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教育使命是“培养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样的使命就要求我们要重新理解教育,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实施,改进自己的教学,要以对发生在教育中的任何事情都追问为什么的态度,去完成寻找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的系列尝试与探索行动,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一系列的转变是建立在教师发展的基础之前的。我们要用我们自身的成长、发展,“让学生的每一次激动变成毕生的最爱”。这应该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对于我们广大的教师而言。没有激情,你的课堂就会失去活力;没有激情,你的课堂就会失去色彩。没有激情,你的课堂就会失去了那份使命。
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呼唤更多教师的飞扬激情。而今,我们面对的学生已不再带有80、90年代的烙印,他们多的是好奇,憧憬,思想变化而又多元。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化已使他们的思想已远远超越我们老师所能想象的程度,他们新潮,他们模仿,他们敢于和教师一辩高下;他们对老师的要求有时近乎苛刻但又不乏理性;他们会在你背后善意的给你起一个好笑的别名;他们会在你知道他的错时,假装一脸的无辜却又一转脸而喜笑颜开。思想上,不会有什么负担和不快。
我们的课改走到今天,一些教师口头上说着关注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的未来奠基,可实际上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还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课改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呢?我认为:
一、“鱼”“渔”“欲”的转变,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是什么?”,有人说,课堂是一个大的能量库。的确,课堂就是一个大能量库,而学生们就是一座座小的能量库,只有打开能量库的大门,才能让学生的能量释放出来。而打开这座大门的钥匙,不是“鱼”也不是“渔”而是“欲”,是学生想学习的欲望。那么教师的责任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就不能只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转变,而要给学生“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的转变,实现“教知识”走向指导学会学习,实现学生由等待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勤奋学习,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学习能力、评价能力、管理能力与日俱增。实现教师收敛个性、智慧指导,逐步学会智慧型教学,才能打造出真正的有效教学。学生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教师也会把教学变成一种幸福。课堂也就会变成一个真实、自然、和谐、饱满、快乐、愉悦的大家庭,成为师生平等和共同成长的地方。
二、尊重,理解,倾听,搭建和谐师生关系
“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更好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管理我们的教学。管理的本质就是心理的沟通。我们要与学生打交道,就要用学生的思维去交流。而学生是生动发展的人,是有个性的人,所以我们要以开放的思维来看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独特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尊重每一个学生,从学生的角度体验他们的情感和思维,做到真正理解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与他们之间实现心灵间的交流,灵魂间的对话,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三、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学习兴趣。
积极倡导三维目标,凸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一直套着枷锁,并没有真正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减轻学生的压力。只有卸掉枷锁,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解放,课堂才有可能“火”。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上不搞“一刀切”,课堂的学习都要体现层次性,分数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只要他们在学习上尽力了,都会得到老师赞赏的目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了,对学习就自然而然地感兴趣了。
四、倡导自主学习,释放学习热情。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现在课改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我校有位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一文时,关于最后“囊萤映雪”一节是赘笔还是作者风格的体现,交给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导,效果非同寻常。“学则会疑”。亲身体验胜过百遍记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大胆阐述自己的理解,交流不同的看法,在交流中思想与思想碰撞着,心灵与心灵交流着,让无华之水,荡起点点涟漪,让无光之石,焕发出耀眼的灵光。使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快乐,富有魅力,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思维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才能使课堂呈现缤纷的色彩。
五、用发散思维点燃学生的激情。
记得在师专的一位数学老师在讲数学时,他将数学史、数学哲学、数学美学和自然辨证法等有机地融于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也深深地理解了数学和其它学科的紧密关系,明白了数学的重要性。那次在讲微积分基本公式时,引用了恩格斯的形象语言“一杯水中的水分子,一层一层地蒸发出去,事实上是一个继续不断的微分,而水蒸气在压力和温度的影响下又在杯中凝成水,一层一层地积累起来,直到杯满为止,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积分”,让学生体会微分与积分之间的辨证关系;在讲格林公式时,他告诉学生,格林在20岁时还只是一名面包工人,靠自学成才,成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讲中值定理时,他用图形直观引入定理,再从直观上升到理论;而讲泰勒定理时,则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数学的逻辑以及数学的严密……时至今日对数学的拳拳深情,不能不说来自于那位数学老师的激情点燃。
