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 文化养心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80612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更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在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德行、气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下学习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应该是一成不变地照抄照搬,也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而是需要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与现代的先进理念相结合,从一个良性的角度重新真正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以发展的眼光去学习传统文化,以使其能为今天所用、为将来所用。
  “传优养心”青少年传统文化专题读本是广东暨南大学李香平教授以“传优”(即传播、传承、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心”(即培养具有爱国心、责任心、诚信心、友善心的人)为主旨,根据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对自己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以及对适龄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编写的一套面向青少年的传统文化专题系列读本。这套读本包括《孝敬之道》《学习之道》《责任之道》《修身之道》(后两本待出版)等,旨在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孩子们的实践反馈,打造一本让孩子们真正喜欢学、喜欢听的青少年传统文化读本,而不是传统教育里那种灌输式的、填鸭式的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避免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三个“两张皮”现象:学术与市场“两张皮”、传统与现代“两张皮”、教育者和受众“两张皮”。
  这套“传优养心”青少年传统文化专题读本,作者在内容挑选和编排体例上都有别于其他的传统文化教材:一是立足青少年常见问题进行专题整编,针对性强;二是立足现代社会需要进行扬弃取舍,专业性强;三是立足青少年的学习特点进行互动,可读性强;四是立足多元文化背景“洋为中用”,开放性强。故而这套书选择了《说文解字》《经典撷英》《经典名篇》《古文初读》等栏目进行编排,还设计了《故事有约》《幽默讽刺》《七嘴八舌》《自我评价》等小栏目,短小精悍,好读易学,欢乐有趣,力求有针对性地给青少年进行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立足现代社会人文精神和传播传统文化精神的需要,以轻松幽默、互动应用的方式进行展现,并博采众长地引用了部分西方经典名言、故事,同时富含趣味性和哲理性,真正体现了中西合璧、兼收并蓄的文化传承理念。
  《孝敬之道》《学习之道》这两本书都是按七个大课进行安排的,每课选取一个传统文化经典篇目,然后由此引申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再细化、延伸、推广开来,从不局限于一部书或一个面。其中《孝敬之道》包括“百善首孝一人之本”“慈乌反哺一念亲情”“怀刑自爱一报亲恩”“庄敬孝慈一行孝道”“劳而不怨一行孝德”“显亲扬名一践孝行”“推恩及人一顺人伦”等。同时,还附录了课后经典诵读名篇:《孝经》《礼记·祭义》《荀子·子道》《吕氏春秋-孝行》《盐铁论-孝养》《陈情表》。这样的篇目内容和结构安排,意
其他文献
《孔雀东南飞》全诗357句,共1785字,曾被誉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也”。该诗最大的艺术成就,众所周知,绝非仅仅因为篇幅之长,而在于通过极富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十数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述唱了一曲大美真情的旷世悲歌。其中,女主人公刘兰芝的悲剧形象尤为让人痛彻心扉,随着诗卷一步步展开的,恰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本文结合众多赏析文章和不同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教案设计,从三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阅读方法”中提及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三种方法。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将课文分成精读、略读以及自主选读三类,其中精读课文154篇,略读课文98篇,二者比例约为3∶2,可见略读课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对略读教学的研讨与培训,不少教师对略读课文这种特殊文本和略读课文教学这类特定教学体系的认识十分模糊。  《略读耶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情感体验在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要。诗歌又是语言的艺术,其高度凝练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而厚重,语言品味在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诗歌因其动情而感人,这是诗歌的共性:因其独特而动人,这是诗歌的个性。因此,诗歌教学不仅要以情感人,体现诗歌的“温度”,更要展现其丰富的内涵,这是诗歌的“厚度”。温度要靠感悟,厚度则离不开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节好的语文课,感悟与理解缺一不可。  常作印老师执教
一、读文本初论人物  师:当我们把文言文的字句疏通之后,对廉颇、蔺相如各有什么看法?  生:我喜欢廉颇,他是一位可爱的将军。当他得知蔺相如顾大局不与自己争高低之后,立即负荆请罪,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师:你说得不错。但还不够全面,尤其是没有看到廉颇的担当精神和谋略。请再看文本,有谁能做补充?  生:赵王赴渑池之会,廉颇送赵王到边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这一点,已经并且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把阅读教学定义为一种对话的过程,有其理论渊源。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交流和交往,是一种具有特定形态的人类对话方式。作品的价值,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是读者的接纳和共鸣成就了作品的价值。否则,作品不过是一些僵硬的印刷符号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读者这个接受主体,创作就失去了目的
考察黄厚江的课堂,我们发现:善于运用教学辩证艺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诸多元素的“和合共生”,是他本色语文课堂的最主要特征。  所谓和合共生,就是使本来对立矛盾的诸多元素达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和谐统一。下面我们就以《我的叔叔于勒》这堂课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习引领三个方面来初步解读黄厚江本色语文的和合共生的教学特征。  一、教学内容:简约与丰富的共生  黄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围绕小说
按常理来说,诗歌教学离不开对意象的分辨和赏析,但小学诗歌教学与意象无涉,初中语文教材的前几册也避谈意象。初中教材里遇到该谈意象的地方,有时用其他的词语替代,如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的“思考探究”提到“‘杨花’‘子规’两样景物”,只说“景物”,避谈“意象”;又如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的“阅读提示”说“前者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后者则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
提高阅读学习效率,掌握并运用好方法尤为必要。阅读学习方法在阅读学习中发挥着“桥”和“船”的作用。掌握好学习方法,可以使人读得更科学、更有效。《阅读方法指导论》一书是语文课程学习指导丛书中的一部,力求通过对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使学习者避免暗中摸索,走上阅读的快车道。如何让阅读学习方法走进学习者,使其理解更透彻,掌握更正确,使用更合理?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理论建构和实践运用的统一。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经过多种形式的各级培训,老师们对新课程理念逐渐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反思目前的教学,我们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聚集于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增强思考教学理念的意识。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实践,但只满足于把书教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对教学理念的思考。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引领着教师教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向,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教师成长为名师、“大家”的必备
朱春玲(以下简称“朱”):学生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模式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发展成为一种特殊而又普遍的作文样式,被称作“高考体”。请从作文教学的角度谈谈您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张丽钧(以下简称“张”):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在高考作文阅卷的日子里,内心总是十分纠结。我觉得,孩子们感染了一种“雷同病”——说着极其相似的话,抒着极其相似的情。他们的立意会撞车,他们的论据会撞车,他们的语言也会撞车。好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