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新疆建省(1884年)至1949年这五十五年间,是新疆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许多官僚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但由于多种原因,终未形成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而新疆的近代工业较之中国东南沿海和东部地区显得更加落后,其开发艰难坎坷,显示出新疆近代工业开发的特殊轨迹。因此,着重探讨了新疆近代工业的开发情况、开发过程、以及特点,阐明了新疆近代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要求得发展是步履维艰。
关键词:新疆;近代;工业开发;特点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6-0147-03
新疆建省后,清政府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遭受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首先,改军府制为郡县制,取消了南疆一带实行的传统的伯克制,地方行政事务同归地方官治理。在原来实行伯克制的地区,改“按丁索赋”为“丈量土地,按地科粮”,即由征收人头税改为征收田赋。其次,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必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新疆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外国资本主义对新疆的经济侵略也不断加深,严重打击甚至摧毁了新疆的民族手工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疆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新疆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
一、新疆近代工业的开发
1.新疆机器局。新疆机器局是新疆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是1897年由新疆巡抚饶应祺创办的。关于该局创办的目的,饶应祺认为,新疆毗邻俄、英(指英国属地),为了巩固边防和加强新疆的军事力量,应该注意武器装备,倘靠内地供应或从外国购买则多有困难。于是呈请自筹资金购置设备生产武器,得到清政府批准 [1]。1897年从上海购买德国礼和洋行机器,安装在迪化新东门外水磨沟,利用水利推动车轮带动机床,正式创办新疆机器局。该局成立后,专门修理和制造子弹、枪械、战刀等等。该局的出现对于巩固边防,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后,伊犁将军长庚,后任新疆甘肃巡抚联魁等人也都先后上书清廷要求操练“新军”,购置枪弹军火。
2.塔城金矿公司。塔城金矿的开采有着悠久历史。新疆建省前,清政府就曾在这里设立过金厂。到了1899年俄国商人与清政府签订塔城金矿合同。1900年正式设立塔城金矿公司,资本14万元。1901年金矿建成,置碾槽两具。开机试碾,每日挖砂石2万~3万斤,得金1两~4两不等。该公司开工8个月共洗得净金500余两,然而,由于矿师技术不精,新开矿峒二十余所竟无所得,只好运机碾于昔日旧矿,以取微利。开办五年共亏损24万金,于是两国始议停办,厂房机器售还中国。
3.独山子石油公司。该公司位于乌苏县东南独山子。1907年由新疆巡抚联魁创办。联魁派人采集油样赴俄国化验,称“所产油色黑,每斤可提炼净油六十余斤”。遂决定购机试办[1]。1909年联魁从沙俄购来提炼原油的小型锅炉等设备,并聘请俄籍技工两人来新疆安装。以后,新疆商务总局将购进的一座挖油机(钻机)运至独山子,开掘油井。后来,由于所聘技工只会安装机器,不懂勘探钻井技术,再加之当时沙俄每年向新疆输入的石油最高额年达百万市斤左右,油价以当时纹银计算,每斤不过2钱~3钱 [2],无法与俄油竞争。因此,公司尚未正式开工就关闭了。
