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生生合作探究的情景,才有利于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究。学生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信任、理解、尊重和宽容,进而产生愉悦的情绪情感,体验到音乐给自己带来的美好感觉,才能真正地热爱音乐课。
鼓励学生用体验来发现感兴趣和有价值的问题
要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课堂上探究发现问题,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技术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七年级教材《音的高低》实践与创造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和听辨音的高低变化。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请同学们敲击两个盛有不同水位的玻璃杯、两个大小不同的鼓、两个长短不同的音条……让他们通过“听”发现问题,并把听到的问题提出来:
为什么发音体体积大小、长短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
为什么不同的发音体在敲击时发出的声音高低、音量、音色各不相同?
为什么同一发音体在敲击不同部位时发出的声音又不相同?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的真实体验,是他们在课堂实践中发现的有疑虑又急于想知道答案的问题,而绝对不是老师牵强附会灌输的结果。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体验中主动探究新知,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
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只是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指挥”,这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会问、能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竞赛的形式提出或解答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时可以指定某组成员以接力赛的方式回答。答对时答方得分,否则问方得分。这种竞赛形式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通过类似的系列活动,学生对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解决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了激发学生上欣赏课的强大动力。
用才艺表演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音乐课堂的魅力
每节音乐课上,笔者利用五分钟按学号安排三名同学进行表演,形式自定,但内容必须是积极向上的,跟音乐有关的。这项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发掘出每名学生的艺术潜质并使之得到培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热情。学生在成长中特别需要“发现”,“人一旦被发现就发现了自我”。尤其是对自我还不太了解的初中学生,格外需要有人去欣赏,去发掘。学生需要张扬,不要怕学生会骄傲,他张扬的时候会把个性表现出来。才艺表演改变了传统的师生观,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很多优秀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句鼓励的话会让一个孩子对一门功课感兴趣,继而学生会对学习充满兴趣,使学习成绩有较大提高。因为才艺表演,老师跟学生的语言交流多了,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也多了,这种开放式的交流让老师真正成了学生的聆听者,既是师长更像朋友,师生关系因此也变得更为融洽。
抓住学生心理需要,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应利用音乐课堂,让学生作模仿秀,将“原唱”与“模仿”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差距,在模仿中提升自己,以此满足同学们的成就性需要。笔者利用音乐课堂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歌曲对唱、为歌伴舞、为曲配乐等,让学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给学生构建一个释放激情、展示才华的平台。青少年学生乐于求异、求新、求奇,为此,老师要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唱、去舞、去想象。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使课堂变成学生燃烧激情、释放才智、拓展思维、彰显个性的探究平台,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在初中音乐课教学中尝试欣赏、活动、探究式教学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封存的联想,开启了幽闭的心智。教师要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从而真正热爱上音乐欣赏课。
(作者单位:四川双流兴隆初级中学)
鼓励学生用体验来发现感兴趣和有价值的问题
要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课堂上探究发现问题,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技术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七年级教材《音的高低》实践与创造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和听辨音的高低变化。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请同学们敲击两个盛有不同水位的玻璃杯、两个大小不同的鼓、两个长短不同的音条……让他们通过“听”发现问题,并把听到的问题提出来:
为什么发音体体积大小、长短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
为什么不同的发音体在敲击时发出的声音高低、音量、音色各不相同?
为什么同一发音体在敲击不同部位时发出的声音又不相同?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的真实体验,是他们在课堂实践中发现的有疑虑又急于想知道答案的问题,而绝对不是老师牵强附会灌输的结果。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体验中主动探究新知,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
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只是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指挥”,这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会问、能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竞赛的形式提出或解答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时可以指定某组成员以接力赛的方式回答。答对时答方得分,否则问方得分。这种竞赛形式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通过类似的系列活动,学生对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解决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了激发学生上欣赏课的强大动力。
用才艺表演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音乐课堂的魅力
每节音乐课上,笔者利用五分钟按学号安排三名同学进行表演,形式自定,但内容必须是积极向上的,跟音乐有关的。这项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发掘出每名学生的艺术潜质并使之得到培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热情。学生在成长中特别需要“发现”,“人一旦被发现就发现了自我”。尤其是对自我还不太了解的初中学生,格外需要有人去欣赏,去发掘。学生需要张扬,不要怕学生会骄傲,他张扬的时候会把个性表现出来。才艺表演改变了传统的师生观,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很多优秀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句鼓励的话会让一个孩子对一门功课感兴趣,继而学生会对学习充满兴趣,使学习成绩有较大提高。因为才艺表演,老师跟学生的语言交流多了,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也多了,这种开放式的交流让老师真正成了学生的聆听者,既是师长更像朋友,师生关系因此也变得更为融洽。
抓住学生心理需要,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应利用音乐课堂,让学生作模仿秀,将“原唱”与“模仿”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差距,在模仿中提升自己,以此满足同学们的成就性需要。笔者利用音乐课堂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歌曲对唱、为歌伴舞、为曲配乐等,让学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给学生构建一个释放激情、展示才华的平台。青少年学生乐于求异、求新、求奇,为此,老师要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唱、去舞、去想象。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使课堂变成学生燃烧激情、释放才智、拓展思维、彰显个性的探究平台,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在初中音乐课教学中尝试欣赏、活动、探究式教学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封存的联想,开启了幽闭的心智。教师要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从而真正热爱上音乐欣赏课。
(作者单位:四川双流兴隆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