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干扰观测器的非对称缸电液系统位置控制

来源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DAO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重载非对称缸电液伺服系统的位置跟踪精度,设计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新型位移控制策略.首先,搭建非对称缸电液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集成化处理系统中的不确定问题,设计非双干扰观测器,分别对系统的外力扰动和流量压力扰动进行了观测;其次,采用反步设计方法设计位移控制器,结合干扰观测器补偿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扰动,利用李雅普诺夫函数证明控制器的稳定性;第三,为解决反步设计过程中计算虚拟控制律时的微分爆炸问题,设计自适应增益微分器来求虚拟控制率的导数,该微分器的增益随着估计误差而不断自适应调整,避免反步控制器过于复杂;最后,利用MATLAB软件搭建了仿真模型,基于MATLAB/Simulink实时系统搭建物理实验台,利用仿真和实验验证所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与PID控制器和未加微分器的反步控制器相比,所设计的位置控制器的精度分别提高了62.8%和7.7%,且大幅简化了控制器的设计过程.本文设计的控制器不仅提高系统的轨迹跟踪精度,而且简化系统控制器的设计过程.
其他文献
为减少内燃动力包隔振参数优化设计中优化变量的数量并提高优化设计效率,将全局灵敏度分析引入动力包隔振参数优化设计中.首先,建立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18自由度数学模型,基于新型快速显式数值积分法求解动力包隔振系统振动响应,并推导动力包机组振动烈度及系统隔振效率的函数表达式;其次,运用Sobol法对动力包隔振参数进行全局灵敏度分析,确定对动力包系统隔振性能影响较大的参数,并将其作为系统隔振性能主要影响参数;第三,将动力包隔振性能主要影响参数作为优化变量,以机组振动烈度与系统隔振效率为优化目标对动力包隔振参数进行多
根据岩石材料动态受拉表现为弹脆性、动态受压表现为弹塑性的特点,应用应变余能等效假说分别建立以裂纹密度表征拉伸损伤变量的动态拉损伤模型和以等效塑性应变表征压缩损伤变量的动态压损伤模型.在所建立的拉压损伤模型中考虑初始损伤的影响,并给出用于评价围岩是否受爆破影响的损伤阀值的计算公式.将所建立的拉压损伤模型和其他2种爆破损伤模型引入LS-DYNA中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损伤主要沿炮孔径向扩展;与装药段平行的围岩中损伤半径的变化不大且主要为拉伸损伤;与堵塞段平行的围岩越接
针对目前建筑信息模型(BIM)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融合应用过程中数据格式存在差异、BIM模型在网络端传输与渲染效率低、数据转换过程繁琐以及信息丢失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融合应用方法.该方法基于Revit二次开发编写应用程序接口,通过模型轻量化处理、文件格式转换以及数据动态调度实现BIM模型在WebGIS平台的高效使用.程序将RVT作为源文件格式,以“族”概念和自定义的形状分类参数为依据对整体模型进行拆分重构,借助实例化技术对重复的构件信息进行简化,并通过Garland边折叠算法实现模型网格简化
人与结构相互动力作用可以将人的动力特性与结构动力特性耦合,并使耦合体系产生新的动力特性,已成为柔性结构人致振动以及舒适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针对人与结构相互作用模型以及相互影响机理,国内外学者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相互作用荷载的测量和建模方法,然后针对相互作用人体动力模型、人与结构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作为重阻尼动力系统能够增加结构阻尼,改变结构频率;结构振动能够影响人的运动方式,从而改变人致荷载,同时,不同幅值、频率的振动使人体动力参数在一定范围内变
为改善切削打磨场所粉尘质量浓度较高的问题,首先,以轨道列车厢体打磨车间为研究对象,对打磨过程产生的粉尘粒径分布、形貌特征和空间质量浓度进行测试;其次,采用SolidWorks和ANSYS建立打磨作业粉尘扩散模型;最后,对不同条件下的流场和颗粒运动轨迹进行模拟,分析角磨机集尘罩集尘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粉尘在空间的扩散满足多元高斯分布,在打磨点附近粉尘质量浓度最高,两侧底角质量浓度较低;长时间作业空间粉尘平均质量浓度约为10 mg/m3,打磨点位置粉尘质量浓度最高达20.9 mg/m3,远高于规定值;颗粒粒径
针对电解锰渣中的锰成分复杂且高价锰难浸出的问题,提出硫酸?方铅矿体系高效选择浸出锰的工艺.首先,运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等表征手段,研究电解锰渣的元素成分和物相组成;其次,探究方铅矿加入量、液固比、硫酸浓度、浸出温度和浸出时间对浸出锰和富集铅的影响;最后,研究硫酸?方铅矿体系浸出锰的动力学特征,确定反应速率的控制步骤.研究结果表明:电解锰渣中的锰呈正二价和正四价,以氧化锰、硫酸锰和二氧化锰形态存在;硫酸浓
为了研究强风作用下树木的周围流场,将树木树冠简化为多孔介质,采用附加源项法模拟树木对风场的干扰作用,开展数值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风速下,树木对树后流场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一致,在顺风向,以树冠为中心,呈椭圆形以放射状向四周扩展,距离树冠中心越远,树木对风速的削弱效果越小,对湍流度的影响也越小;在横风向,树后1倍树高平面(X=H)内,树木遮蔽区域的形状与树冠的轮廓线相重合;在不同风速下,随着风速增加,树木孔隙率逐渐增大,阻力系数也相应减小,距离树干后1倍树高处风剖面的相对参考点风速最小
为及时满足井下某一用风地点的需风要求,提出一种根据分支风量期望值来选择不同调节分支的智能应急调风方案.首先,以矿井通风网络需风分支风量可调最大化为目标,建立通风网络的非线性优化数学模型,针对该优化模型中的风量平衡、风压平衡等约束条件,采用不可微精确罚函数将其转化为目标模型中的惩罚项.然后,通过对风网灵敏度矩阵的计算求解,得出最优的可调分支集和风阻调节范围,并基于灰狼算法实现寻优.为克服灰狼算法在求解复杂问题上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提出一种差分灰狼算法(DE?GWO),该方法在对种群个体位置不断迭代更新的基
为提升特定道路图像数据集的质量,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生成式对抗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DCGAN)的沥青路面裂缝图像生成方法.首先,通过车载运动相机拍摄和人工手机拍摄相结合的方式自主采集裂缝图像,得到较均衡且样本特征丰富的小型图像集;其次,对原始图像进行滤波去噪以及伽马变换操作,增强图中裂缝特征的辨识度,建立沥青路面裂缝数据训练集;第三,构建深度卷积生成式对抗神经网络模型,调整沥青路面裂缝图像生成网络的参数,并优化其网络超
[目的]探究大气环流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尤其是ENSO事件)对广东省冬季降水的影响,揭示降水变化的物理机制.[方法]利用1960年12月-2017年2月广东省地面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探讨广东省冬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降水变化的原因.[结果与结论]1)广东冬季降水自南向北递增,高值中心在粤北地区,近57 a降水总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4.25 mm/10a,P=0.58),降水强度显著增加(0.48(mm/d)/10a,P<0.01),降雨日数在显著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