4.伊犁纱厂。伊犁纱厂是新疆最早出现的近代棉纱厂,是1908年由伊犁将军长庚创办的。起初,长庚以价银15.5万两购买英美宾森制造厂制造的纺纱机及锅炉,修理机器等设备。因国内山川险恶,路途遥远,机器运到伊犁有困难,于是和英、俄商商订将机器由西伯利亚铁路运往伊犁,增加运费11万两。此时,正值京,津绅商在天津创办纺纱织布公司,所议股本尚未凑齐,愿意以伊犁纱厂购买的机器作为股本同长庚合资经营,而机器运往天津的运费只需4万两。于是,长庚便将这批机器作为股本转入了天津纺纱织布公司。伊犁纱厂随即关闭。
5.伊犁制革厂。伊犁制革厂是新疆最早出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3]。它是1909年由维吾尔族巨商玉山巴依创办的。玉山巴依是维吾尔族民族资本家,祖籍阿图什,为富商木沙巴也夫的长子。青年时期,北至伊犁经商,生产大为发展,于是同时在伊犁经营畜牧业和创办(1896年)有几十名工人的手工业皮革作坊。思想先进,经营手段灵活。
1909年,由于清政府看到俄商收购皮张出境,制革后又返销中国,“利市3倍”,就与玉山巴依合作,以34.9万元的资本创办了伊犁制厂。厂址选在伊宁市近郊,占地约3万平方米。工厂机器设备是以1万只羊的价钱从德国购置而来的,负责安装和指导生产的技师也是来自德国的。该厂投产后,产品质量尚佳,年产皮革达到1万余张,大多销往俄国,获利颇多。辛亥革命后,由于官商合办的管理,经营无甚起色,新疆都督杨增新抽回官股,制革厂便由玉山巴依独家经营,企业颇获盈利,工人增加到一百多人,成为新疆最大的现代机器制革工厂[4]。该厂在伊犁起义(1912年1月7日爆发)中大力支持革命,为革命党人提供了大量的军用皮鞋和鞍具。由于该厂生产的各种皮革产品的质量特别好,曾经参加过德国莱比锡的商品博览会。因此,可以说,这个厂是新疆近代民用工业的先驱,也是清末西北地区将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屈指可数的代表。
6.莎车火柴公司。在清末,新疆还不能生产火柴,城市所用火柴主要来自俄国。在这种情况下,于1914年维吾尔族商人塔什等人集资创办了莎车火柴公司。这是新疆最早的火柴工业。该公司位于喀什地区莎车县汉城西北郊,资本额5万两,有小型火柴机器两部,机器发动用人畜之力。每5日可生产火柴约十大箱,主要销于南疆各地,销路甚好,获利颇巨。然而公司的技师为德国人,大权由其总揽,财产多被侵蚀。随着生产的发展,该公司曾计划向德国购买大型的火柴机,利用水利作动力进行扩大再生产。不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计划成了泡影。
7.疏附轧花厂。疏附轧花厂于1914年前后由维吾尔族商人玉满巴依创办。玉满巴依是中华民国时期的维吾尔族富商,是新疆喀什人。他在年轻时即继承其父产业,在迪化和南疆各地设立商号,收购新疆的毛皮,棉花和蚕茧,销往俄国和内地,赢利极多,成为巨商。1914年前后,他在喀什地区疏附县北门外创办了一个轧花厂。该厂有轧花机器4部,技师为俄国人。轧花机的动力为水利,每部机器日轧花1.2万斤,产品销路甚好,利润可观,深为军阀盛世才所垂涎。1938年新疆都督盛世才借口所谓的“阴谋暴动案”[5],将玉满巴依拘捕和杀害,全部财产被没收,后来成了盛世才的私产。
8.汪家沟炼油厂。该厂于1921年由潘祖焕筹兴办,投资省票38 000两。厂里雇有俄籍工程师和技工各1名,工人10余人。建有厂房、宿舍等生产、生活设施,用气锅炼油。一日可产油100斤左右,除灯油外,还有缝纫机用的润滑油,无线电机器上用的黑色重油和靴鞋油等。产品质量虽然不太好,由于市场上缺灯油,每市斤仍可售价7钱,计算成本余利不多。开工仅两年,苏联石油开始输入新疆,每斤售价3钱左右[6]。该厂因无法竞争而停办。
9.永丰电灯公司。清末以来,新疆地方官吏虽然一次次许诺开办电厂,但是一直未能成为事实。1927年地方开明人士吴兆熊发起由大商号和富户筹资5万元,并劝说杨增新投入官股3万元成立了官商合营的永丰电灯公司。购得150匹马力蒸汽机1台以及电机、电料等,1928年中秋之夜开始正式送电。于是永丰电灯公司在迪化的开办投产揭开了天山南北用电的历史。但盛世才上台(1933年)后,1934年逮捕了吴兆熊,永丰电灯公司也被查封。
