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切入 探骊得珠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xo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鸿门宴》记述的是项羽、刘邦为争夺天下首次展开的一场波诡云谲、风浪迭起、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是项、刘二人斗争公开化的开始。《鸿门宴》文本篇幅较长,主要人物项羽、刘邦刻画细致,笼统地分析繁琐且不系统,笔者在教学中理出了几个切入点,相信如此分析人物形象会系统些、条理些。
  一、项羽
  切入点一 座次安排
  关于座次,文本是这样表述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笔者按照文本表述画了如下图表: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鸿门宴上,从座次看项王地位最尊,亚父范增次之,沛公刘邦又次之,张良最卑,按照东向、南向、北向、西向之次序分配,北向之位虽次于南向之位,这也比较符合当时项羽心中范增与刘邦的身份、地位;张良身份最卑,故西向,文本明言“侍”已显示其地位。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切入点二 典型语言
  项羽的典型语言主要有以下几处,我们略作分析:
  在听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之后立刻勃然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开口,就将其性格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听这话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人胸中没有半点城府,在政治策略上特别幼稚,作为一方的最高军事统帅,完全只是逞匹夫之勇,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刚愎自用,当自己的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而当刘邦前来谢罪时,一番恭维的话就让他迷失了,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还没等刘邦把替自己开脱的话说完,他马上将告密者曹无伤和盘托出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从这一语言中我们都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胸中并无多少谋略,与人打交道更不藏任何心机,哪怕是面对自己的敌人。
  当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时,项庄、项伯的舞剑不得不停下来。开始项羽十分戒备,直到樊哙慷慨陈词:“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番说辞将项羽忽悠得没了立场,没了原则,致使他完全不去思考张良离席和樊哙闯帐两件事的“必然性”,也不追究樊哙擅自闯帐的无礼,反而大加赞赏“壮士,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壮士能复饮乎”、“坐”。这其中有练武之人的那种英雄相惜的心理,可更重要的体现出项羽没有一点防范意识和政治洞察力,一武夫形象活脱脱显现出来。
  二、刘邦
  切入点一 挂在嘴上的“口头禅”
  刘邦的语言描写以其口头禅“为之奈何”最为突出。在《鸿门宴》中,刘邦共有三次问“为之奈何”,第一次是在得知项羽欲“击破沛公军”时,“大惊”而问:“为之奈何?”这一问确实是不知计从何出,而向张良讨教应对之策;第二次是在张良连连逼问:“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先是“默然”,然后发问:“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这一问是自知理亏而虚心求教,从而将自己犯下的错误让别人替他承担;第三次是在从项羽的酒席中“起如厕”“已出”,觉得自己不辞而别的不妥而发问:“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但其实已经拿定主意要逃走,这一问只是为了从别人口中找到替自己开脱的话语,当樊哙劝他“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时,他二话没说,“于是遂去”。刘邦的三次发问尽管心态不同,但他遇事就问“该怎么办”充分体现出了其性格中善于笼络人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一面,而且这样一问能让自己的属下心甘情愿的为自己奋斗,抛头颅,洒热血的卖命而毫无怨言。这看似毫无主心骨的一问,表面上让人觉得此人什么都不知道,而其实是大智若愚,大巧似拙,这正是刘邦的大智慧,这使得他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切入点二 因人因时而异的称谓
  刘邦对张良、项伯、项羽等人的称谓,也因人因时不同而有所不同,是刘邦语言描写的另一个亮点。张良是刘邦的臣子,在文章中刘邦对张良先后有五次称谓,前三次称他为“君”,后两次称他为“公”。在古代,“君”是对对方的敬称,常常用于平辈之间。而刘邦是君,张良是臣,很显然刘邦称张良为“君”是不合常理的。可是,我们来看一下刘邦称张良为”君”是在他知道了项羽要“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眼看自己多年的苦心经营就要灰飞烟灭,无奈之际只能求助于张良,所以极尽屈身拉拢之能事。“公”也是对对方的敬称,用于对长者的称呼。而刘邦称张良为“公”显然更不合适。刘邦是在经历了鸿门宴上一次次的惊险之后,以“如厕”为由逃离,但又不能亲自“辞谢”。于是说:“公为我献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而这时尊称张良为“公”是为了换取张良为自己拼命的筹码。刘邦为了求得计谋,为了活命尊称张良为“君”、“公”,可谓能屈能伸,圆滑狡诈。
  而对于项羽阵营同为臣子的项伯,刘邦则很是尊重地称他的字“伯”,古人称呼对方时一般出于尊重都是称其字不直呼其名。为解除自己危机还请进项伯“约为婚姻”还尊敬地称“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极其尊崇又亲切之极。刘邦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放下自己君主的身份,降低身价,可谓用心良苦,心机之深可见一斑。
