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 燕雀岂知鸿鹄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0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鸿鹄,人们自然会想到“鸿鹄之志”这个成语,而“鸿鹄之志”又使我们想到《史记·陈涉世家》里面的陈胜。据司马迁所言,陈胜青年时期曾经与别人一起佣耕,陈胜说了一句“苟富贵勿相忘”,结果遭到了同伴的嘲笑:你一个跟大家一样低贱的雇佣农夫,何谈富贵呢!陈胜听到这句话后非常感慨地说了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对那些嘲弄他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反击。后来陈胜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奋力拼杀,终于称王,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他曾经的“鸿鹄之志”。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刘邦为戚夫人唱楚歌,其中有如是之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鸿鹄是指一种善飞的大鸟,因为善飞,被用来喻指志向之高远,目标之远大。“鸿鹄”这一物象的意义即由此而来。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中,沉沦下僚的诗人听到高楼里面的弦歌之声,听出了压抑悲伤的心声,最后发出了“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的呼唤,用鸿鹄的奋翅高飞来说明对压抑现实的反抗,用“鸿鹄”来象征自由和理想。
  “鸿鹄”在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笔下,进一步经典化,其自由高远的意义在反复的运用中进一步得到深化。如其词《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 :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这首词大约写于1178年,当时辛稼轩在湖北任上,词的原作下面有小序:“为范南伯寿。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勉之。”范南伯即是范如山,辛弃疾的内兄,时朝廷调任其为泸溪县令,范如山犹豫未前,辛弃疾于是用这首词勉励他。词的起笔写到刘邦项羽争天下的事,在鸿门宴上,范增屡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但是项羽优柔寡断,错失良机,最后刘邦脱逃,送给项羽一双白璧,送给范增一双玉斗,亚父范增气愤不过,当场用剑劈开了玉斗;春秋时期的范蠡献西施给吴王,瓦解吴王斗志,最后吴国灭亡,范蠡与西施挂帆而去。因此头两句即是用前贤之事勉励范如山,还是要有所作为,毕竟前贤的“千古风流”在此,我们当代人的“万里功名”自然不能抛弃,一切都应该为大宋江山社稷(三百州)着想。到了词的下阕,就用到了陈胜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典故,告诉范如山自己知道他远大的志向。但是接着又用了南齐将军周盘龙的典故,周盘龙年老体衰,上表请求解职戍边重任,虽然获批,但是遭到世祖的调侃,问他戴貂蝉冠和戴盔甲的不同感觉,周盘龙明确表示“此貂蝉从兜鍪中出耳”,即是说我现在戴貂蝉是当年凭借赫赫战功换来的,不是靠恩宠得来的。这其实就是在点拨周如山,要想建功立业,必须先积累功业,大事作于细,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他还以宗悫屈居下位的事情勉励如山,最后以《论语》中杀鸡焉用宰牛刀的典故,反用其意,告诉如山不妨先牛刀小试,从小事做起,先扫一屋,逐渐实现扫天下的鸿鹄之志。辛弃疾的词巧妙地将前贤的人生典故用到一起,指出鸿鹄之志也要作于细,而通过这首词我们也可以看到“鸿鹄”已经成为宏伟志向的符号代码。
  此外在南宋的其他诗人笔下,鸿鹄也都代表了崇高的理想,如南宋诗人韩淲《水调歌头·一枕暑风外》中也有“回首吾庐无恙,寄卧僧窗何事,鸿鹄本高骞。水调赋明月,谁道更超然”的词句。姜夔的《昔游诗》其九:“昔游桃源山,先次白马渡。渡头何清深,鸿鹄在高树。”无论是“鸿鹄本高骞”还是“鸿鹄在高树”,都表示一种崇高的理想。“鸿鹄”的词意也正是因为历代文人的赋意而得到拓展。
  鹰击天鹅图 纸本设色 158×89.6cm 明 殷偕 南京博物院藏
  “鸿鹄”即“鹄”,是雁形目鸭科雁亚科天鹅属鸟类的统称。天鹅是一种冬候鸟,喜欢群栖在湖泊和沼泽地带,主要以水生植为食。在迁徙途中,它们展翅高飞,体态优雅,古人依此将其视为追求高远、纯美善良的化身。
其他文献
杨恭仁,本名纶,弘农华阴人,隋司空、观王雄之长子也。隋仁寿中,累除甘州刺史。恭仁务举大纲,不为苛察,戎夏安之。文帝谓雄曰:“恭仁在州,甚有善政,非唯朕举得人,亦是卿义方①所致也。”①大业初,转吏部侍郎。杨玄感作乱,炀帝制恭仁率兵经略,与玄感战于破陵,大败之。玄感兄弟挺身遁走,恭仁与屈突通等追讨获之。军旋,炀帝召入内殿,谓曰:“我闻破陵之阵,唯卿力战,功最难比。虽知卿奉法清慎,都不知勇决如此也。”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