10.阜民纺织公司。该公司于1928年由新疆都督杨增新创办,资金省票100万两(折现洋40万元),属于官商合办,集股经营(官商股金各半)。机器设备是经上海海京洋行从美国维丁厂订购的,其中有2 000锭的纺纱机五台;织布机三十台;洗纱机,梳棉机各五台;清花机,头二道棉头机,头二三道粗纱机,筒子机,浆纱机,紧纱机各一台;五十马力卧式和二十五马力立式锅炉各一台。全部机器共用现洋20万元,运费现洋12万元左右。机器运到迪化鉴湖附近的厂址后,1926年开始建厂,1928年建成投产。该厂一共有200多工人,月产棉布1 000匹,合股棉线6 000斤~7 000斤。但产品销路一般,除了原料和劳力等项开支以外,盈余有限。1933年,马仲英部下马全禄围攻迪化时,焚毁了阜民纺织公司。于是杨增新苦心经营的阜民纺织公司,也就寿终正寝了。
11.迪化兵工厂。金树仁上台(1928年)后,为加强军火生产,1930年1月创办了迪化兵工厂。当时,他委托新疆驻德国调查实业和教育的委员包尔汉,花费美金75 000元,从德国采购压路机等机器 [7],并派人赴苏联考察,购买镟床和铣床。兵工厂的职工,艺徒已近百人。1933年盛世才任新疆边防督办后,迪化兵工厂改名为新疆兵工厂,聘请苏联专家帮助工作,并从苏联购进铣床两台,车床3台,27千瓦锅驮机1台。另外,1934年兵工厂附设军械学校,专门培养军械技术人才。
12. 迪化硫酸厂。于1943年,新疆省政府为解决新疆化工产品长期依赖省外调进的现状,满足制革、纺织、印刷等工业的发展需要,决定筹建制硫酸厂。省营硫酸厂成立后,分设两个车间。一个为稀硫酸车间,生产出的硫酸仅47%,可用于轻纺工业;一个为浓硫酸车间,生产出的硫酸达52%~ 62% [3] 。 同时还生产硝酸。工厂创办三年,因管理不善,产品销路不畅,年年亏损。1945年企业经过整顿,生产硝、硫酸10余吨,平均价格每公斤200元,盈利88万元,为当时企业经营成功一例。
13.新丰纱厂。为了充分利用新疆优质的棉花资源,发展棉纺织工业,解决抗战中国计民生之必需,1943年新疆省政府决定与重庆豫丰纱厂合资兴建新丰纱厂。其中省政府投资1 330万元,女子实业工厂投资500万元,豫丰纱厂投资2 000万元以机器作为股本。机器包括纱锭5 000个、织布机250台。工厂设在迪化鲤鱼山下。建成后利用本省各厂棉花纺织,年产纱4 500件,织宽面布75万公尺,以供军、民衣被之需要。后来,因运输不便,战乱颇繁,500多吨的纺织机器仅运到新疆10余吨,计划只好搁浅。
总之,上述的是在新疆地区出现的主要近代工业企业。除此之外,1937—1943年间,又出现了伊犁电灯厂、吐鲁番电灯厂、塔城电灯厂、乌什电灯厂、喀什电灯厂、绥来电灯厂、阿山电灯厂;迪化第一印刷厂、伊犁印刷厂、塔城印刷厂、喀什印刷厂、阿克苏印刷厂、阿山印刷厂;迪化修理汽车机件总厂、伊犁修理汽车机件总厂、塔城修理五金器件厂;迪化第一锯木厂、迪化第二锯木厂、伊犁锯木厂;迪化皮革厂;迪化面粉厂、伊犁面粉厂、塔城面粉厂;迪化榨油厂、伊犁榨油厂、喀什榨油厂等工业企业。
二、新疆近代工业企业的特点
1.分布不合理,发展极不平衡。新疆近代工业企业主要建于迪化、伊犁、塔城等北疆地区的城镇,而南疆地区则很少。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迪化、伊犁、塔城是当时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商品经济发达,是创办近代工业企业比较理想的地方。另一方面伊犁、塔城是通商口岸,苏联以贷款形式援助的机器设备首先从这里输入新疆,使这些地方积累起来的商业资本可能利用这个先决条件首先向工业资本转化。而南疆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于北疆,自然经济的农牧业生产占主导地位。尤其是落后的生产关系还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因而使近代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它们都是一边购置“洋机”,一边雇佣“洋匠”。新疆原来就没有机器工业,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必然在生产技术和设备上依附于帝国主义。