总之,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掌握知识,在求知的过程中培养技能,在联系实际的情境中拓展思维,才能真正把课改的实质落到实处。
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呼唤更多教师的飞扬激情。而今,我们面对的学生已不再带有80、90年代的烙印,他们多的是好奇,憧憬,思想变化而又多元。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化已使他们的思想已远远超越我们老师所能想象的程度,他们新潮,他们模仿,他们敢于和教师一辩高下;他们对老师的要求有时近乎苛刻但又不乏理性;他们会在你背后善意的给你起一个好笑的别名;他们会在你知道他的错时,假装一脸的无辜却又一转脸而喜笑颜开。思想上,不会有什么负担和不快。
我们的课改走到今天,一些教师口头上说着关注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的未来奠基,可实际上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还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课改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呢?我认为:
一、“鱼”“渔”“欲”的转变,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是什么?”,有人说,课堂是一个大的能量库。的确,课堂就是一个大能量库,而学生们就是一座座小的能量库,只有打开能量库的大门,才能让学生的能量释放出来。而打开这座大门的钥匙,不是“鱼”也不是“渔”而是“欲”,是学生想学习的欲望。那么教师的责任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就不能只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转变,而要给学生“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的转变,实现“教知识”走向指导学会学习,实现学生由等待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勤奋学习,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学习能力、评价能力、管理能力与日俱增。实现教师收敛个性、智慧指导,逐步学会智慧型教学,才能打造出真正的有效教学。学生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教师也会把教学变成一种幸福。课堂也就会变成一个真实、自然、和谐、饱满、快乐、愉悦的大家庭,成为师生平等和共同成长的地方。
二、尊重,理解,倾听,搭建和谐师生关系
“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更好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管理我们的教学。管理的本质就是心理的沟通。我们要与学生打交道,就要用学生的思维去交流。而学生是生动发展的人,是有个性的人,所以我们要以开放的思维来看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独特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尊重每一个学生,从学生的角度体验他们的情感和思维,做到真正理解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与他们之间实现心灵间的交流,灵魂间的对话,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三、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学习兴趣。
积极倡导三维目标,凸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一直套着枷锁,并没有真正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减轻学生的压力。只有卸掉枷锁,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解放,课堂才有可能“火”。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上不搞“一刀切”,课堂的学习都要体现层次性,分数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只要他们在学习上尽力了,都会得到老师赞赏的目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了,对学习就自然而然地感兴趣了。
四、倡导自主学习,释放学习热情。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现在课改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我校有位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一文时,关于最后“囊萤映雪”一节是赘笔还是作者风格的体现,交给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导,效果非同寻常。“学则会疑”。亲身体验胜过百遍记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大胆阐述自己的理解,交流不同的看法,在交流中思想与思想碰撞着,心灵与心灵交流着,让无华之水,荡起点点涟漪,让无光之石,焕发出耀眼的灵光。使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快乐,富有魅力,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思维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才能使课堂呈现缤纷的色彩。
五、用发散思维点燃学生的激情。
记得在师专的一位数学老师在讲数学时,他将数学史、数学哲学、数学美学和自然辨证法等有机地融于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也深深地理解了数学和其它学科的紧密关系,明白了数学的重要性。那次在讲微积分基本公式时,引用了恩格斯的形象语言“一杯水中的水分子,一层一层地蒸发出去,事实上是一个继续不断的微分,而水蒸气在压力和温度的影响下又在杯中凝成水,一层一层地积累起来,直到杯满为止,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积分”,让学生体会微分与积分之间的辨证关系;在讲格林公式时,他告诉学生,格林在20岁时还只是一名面包工人,靠自学成才,成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讲中值定理时,他用图形直观引入定理,再从直观上升到理论;而讲泰勒定理时,则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数学的逻辑以及数学的严密……时至今日对数学的拳拳深情,不能不说来自于那位数学老师的激情点燃。
总之,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掌握知识,在求知的过程中培养技能,在联系实际的情境中拓展思维,才能真正把课改的实质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