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幻觉

来源 :山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oft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一凡的部分实践源头来自他在美院及戏剧学院的学习生活。在经历了准备的纪录片计划被迫搁置后,他的目光转向了当代艺术这个场域。在中国复杂的政治现场和资本控制之下,当代艺术的现场交织了多种激烈的矛盾,然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复杂激烈,反而给艺术家留下不少自由表达的缝隙,使它可以合理地与当代的日常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它甚至可以是激进的、行动的、政治的和抗拒式的,它生产出来的迷人和麻烦常常在同一个空间里并存。
  李一凡后来在重庆作为发起人之一,讨论了幾年“外省青年”,并围观了一系列活动。这是一场关于艺术家自我定义和在地文化自治的年轻人的活动。2014年,他又和出版机构组织发起了一个关于北京五环六环之间城郊村,艺术家用艺术的方式进行调查活动(其实是个举例的活动)。那个种种冲突并存的两环之间,有无数人进入或者被驱赶,无数官方与民间的权力较量在那里发生。在一个没有政治,只有“政治景观”的地方,任何严肃问题的逻辑思辨都可能变成一种奇观,变成茶余饭后的消费谈资。在我看来,五环六环的调查项目它的成功就在于,它没有把政治仅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而是建立起一个真实的、具体的、可感的,讨论问题的情景和“剧场”——它生产了“事实”。通过每一个进入到具体村子里的艺术家或者其它职业者,个体行动带来的审美判断,来寻找途径,成功地将现实重新投进这个只有景观的舆论场。这种行动通过审美赋予了问题的可讨论性和可传播性, 重新带出了政治。瓦茨拉夫·哈维尔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就是“活在真实中”,在这里可参照一场艺术式调查活动在今天这个语境的重要性:打破幻觉,重建一个真实的社会现场。打破幻觉不一定是直接冲撞权力系统,也可以呈现事件真相,要求多元价值认知及争取个体的基本生存权利。在后极权社会里,社会冲突事实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着。艺术作为感知危机和真实的力量,只有去行动,去和无权力者联合抵抗的过程中,或才有可能把权力的仪式性迷宫识破,把充满空洞词藻的幻觉逐一戳破。真实生活就意味着抵抗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网络技术对文学艺术产生深刻影响的时代。新世纪近20年来,网络文学(主要是网络小说)的兴起和壮大,成为改变当代文学格局的一个重要文化事件。网络文学形成一整套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生产、传播、接受、评价机制,与电影产业的发展深度融合,共同构成当代大众文化中一道奇特的风景线,成为我们观察当下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一  自电影诞生以来,无数经典电影都来自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改编,与文学作品有不解
期刊
无论如何,能在影院中看到《我不是潘金莲》这样一部电影,还是让人颇感意外的。尽管冯小刚的这个作品与刘震云的原著小说有着太多的不同,但看得出来,这也显然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故事。而从影像呈现的角度来看,电影戏剧性的情节展开所呈现的反讽与荒诞,在以往的电影作品并不多见,因而被人称为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或是黑色幽默式的“秋菊打官司”也并不为过。甚至有人直呼,电影现实批判的力度“达到了1949年以来
期刊
中产阶级文学:题材与趣味  江 飞  在今天,“中产阶级文学”似乎正逢其时。经过20多年无心或有心的培育,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中国的中产阶级已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心大都市向二线城市蔓延,日益成为一个庞大的新兴阶层,也日益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人公。尽管中产阶级正在成为学术界理论研究和社会时尚生活中的流行用语,但国内对它的界定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中
期刊
《五人诗选》(雷平阳、陈先发、李少君、潘维、古马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的命名理所当然地包含着一种野心,一种为诗歌廓清前景与理清道路的雄心。它与三十多年前的那本《五人诗选》形成一种对峙与应和。198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五人诗选》,选编了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五位诗人的代表作品,俨然成为一个时代的诗歌丰碑与诗艺标准。然而,86版的《五人诗选》更像是诗歌河流上的一道闸门,它
期刊
获得第二届李白诗歌奖提名奖的《郑愁予的诗:不惑年代选集》(郑愁予)、《相信未来》(食指)、《出门种葵花》(王小妮)、《晴空下》(韩文戈)、《栖真之地》(桑子)这五本诗集以及梁雪波的组诗《词语中的人》(《中国诗歌》2016年第9期)又一次放在了我和读者面前。平心而论,这些诗人以及诗作我都不算陌生,此次重读对我来说不止是一次看似平常的阅读经历,而是对这六位诗人也有了一些新的感受。这六位诗人的人生际遇和
期刊
一  朱个的小说创作可以用“无事生非”来概括。说它“无事生非”,是想指出她的小说创作的整体风格和存在方式。她的小说喜欢把故事背景放在小城或小镇(《夜奔》《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不倒翁》),这样一种相对宁静沉闷的时空,是她的主人公的心态的最好镜像和最好象征。时代的脚步放缓慢了,人的内心就会被放大,甚至充斥整个宇宙。她就是以这样一种看不到多少时代节奏的时空来表现她的主人公们内心的波澜与起伏的。这就涉及到
期刊
在德波边境  “这土地喂养出黑鹰,饥饿的皇帝,  德意志第三帝国和第三罗马帝国。”  ——扎加耶夫斯基《关于波兰的诗》  1  从格尔利茨一过桥  就是波兰的茨戈热莱兹了  一条尼斯河,成为蜿蜒的边境线  在扎加耶夫斯基与本恩[1]  这两个诗人之间  也隔着一条河  隔开,也就是联系  一条时而平静、时而凶险的河  从我们中间流过  啊波兰,你的轻骑兵  仍在肖邦的波罗乃兹舞曲中挥舞着马刀  而
期刊
三脚的猫  子程一路骑车来到李营镇,穿过大片大片的甜叶菊地,探望在这儿住院的父亲。  待他走后,母亲望着他的背影说,真是一只三脚猫。  我不知道母亲因何说子程是一只三脚猫,当时也没细问,却牢牢地记住了。  此刻,看见这只三脚的猫,我又想起了母亲的话。  这只猫的确仅有三只脚。它的右前脚缺损了半只,悬垂在空中,永远着不了地。它走路重心不稳,栽栽晃晃,老朝右前方倾斜,跑起来跌跌撞撞,趔趔趄趄,像喝醉了
期刊
1966年,刚一岁的李磊随父母离开上海,来到甘肃省海石湾的冶金建设基地,之后又搬到青海省民河县。1978年,13岁以后他才告别民和县回到了上海,寄居在佛教徒的姑妈家里。当李磊回忆这段日子的时候,觉得他和很多有类似经历的人一样,刚回到城市的时候都有一种惶恐。他感到,像他这样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孩子,和从钢筋水泥里长出来的孩子比较起来,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有一种更需要土地的情感。  青海省民河县,地处
期刊
亲爱的兄弟,这个世界上对我最好的莫过于师父了。当然,对我最严厉的也是这个师父。他有一把乌木戒尺,是专门用来打我的。这把戒尺从我记事起他就整天拿在手上,须臾不离。由于长年摩挲,戒尺乌黑发亮。我最痛恨这把戒尺了,恨不得把它投进茅坑里,或者劈成碎片,扔进火膛里烧成灰。师父只是我一个人的师父。也就是说他只能对我厉害。在其他人面前,他永远是一个滑稽的小丑。他很会逗人发笑。他常说一些傻话,让人笑得肚子疼。他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