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课文的一个点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n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读课文的一个点是一种追求,是需要花时间、下力气、动脑筋的事。
  深读课文的一个点:或读出一处极深的地方,或读出一处极美的地方,或读出一处极有韵味的地方,或读出一处表达技法非常精巧的地方……
  深读课文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是文章的一个段落,一个部分;可以是文中的某个细节,或是某种构思技巧;也可以是语言欣赏,或者是人物分析,如此等等。
  深读课文一个点,就是读出课文的深度,读出自己的创见。
  深读课文一个点,需要细读,细品,细细揣摩,细细欣赏;需要用别样的眼光观赏课文;这是文章阅读的一种境界,也是语文教师美读课文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下面是课文《陋室铭》。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短文这样分析《陋室铭》,说此文的行文特点是六个字——突起、纡行、峭收:
  文章的标题是“陋室铭”,作者劈面却从山、水、仙、龙起兴,这是“突起”。这一笔,用山、水、仙、龙的具体形象引出“有德则馨”的中心题旨,既是化虚为实,又显得极有气势。中间部分对于陋室的具体刻画,一共只有八句话,又可以分出三层意思,即是从室外景色、朋友交往和思想情趣三个方面刻画了陋室主人的胸襟、气度,由表及里,一层深似一层。接着,又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比,进一步烘托出主人的地位和抱负。这种多侧面、多层次地展开的方式,就是“纡行”。最后,作者又用“藏头”的手法,引用孔子所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后半句作结,目的是让读者联想到那省去的前半句,进而更好地体会全文的题旨,这就是“峭收”。这种言简而意蕴的笔法,可以说是劲峭而有余味了。
  (摘自华东师大出版社《写作艺术示例》)
  此文分析的虽然也是《陋室铭》的结构层次与内容特点,但眼光与众不同,用了“突起、纡行、峭收”三个词来概括课文的表达特点,这就表现出作者深读了这篇课文的一个点:行文手法、章法特点。
  深读文章的一个点,角度多样,创意丰富。如:
  一、深读课文的一两句话
  有的课文的教学,必须关注对文中的一两句话的深刻理解,这样的地方无法回避,只能面对,只能精读。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荷叶 母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因此需要教师在研读课文时就开始自己的精读、深读。可以说,像这样一些地方如果在教学之中深入不下去,可能就是教师自己没有把课文读好。
  梁衡先生有一篇题为《秋月冬雪两轴画》的文章,刊发在80年代的《名作欣赏》上。这篇文章欣赏的是《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欣赏的重点就是深读、美读这两篇文章中的两个句子,一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是“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他对《湖心亭看雪》中的“雾淞沆砀”等42个字是这样欣赏的:
  作者用直写的手法,高屋建瓴,极目世界,突出一个白字:“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连用得极好,反正一切都白了。由于色的区别已无复存在,天地一体,浑然皆白,这时若偶有什么东西裸露出来,自然显得极小。而这小却反衬了天地的阔,天地的清阔,则又是因为雪的白和多。这正是其中的美和趣。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美感和情趣的呢?他无多笔墨,而是精选了几个量词:痕、点、芥、粒。按照陈望道先生的辞趣之说,语词本身就带有自己的历史背景和习惯范围。这恰如一种无形的磁场。我们只要说出一个词语,自然就能勾起人们的一大堆联想。这痕、点、芥、粒,本是修饰那些线丝、米豆之类的细微之物的,如今却移来写堤、亭、舟、人。毋用多言,他们自然也就变得极小,那天地自然也就极阔了。
  这一段话是把句子读得很深了的。那么,梁衡是如何把这个句子读深读美的呢?他运用了“陈望道先生的辞趣之说”的理论,对句子的用词之法进行了细腻的分析。这就是别开生面的分析,这也是在“学问与学术”的背景下的深读。
  二、深读课文一个段,或者一个部分