而这些“洋匠”则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大肆倾吞工厂的财产,参加对雇佣工人的剥削,使企业的雇佣工人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比如,伊犁制革厂的工人劳动条件极其罪劣,每天要干18小时的活,夜里拥挤在阴冷潮湿、腥臭的木棚里,饿死、病死和冻死者屡见不鲜,许多工人50多岁还是独身。据统计,当时新疆的雇佣工人的日工资:男工最多0.4元,最少0.26元;女工最多0.22元,最少0.14元 [8]。这与当时从喀什噶尔农村到费尔干纳帮工的雇佣工人的日工资1.8卢布相比要低得多。事实证明,无论伊犁制革厂,还是莎车火柴公司、独山子石油公司、伊犁纱厂,之所以短命夭折,都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剥削分不开。
3.规模小,资本额少,设备简陋,生产力还属于半机械、半手工业的性质。例如,中外合资的塔城金矿公司有14万元(约合银10万两)的资本。这和当时内地同类企业相比却是较少的(1888年李鸿章开办漠河金矿资本20万两)。其他各矿业企业有的1万余两,有的才几千两。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几乎都是由封建官僚掌握和控制的,商股处于无权地位。封建官僚虽然投资于企业,但对生产管理不闻不问,只图中饱私囊,因此投资的大多数商人很难从企业中得到利润。这样,商人对投资办企业视为畏途。而资本短缺,企业就不可能购置新的生产设备。所以,除了个别企业以外,大多数企业还处于半机械、半手工业的状态。另外,由于当时新疆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稳定,许多企业失去了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它们纷纷破产或倒闭。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新疆和平解放。
4.经营不善,短命夭折。除了资本短缺、设备简陋是造成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营管理不善,如塔城金矿公司在生产中由于矿师技术不精,开矿20余所,深至200~300丈,竟无所得,这样势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加之经营腐败使这些企业时办时停,最后导致短命夭折。在上述企业中维持时间最长的七八年,最短的还不到一年,更有甚者尚未正式开工就停办了。
5.民族资本多于官僚资本,投资主要集中于轻工业。众所周知,新疆的民族资本自近代工业创办以来就处于领先地位。由于新疆地处边远,闭关自守,财政枯竭,吏治腐败,官僚工业资本缺乏生命力。而民族工业资本一经产生,其发展快于官僚资本也就不足为奇了。但还应当看到,由于民族工业的资本主要是从分散的商业资本转化而来,因而就单个资本来说,其资本额又是有限的。
以上事实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新疆的近代工业同全国各地一样,基础很脆弱,尤其是民族资本对官僚资本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一旦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便会影响它的生存发展,所以新疆近代民族工业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是很难的。与此同时,在新疆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更是步履维艰。
参考文献:
[1] 魏永理,李宗植,张寿彭.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184-188.
[2] 宋岭,陈延琪,张田,胡祖源.新疆近代经济技术开发[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3:118-146.
[3] 况浩林.中国近代少数民族经济史稿[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195.
