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叶寻根,观澜索源

来源 :语文建设·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夏丐尊研究”著述中,汲安庆这部书较为宏观、系统、深入,颇具学术含量。
  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等这代学人的语文教育研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没有一部宏观性、体系化的语文教育学理论专著。他们写的多是随笔、杂感、短论,极少称得上论文,而且零散杂乱。少数成系统的著作,一般是语文教学法方面的,也罕见严密的论述、论证,理论性偏低。夏丐尊研究,得从诸多散漫的文章、著作中去归纳、提炼出语文教育思想,理出一个体系化、多层次的认知,这有较大难度。安庆较好地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殊为不易。
  对夏丐尊语文教育思想进行抽象概括,正确定位,至为关键,因为这是全书的主脑。安庆以“求用、求美、求在”为纲,涵盖夏丐尊语文教育观的整体,这一基本思想的本体论定位,堪称他个人的创新性见解。以这一认知提纲挈领,贯穿语文课程论、教材论、阅读教育论、写作教育论、测评论、形式美学论,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相互支撑、阐发的逻辑结构系统。在平民化的实利主义教育的时代大潮中,夏丐尊是很独特的一位。“求用、求美、求在”的三维结构,确实较好地体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精髓。
  夏丐尊这代知识分子,处于新旧教育的变革期,一方面是对旧教育知识本位、利禄主义、古典主义毫不留情地一概批判、排斥;另一方面深受美国学者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教育学影响,以“生活本位”——“求用”——为思想基础、思维共性。基于此,他们为平民的文化救济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显然其中也包含着讲求实用、实利的时代局限。夏丐尊是那个时代少数对“实用主义”“实利主义”持否定态度的学者之一。他“求用”,但不是无条件地追求“当前受用”与物质利益,而是在与“求美”“求在”“三位一体”的交融中,有所超脱与坚守,捍卫了“‘人’的教育”之体性,难能可贵。安庆认为:
  他的“求”很好地注意了“用”的内外兼顾,虚实相生。“求用”的同时,他也注意“求关”——灵魂之美、形式之美、修辞之关、意趣之关、贯通之美,等等。非常可贵的是,夏丐尊在对语文教育本体的思考中,还触及了“求在”的思想。综观其论述,其“在”的内涵涵容了下述三个层面:一是“存在”,即通过阅读、写作、人格修炼等方式,实现确证自我本质力量的坚韧而美好的存在。这主要是从语文学习求真的层面说的。二是“亲在”,即满怀热情、深情、诗情,与语文学习的内容融合,使对象与学习主体的距离消失,彼此之间成为排除了异己性、外在性的存在。……三是“同在”,即把语文学习当作生活的方式,乃至生命的方式,通过语文学习不断地充实自我,净化自我,超越自我,使自我活得更多,活得更好,活得更关。
  这一分析较全面、透彻、到位。夏丐尊不像同时代许多人那样,向“生活本位”“生活教育”“工具教育”一面倒。尽管他也在相当程度上接受了“应付生活”的观念,但在求用中没有失去求美、求在的精神诉求。以求美、求在,弥补求用之不足。夏丐尊主张涵育立体的学养,就是求用的同时,也求美、求在。既“应付生活”,又超越“应付生活”,坚持住培育人的美好与自在的底线,这体现了夏丐尊超乎常人的智慧、眼光与境界。
  安庆对求用、求美、求在关系的描述,堪称精彩:
  求用其表,求关其里,求在其魂,各有侧重,且主次分明。对求美、求在的思考尽管尚无明确的思想体系,而随着夏丐尊的离世,也未得到进一步的展开,但综观其语文教育思想,由实向虚,由外向内,由物向人的发展轨迹,依然清晰可辨。谋求语文的应用性,却极度反感唯实唯利;建构语文的科学性,却不忘美的浸润与提升;关注语文的现代化发展,却更紧扣人的坚韧而美好的存在。
  不但道出其表里、内外、主次,揭示其思维运行、发展、升华的轨迹,且辨析了三维内部二元对立关系与价值取向。这既是对夏丐尊语文教育思想内在精髓与深层结构的思考,也渗透着作者自身对语文教育的期待。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对三维关系的认识,已然超出了夏丐尊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的范畴,达到追索教育普遍规律的层面。
  教育目的与价值,在相当程度上,便体现在如何正确处理这三维关系上。“求用其表,求美其里,求在其魂”,不失为对教育宗旨的恰当定位。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一表述都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合理性。
  夏丐尊语文教育思想的三维结构,既是夏丐尊创造的一个客观存在,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安庆赋予的。他与其说是研究夏丐尊,不如说是重塑心中的夏丐尊与语文教育理想。任何诠释本质上都是主观的。所谓主客观的统一,没有绝对的量化的标尺,是因人而异的。研究的主观性——主体性,体现的恰是人的生命意志、自由理性、精神能动性,弥足珍贵。
  在研究方法上,古人有“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之说。其实,这只是表明各有侧重而已:“我注六经”,不会无“我”;“六经注我”,不能无“六经”。“六经注我”须建立在“我注六经”上。要是离开了“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就成了空中楼阁。从侧重而言,不难看出,安庆的研究不是“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他将夏丐尊置于自己的认知网络、话语体系与教育经验、思考中,让夏丐尊的思想在当下语境中复活、重生;他对夏丐尊的诠释,力求超脱、超越,力求个性鲜明、与时俱进地自铸新词,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夏丐尊,因而有耳目一新之感。
  仔细揣摩,我们会觉得安庆对夏丐尊思想价值的“六经注我”式研究,仍是建立在对文献最大限度的集纳与对论文之“意”的反复推敲、打磨上的,他在“我注六经”上做足功夫,大致做到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用证据说话,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是治学的第一法则。安庆的超越与创新,是以这一法则为前提的。要是失去这一前提,任凭主观性泛滥,自说自话,那就不是超越与创新,而是儿戏。在“我”与“六经”二者问拿捏好分寸,对研究者极其重要。
  从文献资料的搜集、占有、梳理入手,这也许是他与过去写文章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安庆是爱读书的,读过很多书,写过很多文章,但为了完成一篇论文,从搜集资料开始,专门读一大批的书;不但尽可能穷尽相关资料,主要是第一手资料,还悉心辨伪考订,写出“年谱”(这超出了论文写作占有资料的要求);在开题、预答辩、答辩中,受到各位教授毫不留情的挑剔、批评,大幅修改思路,几易其稿,不断自我否定、修改完善,这种体验是他的第一次。他经历了一次读书、写作的方法、态度的嬗变与升华。
  他对夏丐尊的诠释,显示出积累丰厚的优势。他引入了诸多参照系,不但有与夏丐尊同时代的学者,还有不同时代以至国外的学者。其中最重要的互文性比较勾连的对象是叶圣陶。他研究夏丐尊的同时,也研究叶圣陶,旁及梁启超、胡适、朱自清、朱光潜……他以夏丐尊为入口,为抓手,尽可能地深入到现代语文教育的思想体系内。他重塑夏丐尊还得益于长期读、写的积累,得益于知识面宽,勤于思考,躬耕不辍,因而在论文写作时,得以调动较为充分的思想资源,得心应手地搜罗剔抉、旁征博引……这是值得肯定的。他的积累与求索,超过了很多研究夏丐尊学者的水平,这是本書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原因。
