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383910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图片直观性强,包含并传递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历史图片或以浓墨重彩渲染激烈的战争场景,或以简洁的线条勾勒人物的神貌,或以严谨的构图描摹器物的形态,最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因为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推动着人们去汲取知识,探求科学,破解奥秘。激发兴趣需要刺激,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川教版《中国历史》精选大量插图,其目的之一正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观察到:学生一打开川教版《中国历史》课本,马上就被教材中的插图所吸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有插图162幅,仅教材的彩色插页(彩版)部分就有21幅,如《陕西黄陵》、《半坡尖底瓶》、《北京人头像》、《兵马俑军阵》、《甲骨文》等等。它们按照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向学生展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七彩画面,将学生引入历史的殿堂。教材正文的每一课都配有大量有关的插图,如第一学习主题第三课《远古的传说》,学生可看到有关的《黄帝陵》、《炎帝陵》、《大禹治水》等插图;第三学习主题第一课《秦朝的统一》中,可以看到《秦始皇》、《秦统一货币示意图》、《秦朝的疆域图》等。这些插图和该课内容密切相关,它们勾画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处的特定时空氛围,使学生兴趣盎然,如身临其境,仿佛进入了历史殿堂。
  
  二、有助于学生形成时空概念
  
  无论是历史事件还是人物的活动,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这里所说的空间,主要是指地点、地理位置或地域。明确空间概念,是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条件之一。历史地图的显示能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川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就有大量的历史地图:《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告诉了大家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他们生活的地区,使学生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战国形势图》详细地记载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的分布情况,为以后学生学习秦灭东方六国奠定基础;通过《秦朝疆域图》可以了解到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它的疆域辽阔;通过对《丝绸之路示意图》中丝绸之路路线的了解,对丝绸之路在我国历史及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三国鼎立形势图》,魏、蜀、吴三国在图上以不同的色彩显示其国名、都城,不需要教师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看图就已分清和记住了知识,形象地理解了三国鼎立的含义。
  
  三、对文字系统的内容起解释、论证、充实、延伸的作用
  
  课本中的文字是对选入的基本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的较完整、较系统的概括与叙述,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和概况。学生通过对文字系统的学习,可获得较系统较全面的历史知识。但文字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很难将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外部特点、细节等描绘清楚,如用图片来说明,有时效果远远超过一大段文字的描述。运用历史图片可帮助读者理解教材的内容,补充文字难以表达的意思,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的“交子”和南宋的“会子”,教材中只用两幅图片,简洁明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就可掌握其特征或特点了,试想,如只用一段文字,其效果有这么好吗?
  
  四、感知历史,再造想像,形成学习历史的能力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事情,它不可能以本来的面目原封不动地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喜欢的是鲜活的东西,怎样让“死”的历史在学生们的眼中“活”起来?借助教学插图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插图所负载的图形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比语言、文字叙述更简洁、鲜明、生动和真实,通过历史教材插图,学生更容易感知历史,再造想像。如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学习主题第三课《远古的传说》里的《大禹治水》这幅插图,把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不辞辛劳、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质展现在大家面前,学生通过看图就对大禹治水这一历史故事记忆深刻。第三学习主题的第二课陈胜、吴广起义有《大泽乡起义》这样一幅插图,它描述了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情景,图的下面配有文字,学生通过文字了解起义的经过,再通过看插图,马上就能感知陈胜、吴广那种振臂一呼、天下响应的宏大场面。再比如同一教材的第四学习主题的第一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里《火烧赤壁》的插图,也能让学生从当时那熊熊烈火的场面,想像到赤壁之战交战的情况,对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形象、直观的图片有助于学生深刻地感知历史对象,形成明确的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通过图片获取历史知识,将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发展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中说: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体现了这一新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新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充分利用学生直观印象最深的教学插图来突出重点,激发兴趣,感知历史,培养能力。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夏丏尊先生更是明确强调:“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可以看出大家一致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培养。那么,立足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朗读课文,诱发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将其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趣味性。在不少人的眼里,思想政治课是枯燥的、无味的,思想政治课堂更多展示的是难记的概念、枯燥的理论、无用的框条,而政治教师大多严肃而淡漠,缺少艺术审美,总而言之,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无生机无活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中,既要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前后联系,又要注意本国史和世界史的横向联系,还要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以下六个方面的联想。  1.同类知识的联想  历史知识内容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等内容。在学习时将同类知识联想归纳,不但可以避免知识记忆的混淆,还有利于巩固知识
一、阅读理解的思维方法    阅读理解的思维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但还是可以总结成几个阅读理解的思维方法。  1.具体化  有人说:任何一个词,如果不放在句中,我就不知道其含义。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词不离句。翻词典查到的词的含义是抽象的,当词运用在句中时具体的语言环境赋予了该词特定的含义,使该词抽象的含义具体化,我们应当理解的是这具体化的含义。  2.形象化  语言都具有形象性,英语也不例外,它的形
要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质量,就要求教师能够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因此,教学调控是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  一、详略分明,调控教学内容  教材中储存的信息既有学生已知的,也有学生未知的,教师应根据具体学情确定教什么、教多少;凡学生自己能够感受的内容,就应尽量少讲或不讲,如欣赏与评述部分;凡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就能理解、掌握的内容,就应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雨霖铃》中的佳句,也是宋词中传婉约之神的千古名句。  作者柳永一生坎坷,仕途失意,长期过着奔波漂泊的羁旅生活,因而他的词作“尤工于羁旅行役”(陈振孙《有斋书录解题》),且善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雨霖铃》就是描写羁旅相思的名篇佳作,而其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因状出了“难状之景”,述出了“难达之情”而脍炙人口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它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英语教学中,必须不断创造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条件、环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单位没有制度不行,有了制度不严格执行或不规范执行更是不行。就拿请假制度来说吧,在校学生因故不能到校上课而例行请假手续,是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具体表现,但学生请假过多过滥,让请假变了味,则是践踏学校请假制度,无视学校管理,主观随意缺课的问题了。出现这一不良现象,据笔者调查了解,除了客观原因以外,还有许多主观上的因素。这里边包括学校老师、家长及学生本人对请假制度的认识
紧扣地理学科高考命题思想,制定详细的备考计划,是决胜高考的重要保障。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效果较好的复习方法,把高三地理复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识储备阶段、知识整合阶段、知识提升阶段。具体做法如下:    一、知识储备阶段——“把书读厚”    这是第一轮复习阶段,我所用复习时间人约6个月,到3月中旬为止。该阶段为学生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时期,而这段时间地理教学又涉
素质教育主张学校教学工作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作为基础教育必修课的中学历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那么,应当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拙见。    一、德育渗透必须遵循青少年的认知规律进行    毛泽东指出: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