  指导学生深读、美读一个段,或是一个部分,是课文阅读教学中的常用手法。为了进行细腻的阅读品析,我们常常将教学的视点定得更加集中。即便是这样,也给教师的阅读欣赏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便不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段而是说明文或者议论文中的一个段,也需要我们精心地把玩。而对教师的这种阅读能力的要求,同样是因为教学的需要。如《小石潭记》中的特写镜头欣赏: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就是一个美段。孙绍振先生曾高度地评价过它:(这一段)才是全文的灵魂,才是使本文成为千古绝唱的关键。
  霍松林先生对这一段进行过这样的评说:
  “潭中鱼”几句,不太细心的读者会认为不过是写鱼罢了。其实不仅仅写鱼。齐白石只画飞虫,不画天空,只画游鱼,不画清水。但由于虫的确在飞,鱼的确在游,因而在欣赏者面前也就出现了天空、出现了清水。这几句正是采用了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柳宗元不复写水,只写鱼游,而澄澈的潭水已粼粼映眼。
  (摘自《语文学习》1979.3柳宗元《永州八记》选讲(下))
  孙绍振先生则进行了这样的欣赏:
  更精彩的是,柳宗元不从正面,而是从侧面写,来突出水的清澈。正面写的是日光:日光照下来,鱼的影子落在石头上。这一句写得更加有智慧,水清澈透明,得到更加独特的表现:日光照到水里,没有变暗,可见水之清澈;这还不算,石头上居然出现了鱼的影子,影子之黑,正是日光之强、水之清澈的结果。吴均和郦道元的文章,都以鱼的可视来反衬水的清澈,柳宗元则进一步用鱼的影子,用黑来反衬水的清澈,艺术感觉上的反差效果更为强烈。这可以说是柳宗元的一大创新,对后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自《语文建设》2007.9《可欣赏而不可久居》)
  霍松林先生运用了设例比较的方法,从“以实写虚”的视角评析了这段文字的意境之美;孙先生运用了举例比较的方法,从“侧面手法”的视角阐释了这段文字的手法之妙:他们所进行的,都是深度解读。
  笔者认为:这样的写法,好在创造,好在新颖,好在写出了作者在那一瞬间的真实感受,写出了一种洁净清幽的境界:既写了鱼儿自由生活的就像水晶宫一样的奇丽环境,又写了水质的清莹和水色的清亮。
  这不仅仅只是有趣,而且是一种表达艺术——对某物一个字儿也不写,而在文中可以处处见到某物。
  这就是“一笔双写”的美妙笔法,它言此意彼,虚实相生,语言凝练,令人回味,它比直接描写某物更能表现优美的意境。
  三、深读课文的一种手法,或是深读课文的一种细节,或是深读课文的一个表达特点
  与阅读品析课文中的句段相比,这里所说的“深读”,其视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的研读不是重视文章中的某个部位,而是关注具有艺术性、文学性、涉及面宽广的“点”。
  这样的深读,可以读到课文中的任何“点”。这样的深读,非常个性化,很讲究“角度”,十分推崇“发现”,颇为强调“新意”,这样的深读,最能表现教师阅读欣赏能力的深度。
  下面是笔者对《祝福》的一个“点”的欣赏——《祝福》的反复手法:
  “反复”手法是《祝福》的主流表现手法。
  重大事件的反复是最重要的最有表现力的反复:两次婚姻,两次死丈夫,两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当女工。
  对人物“脸色”的反复描写贯串全文,“脸色”的描写与人物命运的发展密切关联,起伏于文中,形成一条线索。
  对人物“眼睛、眼色、眼神”的反复描写也贯串于全文之中。它与“脸色”的描写同在,表现着人物的性格、心情、命运。
  景物描写的重点是“雪花”。它们反复出现,设置场景,烘托气氛,表现人物。一句“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极为简练,却敷设了“祝福”故事沉闷的氛围基调。
  表达最为深沉是对“我真傻,真的”的反复渲染。这是写作中的复笔技巧,其形式特点有点像音乐中的三重奏或者四重唱。它们反复出现,浓重地表现着人物命运中的无限悲哀。
  细节描写的反复能在简短的字句之中表现出“一笔两写”力度,“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这里的描写岂止只是表现四婶,它们已是祥林嫂走向死亡的前奏。
  对人物的称呼也是如此:“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为什么这样地进行反复,这样写一定是有着明确的表达目的的。
  另外,还有两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的肖像描绘等。连对祥林嫂额上的“伤疤”的成因描写也用了反复手法。先是侧面的描写,再是正面的描叙,故事在这样的反复之中表现着卫老婆子、四婶、柳妈、祥林嫂这四个不同身份的女人。
  “象征”的运用尤为巧妙。如下面的反复描写:
  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淘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谁料到?