[4] 新疆民族辞典[K].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207.
[5] 新疆地方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298.
[6] 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189.
[7] 新疆简史:第3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99.
[8]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5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57:16.
[责任编辑 陈凤雪]
关键词:新疆;近代;工业开发;特点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6-0147-03
新疆建省后,清政府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遭受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首先,改军府制为郡县制,取消了南疆一带实行的传统的伯克制,地方行政事务同归地方官治理。在原来实行伯克制的地区,改“按丁索赋”为“丈量土地,按地科粮”,即由征收人头税改为征收田赋。其次,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必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新疆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外国资本主义对新疆的经济侵略也不断加深,严重打击甚至摧毁了新疆的民族手工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疆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新疆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
一、新疆近代工业的开发
1.新疆机器局。新疆机器局是新疆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是1897年由新疆巡抚饶应祺创办的。关于该局创办的目的,饶应祺认为,新疆毗邻俄、英(指英国属地),为了巩固边防和加强新疆的军事力量,应该注意武器装备,倘靠内地供应或从外国购买则多有困难。于是呈请自筹资金购置设备生产武器,得到清政府批准 [1]。1897年从上海购买德国礼和洋行机器,安装在迪化新东门外水磨沟,利用水利推动车轮带动机床,正式创办新疆机器局。该局成立后,专门修理和制造子弹、枪械、战刀等等。该局的出现对于巩固边防,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后,伊犁将军长庚,后任新疆甘肃巡抚联魁等人也都先后上书清廷要求操练“新军”,购置枪弹军火。
2.塔城金矿公司。塔城金矿的开采有着悠久历史。新疆建省前,清政府就曾在这里设立过金厂。到了1899年俄国商人与清政府签订塔城金矿合同。1900年正式设立塔城金矿公司,资本14万元。1901年金矿建成,置碾槽两具。开机试碾,每日挖砂石2万~3万斤,得金1两~4两不等。该公司开工8个月共洗得净金500余两,然而,由于矿师技术不精,新开矿峒二十余所竟无所得,只好运机碾于昔日旧矿,以取微利。开办五年共亏损24万金,于是两国始议停办,厂房机器售还中国。
3.独山子石油公司。该公司位于乌苏县东南独山子。1907年由新疆巡抚联魁创办。联魁派人采集油样赴俄国化验,称“所产油色黑,每斤可提炼净油六十余斤”。遂决定购机试办[1]。1909年联魁从沙俄购来提炼原油的小型锅炉等设备,并聘请俄籍技工两人来新疆安装。以后,新疆商务总局将购进的一座挖油机(钻机)运至独山子,开掘油井。后来,由于所聘技工只会安装机器,不懂勘探钻井技术,再加之当时沙俄每年向新疆输入的石油最高额年达百万市斤左右,油价以当时纹银计算,每斤不过2钱~3钱 [2],无法与俄油竞争。因此,公司尚未正式开工就关闭了。
