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

来源 :教育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教学各科中,受社会影响最大,受政治磨难最多,受各界抨击最厉害的非语文莫属,甚至被有些人称之为“误尽苍生”。那么,到底语文课应教些什么,应如何教呢?窃以为。应从语文的本质属性入手。
  “语文”究竟指什么?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一名,适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彼时同人之意,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所以,“语文”实际上就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当然,语文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属性——人文性。它要求我们让学生认同汉语言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最终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在阐释语文的基本属性时,认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正因此,我们也应给学生一个这样的课堂。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对于这四项基本功的重要性,每一位语文教师认识得都很充分,不需我再多言。我只是想谈语文的另一半——人文性。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塑造学生的健全心灵
  如果将小学一年级用来集中识字的儿歌童谣也算作文学作品,那么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材就都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那么这个载体到底要盛载些什么给我们的学生呢?当然是以文学之器盛思想文化之道,浸润学生心灵,丰富学生情感,使之才高德馨,让他们的心灵有所皈依,让他们的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
  一切文学作品莫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莫不蕴含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所以解读文学作品不能脱离生活而仅做形而上学的研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笑为手段,否定生活中那些不协调的形式,从而肯定生活中的真、善、美。俗话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教师要肯定、引导和发展学生情感中善的方面,让学生心灵在悲剧冲突中得到净化,精神得以提升。古人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教师要利用文学作品中一切崇高的形象来震憾学生灵魂,使其余是以超越;以一切丑恶的现象来刺激学生良知,使其得以警醒。当然,这些目标的实现,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以文学作品中活的形象来激发学生活的生活进行感悟得以实现。
  2.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有时溶入点歌能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只要老师点拨得当,学生还是会有极深的感悟。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有一课《一双手》,文章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我再教这一课时,让同学仔细读这一段,想象自己是主人公——林业工人张迎善,这手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如此伤痕的,当时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我让同学抓住“四条裂纹”“又深又黑”两个关键词,同学的小练笔写得非常动情,真正体会到了这个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二、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所谓的“感悟”,就是“感受,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它就是“领悟”。自觉、灵感等的产生都在领悟中突发,这种突发的领悟就是“顿悟”也可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感悟式教学法,意义是重大的。
  实施感悟教学法,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生导入“思考的境地”,让学生“知情”“知美”“明理”。
  1.引发想象
  想象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有了它才能提供感受的广阔天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必须以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去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才会以具体、生动的面貌呈现于头脑中。而只有当在头脑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在浮动,才有体验和感受。引发想象可利用幻灯、画片,实景等情景教学手段。
  例如我在教《中秋咏月诗三首》时,请同学也收集古诗词中关于月的吟颂的诗句,把这些诗句分成四类主题(1)望月思乡,这是人类咏月的永恒的主题。(2)望月怀人,包含有情人之间的怀念之情,征戍之人对亲人的怀念。(3)月的阴睛圆缺变换的规律。(4)月的永恒存在。(5)月的多种意象。如“月明如镜”“残月”“朦胧月”“松月”“水月”“烟月”“霜月”。从其形状特征中领悟人生百相。根据这5例主题,用电脑制作出各种“月”的画面,再配上诗句,使学生有深刻的感悟。例如对月圆缺变换的规律,学生悟出“阴”与“睛”,“圆”与“缺”是辩证的统一,不能分割。“阴”与“缺”是“睛”与“圆”的基础,而“睛”与“圆”又是“阴”与“缺”最终目的和必然趋势。坚定认识到这一点,学生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审时度势地踏上人生之路,对未来充满信心。又如“月的永恒存在反衬出人世的短暂,让学生悟出生命的重要。
  2.引发联想
  感悟离不开联想。例如纵横交错的联想,从视、听、味、闻、触等知觉上激起反响,给人以深刻感悟。有的联想具有深远感,给人崇高和壮美。如让学生读王之涣的《登鹳鹤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诗中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滴大江流。”王维诗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收放得宜的联想,从中感悟其深远、壮大、崇高的美感。再入读课文《背影》、《我的母亲》,从中可以感受父母的舐犊之情,孩子的依恋之意。读《幽径悲剧》、《都市精灵》从中会感慨人的愚昧与冷酷以及那一点点不肯熄灭的希望之光。
  3.激发情感
  皎然说,诗中有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犭穴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意中之远”。由此可见,入其境不需会其意,方能算真正的感受和体验。情感激发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读,可以有表情地高声朗读,可体验作品崇高,悲凉或激昂或欢悦。听,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加深体验。
  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提到的。
