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鲟出血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组织病理学观察

来源 :浙江农业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_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确定重庆彭水地区杂交鲟患病死亡的原因,从患病鲟肝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CQST-2,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人工感染、理化特性测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毒力基因检测与药敏试验,进一步对患病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表明,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感染健康杂交鲟可复现与自然患病鱼类似病症;16S rRNA、gyrB、rpoB和cpn60基因与维氏气单胞菌的同源性分别达99.7%、99.9%、99.4%和99.8%,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维氏气单胞菌聚为一支;在水温为(22±1)℃时,对杂交鲟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0×105 CFU·g-1;毒力基因检测发现,该菌携带ompA、act、aer、hlyA和alt等5种基因;病理组织观察发现,患病鱼肝细胞结构模糊,肝血窦扩张充血,肠绒毛坏死脱落,肌肉层充血,鳃小片弯曲,上皮细胞增生.药敏试验表明,菌株CQST-2对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等18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麦迪霉素、吉他霉素、青霉素等9种抗菌药物耐药.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QST-2是杂交鲟的致病菌,该菌对杂交鲟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引起多个器官发生病变.
其他文献
针对皖西大别山金寨县永福桑黄菌种植合作社种植的桑黄菌开展研究,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18S rDNA基因ITS区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分析,依据ITS序列分析结果将菌种鉴定为瓦宁木层孔菌(Sanghuangporus vaninii);对JS-1的基础培养基进行筛选,结果显示,PDA培养基最适合其生长;测定了JS-1菌株的生长特性,结果显示,温度在5~35℃区间内菌丝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pH在4~10范围内菌丝均可生长,pH为7时最适合菌丝生长.以菌丝生长情况为指标筛选碳源和氮源,碳源为
贮藏过程中甘薯的品质会发生变化,为深入研究不同贮藏时期甘薯品质和淀粉特性的变化规律,分析淀粉型甘薯ZH1042、鲜食型甘薯ZZ1-358和对照品种心香在贮藏期间的营养品质与淀粉特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类型甘薯的品质和淀粉特性变化规律不同.淀粉型甘薯在贮藏过程中失水率和腐烂率最高,心香在整个贮藏期的腐烂率最低.3个甘薯品种(系)的总淀粉酶活性和β-淀粉酶活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差异显著.ZH1042淀粉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总体呈
以白石水库为例,对其生态调度效益利用生态水量调度自适应模型量化.结果表明:白石水库生态调度能够有效保护河道下游水生态,生态调度效益受来水影响度均超过20%,有利于维持流域水生态系统平衡.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是雄性哺乳动物精子发生及具有生育能力的保障.精原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不仅为精子发生的研究提供材料,还有助于开发新的家畜保种方法和动物遗传修饰.为了探索猪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方法,本研究采用胶原酶Ⅳ-胰酶两步酶法对3~7日龄大白仔猪睾丸进行消化得到单细胞悬液,利用不同时间程序的差速贴壁对精原干细胞进行纯化,选择大白仔猪睾丸支持细胞作为饲养层,添加不同细胞因子研究精原干细胞的增殖情况以期得到最佳的培养体系.结果显示,通过差速贴壁得到
为检测萝卜肉质根根形指数相关的数量性状遗传位点(QTL),挖掘调控萝卜肉质根根形的关键基因,以肉质根根形指数差异显著的小型扁圆萝卜LLYH和大型长白萝卜CLA为亲本,杂交构建了F2分离群体,利用QTL-seq方法对肉质根根形指数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一共检测到4个QTL位点,其中两个主效QTL位点rs2.1和rs2.2,分别位于萝卜R2号染色体21.66~26.03 Mb和30.79~36.56 Mb区域,两个微效QTL位点rs4.1和rs6.1,分别位于萝卜R4号染色体39.04~40.43 Mb和
为了探讨连城白鸭不同组织中主要矿物元素的沉积规律及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本研究利用原子荧光光度计,分别测定了0、21、35、49和63日龄连城白鸭胸肌、腿肌、肝脏、背皮和胫骨组织中的镁、钾、铁、锌和硒等矿物元素含量,采用qRT-PCR法分析不同日龄肝脏组织中各矿物元素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与矿物元素沉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镁与钾元素的沉积规律在所有组织中基本一致,且两者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在胸肌、腿肌和肝脏组织中,几乎所有矿物元素的含量在49~63日龄达到峰值(P<0.05).镁元素相关
为探究宜宾某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养殖场以体表出血为特征的流行性疾病的病因,通过生理生化特性检测与16S rDNA、致病性试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纸片扩散法(K-B)明确该流行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从病鱼的肝、肾分离获得一株病原菌(YYL),鉴定其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在水温(24±1)℃时,该菌对体重为(12.6±0.8)g的岩原鲤半数致死量(LD50)为5.8×104 CFU·g-1;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该菌对头孢他定
为筛选一套适用于青花菜品种DNA指纹鉴定的核心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引物,给青花菜品种的特异性、真实性、准确性鉴定提供依据,以12份性状差异较大的青花菜品种为材料,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从945对芸薹属SSR引物中筛选出20对引物作为青花菜品种的核心SSR引物.利用该套核心SSR引物在48份青花菜主要栽培品种中共扩增出等位基因位点79个,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得到等位基因与基因型数量为3.95、5.55个;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介
以亚硒酸钠为硒源,通过蝉花孢梗束的富硒培养,探究硒对蝉花孢梗束营养和功能成分的影响,并对富硒蝉花孢梗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蝉花孢梗束中硒的含量随培养基中外源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当培养基中亚硒酸钠浓度为100 mg·kg-1时培养的蝉花孢梗束中硒含量达到142.22 mg·kg-1.富硒培养的蝉花孢梗束中蛋白质、脂肪、腺苷和甘露醇的含量均较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在培养基中亚硒酸钠浓度为75 mg·kg-1时富硒蝉花孢梗束的蛋白质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为52.60,高于对照组.聚类分析表
为制备可替代饲用抗生素的中药类复合植物提取物,首先以抑菌率、抗炎率和抗氧化IC50值为评价指标,从19种中药类植物中遴选出石榴皮、桂枝、厚朴、青蒿和鸡血藤5种原料作为复合提取物组分;然后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组分不同配比,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获得分别具有最佳抑菌(Fab)、抗炎(Fai)和抗氧化(Fao)功能的3个组方,其组分中厚朴、鸡血藤、青蒿、桂枝和石榴皮的比例依次为7:13:6:9:1、7:13:4:1:1和3:13:4:1:7.验证试验结果显示:Fab最小抑菌浓度为125 m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