   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祥林嫂命运中所有的重大不幸,所有的“死”,都反复地与“春”有关,都是在春天里或迎春的日子里发生。这是一种用得极为巧妙的象征,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
  这篇短文专门欣赏了《祝福》的反复手法,这就是欣赏了这篇小说中的一个“点”。其实,笔者的这篇短文中作为例证的很多内容都是可以再进行细化的研读的并写出赏析短文的。如《祝福》中人物脸色的描写、人物眼神的描写、雪花的描写、四次“我真傻”中的无比辛酸、阿毛的故事、大家为什么叫她祥林嫂、三次“你放着罢”欣赏、没有春天的祥林嫂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深入品味的“点”。
  [作者通联:湖北荆州市教科院]
其他文献
阿拉伯的一个大财主,有一天把他的两个儿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  “你们赛马跑到沙漠的绿洲去吧。谁的马胜了,我就把全部财产给谁。但是这场比赛不同往常,是比慢而不是比快。我到绿州去等你们,我要看看谁的马到得最迟。”  兄弟俩照着父亲的话,骑着各自的马开始慢吞吞地赛跑了。可是干燥炎热的沙漠里,火盆一样的太阳烘烤着大地,慢慢地走怎么得了啊,两人正在痛苦难熬下马休息的时候,前边来了一个有名的智者。听说了他俩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使之从死气沉沉、毫无活力的“三味书屋”,回到生机盎然、情趣无限的“百草园”,是专家学者的强烈呼唤,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吸收,消化,总结出“五动”教学法,效果很好。  一.让学
中国高铁发展到今天,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不但成为了世界的一个奇迹,更是成为代表中国的一张金光闪闪的名片。这和一个人有莫大的关系,她就是——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梁建英。  1972年出生的梁建英,小的时候,家住在镇上离火车站非常近的一个地方,每次她看到火车一列一列从眼前呼啸而过,一种神奇的感觉不自觉涌上心头。  高考后,梁建英被上海铁道学院录取。每次她从吉林坐火
九月九日忆济宁  龙口市的海景房鳞次栉比  如森林里寻泉的企鹅。  林中,一家理发店  像一头小兽,张口吞进了我。  镜子和我一样,无辜  我们面对面坐着:我看它时  它也在看我,我不看它时  它也将头转了過去。  和镜子同病相怜了一会儿  理发师开始对我头上的森林施工。  未经允许,她改变了  我故乡的那位理发师的作品。  从她们这些本地人的谈话中  我了解到,昨晚  她们照常从海边散步回来,昨
长期以来,所谓“教学”,其实是个偏义复词,偏的是“教”,教师主要关注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因此,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也往往就是课内“教”的强化和补充。作业内容侧重死记硬背,偏于机械训练,强调重复与模仿,很少关注学生的实际困惑或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批阅过程侧重作业本身,忽视人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之间的真实互动。用“五多五少”来概括就是:现成内容多,实际编
人生是被无数个正确、错误的决定引导着向前的。正确的决定使人生添色;错误的决定使人生添堵。鲍西亚决定遵从父命,用“三匣子”选亲,就注定她远离了自由恋爱而是走向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石头抱着走”的命运;巴萨尼奥听从好朋友安东尼奥的劝说,决定把妻子送给他的第一个结婚信物送给“别人”,结果违背了自己的誓言失去了妻子的信任,为自己的婚姻打上了不和谐的音符。决定影响人生,我们要慎重地做出每一个决定,不为
多年前,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曾给其孙子提出过这样的忠告:  今天能做的事情绝不要推到明天;自己能做的事情绝对不要麻烦别人;绝不要花还没有到手的钱;绝不能贪图便宜购买你不需要的东西;绝对不要骄傲,那比饥饿和寒冷更有害;不要贪食,吃得過少不会使人懊悔;不要做勉强的事情,只有心甘情愿才能把事情做好;对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要庸人自扰;凡事要讲究方式方法;当你气恼时,先数到10再说,如果还是气恼,那
关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主题,历来是众说纷纭。  下面,对众多观点作一概述。  1.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时,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黑暗笼罩全国之时。作者自述:“这一年的变动,是人们意想所赶不上的。”因而“心中常觉有一点除不去的阴影”,“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
《鸿门宴》记述的是项羽、刘邦为争夺天下首次展开的一场波诡云谲、风浪迭起、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是项、刘二人斗争公开化的开始。《鸿门宴》文本篇幅较长,主要人物项羽、刘邦刻画细致,笼统地分析繁琐且不系统,笔者在教学中理出了几个切入点,相信如此分析人物形象会系统些、条理些。  一、项羽  切入点一 座次安排  关于座次,文本是这样表述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笔者按
访问者:姜红伟  受访人:徐建宏  问: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答:当然是这样的。  那是一个理想主义激情四溢的非功利主义年代。一批满怀社会理想的热血青年来到了校园,睁开眼睛,便看到了充斥周身的各种新思潮,新观念。那时候,文学热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诗歌作为文学类别中最具号角特征的形式,无疑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最热点。诞生于全国各所高校的校园诗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