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已从对教育的功利追求深入到对生命质量的真切关怀。创新教育坚持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因而必须按照人发展的需要来进行。应当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不曾出现过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在长期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现关闭状态,那么何谈创新呢?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进一步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改进教学方法,把创新渗透其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一篇课文往往有五大教学版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若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1.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创新。
  创新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合作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和新方法处理问题,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实战”状态。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要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必须让学生参与,给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最终使学生敢于创新。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问题要设计得科学、严密,但也要有趣味,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质疑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给学生设“坎”,让学生逾越。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在课堂上一定要设计提问的情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搞好知识传授,为创新打好基础。
  首先,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放眼历史,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的,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为前提。其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的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就越好,更容易形成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能为创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
  三、培养发散思维,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初中语文课本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进而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四、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提高教师素质
  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为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要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用当代前沿学科的知识和难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信念。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高尚的思想品德、朴素的生活作风,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五、改革评价方法,加强创新测试
  在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创新教育的同时,也要相应地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加大创新教育内容的考试分值,以引导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激发创新意识,调动创新思维,鼓励创造发明。在日常的学习和测试中,提倡解题思路有创新,学习方法有创新,参加实践活动有创新。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在总结活动或劳动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形成良好的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其他文献
本文以汉语电视人物访谈和英文脱口秀中的汉英是非问句为研究对象和翻译参照,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具体考查是非疑问句英译时可能出现的难点,使译句在交际渠道中产生最大关
日本美和水库的排沙措施日本美和水库建成于1959年,是一座防洪、供水、灌溉兼发电的综合利用水库。库区上游山区水土流失严重,至1988年库区泥沙淤积已达1140万m3。1966年曾在水库上游用反铲清除淤
摘 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理念、文献载体、服务方式、人员队伍四个工作方面的转变。  关键词: 信息技术发展环境 图书馆服务工作 转变    服务是贯穿图书馆发展的主线,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所在。从古代的“藏书楼”到如今的“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了图书馆的外在形式,而且促进了图书馆由传统服务功能模式向开放式、网络式的信息服务
所谓板书,即运用简要的文字或图像等形象地呈现课文内容,它在很大程度上能代替繁冗的语言说明,简化教学过程。板书直接影响到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和每一个教学任务的落实,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语文板书,是美丽的图画;好的语文板书,是无声的语言;好的语文板书,是教学的眼睛。一篇课文教得如何,从课堂上的板书就基本上可以看出来,这正如医生从一个人的眼睛、舌苔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一样。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以及设置悬念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该文第一项工作是通过实测数据提出结构阻尼比ε1的取值问题,第二项工作是提出所谓退化刚度矩阵位移法和降阶矩阵力法计算高层结构荷载一位移(P-D)关系;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结构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