4.伊犁纱厂。伊犁纱厂是新疆最早出现的近代棉纱厂,是1908年由伊犁将军长庚创办的。起初,长庚以价银15.5万两购买英美宾森制造厂制造的纺纱机及锅炉,修理机器等设备。因国内山川险恶,路途遥远,机器运到伊犁有困难,于是和英、俄商商订将机器由西伯利亚铁路运往伊犁,增加运费11万两。此时,正值京,津绅商在天津创办纺纱织布公司,所议股本尚未凑齐,愿意以伊犁纱厂购买的机器作为股本同长庚合资经营,而机器运往天津的运费只需4万两。于是,长庚便将这批机器作为股本转入了天津纺纱织布公司。伊犁纱厂随即关闭。
5.伊犁制革厂。伊犁制革厂是新疆最早出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3]。它是1909年由维吾尔族巨商玉山巴依创办的。玉山巴依是维吾尔族民族资本家,祖籍阿图什,为富商木沙巴也夫的长子。青年时期,北至伊犁经商,生产大为发展,于是同时在伊犁经营畜牧业和创办(1896年)有几十名工人的手工业皮革作坊。思想先进,经营手段灵活。
1909年,由于清政府看到俄商收购皮张出境,制革后又返销中国,“利市3倍”,就与玉山巴依合作,以34.9万元的资本创办了伊犁制厂。厂址选在伊宁市近郊,占地约3万平方米。工厂机器设备是以1万只羊的价钱从德国购置而来的,负责安装和指导生产的技师也是来自德国的。该厂投产后,产品质量尚佳,年产皮革达到1万余张,大多销往俄国,获利颇多。辛亥革命后,由于官商合办的管理,经营无甚起色,新疆都督杨增新抽回官股,制革厂便由玉山巴依独家经营,企业颇获盈利,工人增加到一百多人,成为新疆最大的现代机器制革工厂[4]。该厂在伊犁起义(1912年1月7日爆发)中大力支持革命,为革命党人提供了大量的军用皮鞋和鞍具。由于该厂生产的各种皮革产品的质量特别好,曾经参加过德国莱比锡的商品博览会。因此,可以说,这个厂是新疆近代民用工业的先驱,也是清末西北地区将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屈指可数的代表。
6.莎车火柴公司。在清末,新疆还不能生产火柴,城市所用火柴主要来自俄国。在这种情况下,于1914年维吾尔族商人塔什等人集资创办了莎车火柴公司。这是新疆最早的火柴工业。该公司位于喀什地区莎车县汉城西北郊,资本额5万两,有小型火柴机器两部,机器发动用人畜之力。每5日可生产火柴约十大箱,主要销于南疆各地,销路甚好,获利颇巨。然而公司的技师为德国人,大权由其总揽,财产多被侵蚀。随着生产的发展,该公司曾计划向德国购买大型的火柴机,利用水利作动力进行扩大再生产。不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计划成了泡影。
7.疏附轧花厂。疏附轧花厂于1914年前后由维吾尔族商人玉满巴依创办。玉满巴依是中华民国时期的维吾尔族富商,是新疆喀什人。他在年轻时即继承其父产业,在迪化和南疆各地设立商号,收购新疆的毛皮,棉花和蚕茧,销往俄国和内地,赢利极多,成为巨商。1914年前后,他在喀什地区疏附县北门外创办了一个轧花厂。该厂有轧花机器4部,技师为俄国人。轧花机的动力为水利,每部机器日轧花1.2万斤,产品销路甚好,利润可观,深为军阀盛世才所垂涎。1938年新疆都督盛世才借口所谓的“阴谋暴动案”[5],将玉满巴依拘捕和杀害,全部财产被没收,后来成了盛世才的私产。
8.汪家沟炼油厂。该厂于1921年由潘祖焕筹兴办,投资省票38 000两。厂里雇有俄籍工程师和技工各1名,工人10余人。建有厂房、宿舍等生产、生活设施,用气锅炼油。一日可产油100斤左右,除灯油外,还有缝纫机用的润滑油,无线电机器上用的黑色重油和靴鞋油等。产品质量虽然不太好,由于市场上缺灯油,每市斤仍可售价7钱,计算成本余利不多。开工仅两年,苏联石油开始输入新疆,每斤售价3钱左右[6]。该厂因无法竞争而停办。
9.永丰电灯公司。清末以来,新疆地方官吏虽然一次次许诺开办电厂,但是一直未能成为事实。1927年地方开明人士吴兆熊发起由大商号和富户筹资5万元,并劝说杨增新投入官股3万元成立了官商合营的永丰电灯公司。购得150匹马力蒸汽机1台以及电机、电料等,1928年中秋之夜开始正式送电。于是永丰电灯公司在迪化的开办投产揭开了天山南北用电的历史。但盛世才上台(1933年)后,1934年逮捕了吴兆熊,永丰电灯公司也被查封。
10.阜民纺织公司。该公司于1928年由新疆都督杨增新创办,资金省票100万两(折现洋40万元),属于官商合办,集股经营(官商股金各半)。机器设备是经上海海京洋行从美国维丁厂订购的,其中有2 000锭的纺纱机五台;织布机三十台;洗纱机,梳棉机各五台;清花机,头二道棉头机,头二三道粗纱机,筒子机,浆纱机,紧纱机各一台;五十马力卧式和二十五马力立式锅炉各一台。全部机器共用现洋20万元,运费现洋12万元左右。机器运到迪化鉴湖附近的厂址后,1926年开始建厂,1928年建成投产。该厂一共有200多工人,月产棉布1 000匹,合股棉线6 000斤~7 000斤。但产品销路一般,除了原料和劳力等项开支以外,盈余有限。1933年,马仲英部下马全禄围攻迪化时,焚毁了阜民纺织公司。于是杨增新苦心经营的阜民纺织公司,也就寿终正寝了。