  而对于自己的对手项羽,刘邦又该如何称呼呢?两人同为反秦大将,地位本无多大差异,战前楚怀王也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而刘邦也是先入关的,即便“王关中”也无可指责。但当时的情形却是项羽的兵力是刘邦的四倍,即使想称王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只能忍气吞声,到了鸿门一开口便请罪,口口声声尊称项羽为“将军”,虽然不是君臣之礼,但是那种毕恭毕敬的态度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刘邦为自己的野心不惜向对手甜言蜜语、卑躬屈膝的性格。
  《鸿门宴》精彩的人物描写令人惊叹,人物形象分析绝不只笔者所述,拙见以期同仁指导。
  [作者通联:山东武城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郭文斌的近作《陪木子李到平凉》(下文简称《平凉》)不是一篇很好理解的小说。郭文斌有“北方汪曾祺”的美誉。汪曾祺小说大多写得明丽,清淡,富于诗意,郭文斌的不少作品也有同类的风格。但《平凉》不同,作者放弃了一贯的风俗画和诗意描写,放弃了儿童视角,运用起象征和隐喻的方法,意义变得模糊起来。  这是一个单恋的感伤的故事,背后的意义是什么?这就不得不解读一下几个关键意象或符号。小说的意象有这么一些。“我”,
引擎,是外来词,指发动机,其功用是带动其他机械工作。也就是说,有引擎的带动或推动,其他机械才可以运行起来。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无论是“再现课堂”,预设了教学流程;还是“生成课堂”,现场自然地产生了教学流程,它们都得有“引擎”来带动或推动。这种用来带动或推动其他教学环节的先行性、关键性的教学环节,我们可称之为“教学引擎”。  刚才我说“再现课堂”和“生成课堂”都需要教学引擎,但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
阿拉伯的一个大财主,有一天把他的两个儿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  “你们赛马跑到沙漠的绿洲去吧。谁的马胜了,我就把全部财产给谁。但是这场比赛不同往常,是比慢而不是比快。我到绿州去等你们,我要看看谁的马到得最迟。”  兄弟俩照着父亲的话,骑着各自的马开始慢吞吞地赛跑了。可是干燥炎热的沙漠里,火盆一样的太阳烘烤着大地,慢慢地走怎么得了啊,两人正在痛苦难熬下马休息的时候,前边来了一个有名的智者。听说了他俩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使之从死气沉沉、毫无活力的“三味书屋”,回到生机盎然、情趣无限的“百草园”,是专家学者的强烈呼唤,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吸收,消化,总结出“五动”教学法,效果很好。  一.让学
中国高铁发展到今天,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不但成为了世界的一个奇迹,更是成为代表中国的一张金光闪闪的名片。这和一个人有莫大的关系,她就是——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梁建英。  1972年出生的梁建英,小的时候,家住在镇上离火车站非常近的一个地方,每次她看到火车一列一列从眼前呼啸而过,一种神奇的感觉不自觉涌上心头。  高考后,梁建英被上海铁道学院录取。每次她从吉林坐火
九月九日忆济宁  龙口市的海景房鳞次栉比  如森林里寻泉的企鹅。  林中,一家理发店  像一头小兽,张口吞进了我。  镜子和我一样,无辜  我们面对面坐着:我看它时  它也在看我,我不看它时  它也将头转了過去。  和镜子同病相怜了一会儿  理发师开始对我头上的森林施工。  未经允许,她改变了  我故乡的那位理发师的作品。  从她们这些本地人的谈话中  我了解到,昨晚  她们照常从海边散步回来,昨
长期以来,所谓“教学”,其实是个偏义复词,偏的是“教”,教师主要关注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因此,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也往往就是课内“教”的强化和补充。作业内容侧重死记硬背,偏于机械训练,强调重复与模仿,很少关注学生的实际困惑或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批阅过程侧重作业本身,忽视人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之间的真实互动。用“五多五少”来概括就是:现成内容多,实际编
人生是被无数个正确、错误的决定引导着向前的。正确的决定使人生添色;错误的决定使人生添堵。鲍西亚决定遵从父命,用“三匣子”选亲,就注定她远离了自由恋爱而是走向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石头抱着走”的命运;巴萨尼奥听从好朋友安东尼奥的劝说,决定把妻子送给他的第一个结婚信物送给“别人”,结果违背了自己的誓言失去了妻子的信任,为自己的婚姻打上了不和谐的音符。决定影响人生,我们要慎重地做出每一个决定,不为
多年前,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曾给其孙子提出过这样的忠告:  今天能做的事情绝不要推到明天;自己能做的事情绝对不要麻烦别人;绝不要花还没有到手的钱;绝不能贪图便宜购买你不需要的东西;绝对不要骄傲,那比饥饿和寒冷更有害;不要贪食,吃得過少不会使人懊悔;不要做勉强的事情,只有心甘情愿才能把事情做好;对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要庸人自扰;凡事要讲究方式方法;当你气恼时,先数到10再说,如果还是气恼,那
关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主题,历来是众说纷纭。  下面,对众多观点作一概述。  1.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时,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黑暗笼罩全国之时。作者自述:“这一年的变动,是人们意想所赶不上的。”因而“心中常觉有一点除不去的阴影”,“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