光点不多,主要表现在:避开社会热点,内容缺乏深度;心灵鸡汤泛滥,文化含量稀缺;缺少创新精神,鲜见地方特色……时下正处于教育体制、高考机制变革之际,我们的高考命题(尤其是作文命题)也应有一个大的突破。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以及高考命题者理当勤于思考,勉力而行,让高考作文真正成为推进教育改革,体现教育质量,助力人才选拔,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腾飞的有力杠杆。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萧 田
科技话题进入高考作文,大概发轫于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之后每年的高考作文题中都会有一两道与科技相关的作文题。其内容一般与具体的科技内容关系不大,而重在借此引发考生对科技与文化、科技与伦理、科技与环境等问题的思考。还有一些作文话题,只是借助于科学现象,来阐述人生或生活的哲理。像今年安徽卷的作文材料讲述的是一种科学现象,揭示的却是一种生活哲理:“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不少网友(考生可能也一样)初看这一材料时头脑都会懵一下:因为诸多科学术语和稍长的篇幅会让很多人顿感隔膜。其实只要静下心来再看一遍,这则材料的立意还是比较明晰的——从不同角度(或通过不同方法)看事物,事物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一定条件下,普通事物可以发生令人惊喜的变化;我们通常看到的事物的面貌,其实不一定就是它的本来面目;眼见未必为实,等等。细加品味,科技中蕴藏着无穷的奥秘,甚至蕴含着不尽的生活哲理。岂止“三人行,必有我师”,世间万事万物有时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

今年的广东卷作文题基本上与去年“文艺”加“科技”的风格一脉相承,去年黑白相片与数码照片的比对人们应该记忆犹新,今年的作文材料则将这一思路进行到底,只是将“黑白照片”换成了“眼观自然”与“漫步林间”,“数码相片”被换成了“打开电视”与“轻点鼠标”:“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考生如果把去年的作文做透了再做这篇作文,至少在结构和套路上应当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这则材料的用意应当是启发人们全面感知自然。文章给了我们两种感知自然的角度:一是借助于“打开电视”和“轻点鼠标”去远观自然,这样我们可以眼观世界风云,了解大自然的演化变迁,但是没有真正与自然“亲近”,没有风花雪月的真切体验——这自然令人遗憾。二是与自然零距离接触,在花木草木间诗意地栖居,近观自然,享受自然,但是我们却无法从历史的维度和更广大的视角去深度了解自然——这亦会留下缺憾。所以最佳的感知自然的方法便是:我们既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去汲取知识,积累知识,储备知识,又要深入大自然,目之所及,亲身感知,细嗅花香,聆听鸟鸣,看云舒云卷……从中感悟自然的大美,陶冶自己的性情。让现代科技与生活相融,让获取知识与美育相契,这才是莘莘学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途径。
文化篇
今年高考作文的“文化味”与往年相比,可以用“惨淡”一词来形容。唯一的安慰便是北京卷“微写作”中的一道选作题:“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范围《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你选择哪部著作中的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其实,这道题目与其说是考作文,还不如说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更何况考生未必会选择这道题来写。泱泱华夏,五千年文化,能作为作文材料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借助作文,要求我们的考生像要求他们亲近自然一样亲近我们祖国的文化,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比一比宝岛台湾的国文考试中甚至有时会要求学生用文言写作,作为一位大陆语文教师我真的觉得有些汗颜。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重视对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一点至少在高考语文卷中并未完全体现出来。这是今后语文教学和考试中应当引起重视的。
今年高考作文题中还有一道不能不说的微弱的光芒,就是北京卷的“微写作”中的一道以“圆”为题的小作文。文题无甚可议之处,但其文体要求却是今年高考作文题中最大的亮点——“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在当今这个“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时代,北京卷借“微写作”这块小小的园地,让诗歌这一曾经称雄了多少朝代而今却极其落魄的文体重见天日。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留下了卷帙浩繁浩如烟海的诗卷。可在今天的中小学习作课上,诗歌的地位已岌岌可危。谁是这出悲剧的导演?
结束语
说到底,作文命题与电影一样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道是“众口难调”,再好的题目亦能挑出瑕疵,再差的题目也可找出亮点。从整体上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没有明显的硬伤,没有犯低级错误,未在审题上与考生玩智力游戏……但是总体上闪光点不多,主要表现在:避开社会热点,内容缺乏深度;心灵鸡汤泛滥,文化含量稀缺;缺少创新精神,鲜见地方特色……时下正处于教育体制、高考机制变革之际,我们的高考命题(尤其是作文命题)也应有一个大的突破。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以及高考命题者理当勤于思考,勉力而行,让高考作文真正成为推进教育改革,体现教育质量,助力人才选拔,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腾飞的有力杠杆。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萧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