11.迪化兵工厂。金树仁上台(1928年)后,为加强军火生产,1930年1月创办了迪化兵工厂。当时,他委托新疆驻德国调查实业和教育的委员包尔汉,花费美金75 000元,从德国采购压路机等机器 [7],并派人赴苏联考察,购买镟床和铣床。兵工厂的职工,艺徒已近百人。1933年盛世才任新疆边防督办后,迪化兵工厂改名为新疆兵工厂,聘请苏联专家帮助工作,并从苏联购进铣床两台,车床3台,27千瓦锅驮机1台。另外,1934年兵工厂附设军械学校,专门培养军械技术人才。
12. 迪化硫酸厂。于1943年,新疆省政府为解决新疆化工产品长期依赖省外调进的现状,满足制革、纺织、印刷等工业的发展需要,决定筹建制硫酸厂。省营硫酸厂成立后,分设两个车间。一个为稀硫酸车间,生产出的硫酸仅47%,可用于轻纺工业;一个为浓硫酸车间,生产出的硫酸达52%~ 62% [3] 。 同时还生产硝酸。工厂创办三年,因管理不善,产品销路不畅,年年亏损。1945年企业经过整顿,生产硝、硫酸10余吨,平均价格每公斤200元,盈利88万元,为当时企业经营成功一例。
13.新丰纱厂。为了充分利用新疆优质的棉花资源,发展棉纺织工业,解决抗战中国计民生之必需,1943年新疆省政府决定与重庆豫丰纱厂合资兴建新丰纱厂。其中省政府投资1 330万元,女子实业工厂投资500万元,豫丰纱厂投资2 000万元以机器作为股本。机器包括纱锭5 000个、织布机250台。工厂设在迪化鲤鱼山下。建成后利用本省各厂棉花纺织,年产纱4 500件,织宽面布75万公尺,以供军、民衣被之需要。后来,因运输不便,战乱颇繁,500多吨的纺织机器仅运到新疆10余吨,计划只好搁浅。
总之,上述的是在新疆地区出现的主要近代工业企业。除此之外,1937—1943年间,又出现了伊犁电灯厂、吐鲁番电灯厂、塔城电灯厂、乌什电灯厂、喀什电灯厂、绥来电灯厂、阿山电灯厂;迪化第一印刷厂、伊犁印刷厂、塔城印刷厂、喀什印刷厂、阿克苏印刷厂、阿山印刷厂;迪化修理汽车机件总厂、伊犁修理汽车机件总厂、塔城修理五金器件厂;迪化第一锯木厂、迪化第二锯木厂、伊犁锯木厂;迪化皮革厂;迪化面粉厂、伊犁面粉厂、塔城面粉厂;迪化榨油厂、伊犁榨油厂、喀什榨油厂等工业企业。
二、新疆近代工业企业的特点
1.分布不合理,发展极不平衡。新疆近代工业企业主要建于迪化、伊犁、塔城等北疆地区的城镇,而南疆地区则很少。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迪化、伊犁、塔城是当时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商品经济发达,是创办近代工业企业比较理想的地方。另一方面伊犁、塔城是通商口岸,苏联以贷款形式援助的机器设备首先从这里输入新疆,使这些地方积累起来的商业资本可能利用这个先决条件首先向工业资本转化。而南疆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于北疆,自然经济的农牧业生产占主导地位。尤其是落后的生产关系还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因而使近代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它们都是一边购置“洋机”,一边雇佣“洋匠”。新疆原来就没有机器工业,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必然在生产技术和设备上依附于帝国主义。而这些“洋匠”则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大肆倾吞工厂的财产,参加对雇佣工人的剥削,使企业的雇佣工人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比如,伊犁制革厂的工人劳动条件极其罪劣,每天要干18小时的活,夜里拥挤在阴冷潮湿、腥臭的木棚里,饿死、病死和冻死者屡见不鲜,许多工人50多岁还是独身。据统计,当时新疆的雇佣工人的日工资:男工最多0.4元,最少0.26元;女工最多0.22元,最少0.14元 [8]。这与当时从喀什噶尔农村到费尔干纳帮工的雇佣工人的日工资1.8卢布相比要低得多。事实证明,无论伊犁制革厂,还是莎车火柴公司、独山子石油公司、伊犁纱厂,之所以短命夭折,都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剥削分不开。