其他文献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情感体验在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要。诗歌又是语言的艺术,其高度凝练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而厚重,语言品味在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诗歌因其动情而感人,这是诗歌的共性:因其独特而动人,这是诗歌的个性。因此,诗歌教学不仅要以情感人,体现诗歌的“温度”,更要展现其丰富的内涵,这是诗歌的“厚度”。温度要靠感悟,厚度则离不开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节好的语文课,感悟与理解缺一不可。  常作印老师执教
一、读文本初论人物  师:当我们把文言文的字句疏通之后,对廉颇、蔺相如各有什么看法?  生:我喜欢廉颇,他是一位可爱的将军。当他得知蔺相如顾大局不与自己争高低之后,立即负荆请罪,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师:你说得不错。但还不够全面,尤其是没有看到廉颇的担当精神和谋略。请再看文本,有谁能做补充?  生:赵王赴渑池之会,廉颇送赵王到边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这一点,已经并且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把阅读教学定义为一种对话的过程,有其理论渊源。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交流和交往,是一种具有特定形态的人类对话方式。作品的价值,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是读者的接纳和共鸣成就了作品的价值。否则,作品不过是一些僵硬的印刷符号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读者这个接受主体,创作就失去了目的
考察黄厚江的课堂,我们发现:善于运用教学辩证艺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诸多元素的“和合共生”,是他本色语文课堂的最主要特征。  所谓和合共生,就是使本来对立矛盾的诸多元素达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和谐统一。下面我们就以《我的叔叔于勒》这堂课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习引领三个方面来初步解读黄厚江本色语文的和合共生的教学特征。  一、教学内容:简约与丰富的共生  黄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围绕小说
按常理来说,诗歌教学离不开对意象的分辨和赏析,但小学诗歌教学与意象无涉,初中语文教材的前几册也避谈意象。初中教材里遇到该谈意象的地方,有时用其他的词语替代,如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的“思考探究”提到“‘杨花’‘子规’两样景物”,只说“景物”,避谈“意象”;又如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的“阅读提示”说“前者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后者则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
提高阅读学习效率,掌握并运用好方法尤为必要。阅读学习方法在阅读学习中发挥着“桥”和“船”的作用。掌握好学习方法,可以使人读得更科学、更有效。《阅读方法指导论》一书是语文课程学习指导丛书中的一部,力求通过对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使学习者避免暗中摸索,走上阅读的快车道。如何让阅读学习方法走进学习者,使其理解更透彻,掌握更正确,使用更合理?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理论建构和实践运用的统一。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经过多种形式的各级培训,老师们对新课程理念逐渐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反思目前的教学,我们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聚集于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增强思考教学理念的意识。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实践,但只满足于把书教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对教学理念的思考。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引领着教师教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向,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教师成长为名师、“大家”的必备
朱春玲(以下简称“朱”):学生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模式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发展成为一种特殊而又普遍的作文样式,被称作“高考体”。请从作文教学的角度谈谈您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张丽钧(以下简称“张”):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在高考作文阅卷的日子里,内心总是十分纠结。我觉得,孩子们感染了一种“雷同病”——说着极其相似的话,抒着极其相似的情。他们的立意会撞车,他们的论据会撞车,他们的语言也会撞车。好不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更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在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德行、气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下学习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应该是一成不变地照抄照搬,也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而是需要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与现代的先进理念相结合,从一个良性的角度重新真正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以发展的眼光去学习传统
我和冯渊老师,因文字而结缘。  近年来,由于工作需要,我对中学语文教学有较多关注,也会看看语文类杂志上的文章,这其中,冯老师回忆他学生时代几位语文老师的一篇随笔,给我留下过很深印象。我在大学开设写作基础课,在开始“感觉和记忆”的训练单元时,还把这篇文章作为例文推荐给学生。后来,我发现,他不但写得一手充满形象感的记叙类好文章,而且,在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探讨语文教学的学理性问题时,也能提出一些益人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