  何为对话?(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①两人或更多人的谈话。②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哲学意义上的对话,中国最早是老子阐释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即对立两极的相互作用,最后达到一种具有再生能力的和谐状态。文学意义上的对话,集中体现在巴赫金对话小说理论中,他认为:“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文艺学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罗兰在《读书是谈心》中说:“书,对我来说,是朋友,而不是严师。读书,对我来说,是谈心,而不是受教。” 在对话教学中,学生与感知对象的课文之间,不再是一种主――客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主――主关系或“文本――文本”关系。因此,在语文感知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与课文的平等对话过程。课文和学生之间不是教训与被教训、赐予与接受的关系,它是学生与课文的一种对话方式,而且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学生对课文的进行一种平等自由的创造性的感知活动。在这种平等自由的对话中,课文与学生的关系是相互提问和回答并互相影响互相提高的关系。
  周国平在《人与书之间》写道:“弄了一阵子尼采研究,不免常常有人问我:‘尼采对你的影响很大吧?’有一回我忍不住答道:‘互相影响嘛,我对尼采的影响更大。’其实,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这就的确存在人与他所读的书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我眼中的尼采形象掺入了我自己的体验,这些体验在我接触尼采著作以前就已产生了。”
  在对话式的阅读感知过程中,学生与课文也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与课文通过创造性的感知活动也构成了一种互相影响互相丰富的关系。学生的感知活动本身就是不断地向课文提问,而课文则不断地以自身世界的丰富性回答学生的提问,呈现、展开并改变、超越学生的问题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感图式。同时,课文也向阅读感知活动的学生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它吁请着学生创造性的回答。课文就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激活剂,学生的潜在创造力一旦在对话式的感知中被激发,就会创造出多于原作千百倍的东西。这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能够真正使学生与课文进行自由的对话,为学生主体与课文主体的进一步提问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或余地,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做出自己的独特解释。在创造性的语文感知中,学生和课文之间开始了平等的对话,并通过与课文的对话,实现了与作者的平等对话,并在这种平等对话中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感知活动达成对课文的理解
  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在此之前,还是需要老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与赏析并能提出涵盖全篇主旨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在深层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则应是美的使者。语文教师只有全面加强美学修养,奠定扎实的美学知识基础,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较强的审美能力,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创造一个美的课堂。
其他文献
2012年12月14日,省农垦局在长春市召开2013年农垦工作座谈会。会议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对抓好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垦企业的发展和改革问题进行了集中研讨和座谈,为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在平时教学中,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架起数学与生活之桥,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到处存在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就对教学中的一点尝试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引导观察生活,感受数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促进吉林农垦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根据全省农垦系统财务人员5年培训计划安排,日前,为期4天的第三期全省农垦企业财务培训班在长春开
许多学困生在学习英语时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稍遇挫折就想到放弃,甚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愿完成。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取得成功,于是便一蹶不振,消极怠工。当前,英语学困生数量庞大且情况不容乐观是摆在许多外语教师面前的相当棘手的现实问题。如何应对习得性无助现象呢?  一、寓教于爱 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喜爱某位教师,自然会对他的课青睐有加。因此,英语教师在教
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面对火热的现实生活。体验性学习策略就是这种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性学习需把握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1、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新课程下,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型教师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2012年,我省承担14.6万人培训任务,比2011年增加0.6万人,其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6.7万人,农业创业培训1000人,专项技术培训7.8万人。中央财政项目专项资金5100万元,比2011年增加60万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验教学是专业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衡量该专业办学的重要指标。实验室既是实现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场所,也是连接社会的纽
按照通化市安委会《关于集中开展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督察的通知》(通安委字〔2012〕12号)精神,为预防和控制农机事故的发生,2012年12月20日,由通化市农委副主任李世敏一行3人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