3.规模小,资本额少,设备简陋,生产力还属于半机械、半手工业的性质。例如,中外合资的塔城金矿公司有14万元(约合银10万两)的资本。这和当时内地同类企业相比却是较少的(1888年李鸿章开办漠河金矿资本20万两)。其他各矿业企业有的1万余两,有的才几千两。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几乎都是由封建官僚掌握和控制的,商股处于无权地位。封建官僚虽然投资于企业,但对生产管理不闻不问,只图中饱私囊,因此投资的大多数商人很难从企业中得到利润。这样,商人对投资办企业视为畏途。而资本短缺,企业就不可能购置新的生产设备。所以,除了个别企业以外,大多数企业还处于半机械、半手工业的状态。另外,由于当时新疆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稳定,许多企业失去了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它们纷纷破产或倒闭。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新疆和平解放。
4.经营不善,短命夭折。除了资本短缺、设备简陋是造成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营管理不善,如塔城金矿公司在生产中由于矿师技术不精,开矿20余所,深至200~300丈,竟无所得,这样势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加之经营腐败使这些企业时办时停,最后导致短命夭折。在上述企业中维持时间最长的七八年,最短的还不到一年,更有甚者尚未正式开工就停办了。
5.民族资本多于官僚资本,投资主要集中于轻工业。众所周知,新疆的民族资本自近代工业创办以来就处于领先地位。由于新疆地处边远,闭关自守,财政枯竭,吏治腐败,官僚工业资本缺乏生命力。而民族工业资本一经产生,其发展快于官僚资本也就不足为奇了。但还应当看到,由于民族工业的资本主要是从分散的商业资本转化而来,因而就单个资本来说,其资本额又是有限的。
以上事实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新疆的近代工业同全国各地一样,基础很脆弱,尤其是民族资本对官僚资本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一旦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便会影响它的生存发展,所以新疆近代民族工业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是很难的。与此同时,在新疆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更是步履维艰。
参考文献:
[1] 魏永理,李宗植,张寿彭.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184-188.
[2] 宋岭,陈延琪,张田,胡祖源.新疆近代经济技术开发[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3:118-146.
[3] 况浩林.中国近代少数民族经济史稿[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195.
[4] 新疆民族辞典[K].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207.
[5] 新疆地方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298.
[6] 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189.
[7] 新疆简史:第3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99.
[8]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5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57:16.
[责任编辑 陈凤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