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调查了了东营道路植物种类,东营道路绿化分布情况,然后对东营市道路绿地景观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盐碱地主要的绿化模式主要有土壤改良,抬高地面,客土改良三种模式,在施工操作过程应进行重点控制与管理,严格施工程序与质量标准,确保盐碱地绿化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道路;绿化;盐碱地;改良模式
东营市需要增加道路广场和街头游园绿地、交通岛及交通广场绿地的数量,丰富道路绿地类型,对交通广场、停车场要进行绿化建设,完善其功能和提高景观效果。东营市的道路绿化普及率、道路绿地率指标都不同程度低于《园林城市评选标准》和《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要求,道路绿化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城市主干道绿化水平相对较高,次干道绿化水平为中等,需要提高道路的绿地率。城市支路绿化水平最低,需要提高道路绿化普及率和道路的绿地率,尽快形成林荫道路绿地系统。
1、东营植物物种组成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东营市中心城道路植物种类共有57种,隶属27科46属,其中:木本植物47种,占82.46%;草本地被植物6种,占10.52%;藤本植物4种,占7.02%(见表1)。
道路绿化中较多地使用木本植物是比较经济合理的,木本植物一次栽植,数年甚至数十年都不必更换,且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道路绿化的主要功能是遮荫、降温、防尘、减少有害气体、减弱噪音、美化环境等,木本植物特别是乔木在这些功能显著,道路绿化中应多选用冠大荫浓的乔木。
在建市之初,由于绿化的难度大,城市道路绿化主要片面考虑到苗木的成活率及绿化景观,在较早绿化的府前大街、东三路、胶州路的隔离带中栽植了部分大龙柏,随着龙柏的逐渐成型,对城市道路交通组织及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东营市在道路绿化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问题,道路分车带以多植1 m以下的灌木和草本花卉為主,乔木尽可能不用或少用。
2、滨海盐碱地园林绿化施工的关键环节
滨海盐碱地园林工程由于受到立地条件的限制,在工程的施工程序、技术标准与规范方面与一般的园林工程有较大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工程的工序复杂、施工的难度大等方面,其中的“隔离关”、“客土关”、“排碱关”是盐碱地绿化工程技术的关键环节与特殊工艺,也是施工的难点与重点,对工程建设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对这些关键环节,在施工操作过程应进行重点控制与管理,严格施工程序与质量标准,确保盐碱地绿化工程施工质量。[4]
3.1客土的深度
绿化建设中客土的深度要求是客土绿化模式的关键环节。客土过浅,则不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若客土过深,则会直接增加绿化工程的建设成本,并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通过调查东营市城区附近原有部分自然生长的苗木的根系分布深度,结果如下(见表2):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总结出,由于土壤盐碱的原因,东营市的植物根系分布的深度不超过100cm,且根系横向分布的范围较大,这是盐碱地原生植物长期生长在盐碱环境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如根系扎得过深,植物会通过根系吸收含盐量较高的水分而受到盐害。根据这一调查结果,在客土绿化模式中,客土的深度原则上不超过100cm(特殊的如大树移植等情况除外)。二十几年的实践证明,100cm的客土是符合科学的,苗木的成活率到达90%以上,且长势良好。
另外,由于客土成本较高,在草坪等绿化地段,客土层根据绿地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经过实践证明,原则上客土置换深度不低于30cm,以满足草坪的生长发育需要。[5]
3.2绿地底部隔离层的材料选择及厚度要求
客土绿化模式中绿地底部隔离层的材料选择也经过了一个探索过程。在建市之初,绿化隔离层的材料是炉灰渣,直至2000年才进行了更换。更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绿化任务繁重,而炉灰渣的数量有限,价格一路攀升,直接造成绿化成本增加;二是在实践中,炉渣作为隔离层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炉灰渣极容易普破碎,形成炉灰,使排碱、隔碱作用减弱。针对这种情况,2000年,在曹州路、市委市政府办公区周围、环城公园改造等近60000m2绿地建设中尝试使用石子(直径3-5cm)、石屑(直径≤1cm)代替炉灰渣作为隔碱层进行试验,一年后统计苗木成活率(见表-17)。结果成活率均达到95.01%以上,且长势良好。考虑到石屑的价格远低于石子,且施工便利,所以选择石屑作为最终的隔离层材料。
隔离层的厚度选择同样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建设之处,由于对盐碱地的水盐运动规律掌握不够,片面地认为隔离层越厚越好,对绿化的成本考虑较少,厚度是20-30cm。随着绿化实践的深入,对水盐运动规律的认识日趋完善,逐渐认识到隔离层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盐分随着土壤的毛细血管上升到绿地中,其厚度可以适当减少。1997年,在辽河路、运河路、东三路、南一路、市人大庭院绿化中分别采用10cm、11cm、12cm、13cm、14cm、15cm、16cm、17cm进行试验。一年后,统计其苗木成活率(见表-18) 。通过结果分析,15cm、16cm、17cm的试验段的苗木成活率都达到95%以上,明显高于10cm、11cm、12cm、13cm、14cm的地段。综合考虑成本等因素,最终确定15cm为最佳厚度。自1997年至今,有近1200万m2的绿地采用这一标准进行建设,苗木成活率平均达到95%以上,绿化景观效果明显,受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4结论
城市道路绿化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单纯需要园林绿化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更需要包括城市规划、环境景观、城市生态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土壤盐碱、立地条件特殊的东营市来讲,包括城市道路绿化在内的城市绿化还需要土壤、生理生化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邀请多专业、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来参与探讨盐碱地城市道路绿化问题。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道路;绿化;盐碱地;改良模式
东营市需要增加道路广场和街头游园绿地、交通岛及交通广场绿地的数量,丰富道路绿地类型,对交通广场、停车场要进行绿化建设,完善其功能和提高景观效果。东营市的道路绿化普及率、道路绿地率指标都不同程度低于《园林城市评选标准》和《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要求,道路绿化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城市主干道绿化水平相对较高,次干道绿化水平为中等,需要提高道路的绿地率。城市支路绿化水平最低,需要提高道路绿化普及率和道路的绿地率,尽快形成林荫道路绿地系统。
1、东营植物物种组成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东营市中心城道路植物种类共有57种,隶属27科46属,其中:木本植物47种,占82.46%;草本地被植物6种,占10.52%;藤本植物4种,占7.02%(见表1)。
道路绿化中较多地使用木本植物是比较经济合理的,木本植物一次栽植,数年甚至数十年都不必更换,且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道路绿化的主要功能是遮荫、降温、防尘、减少有害气体、减弱噪音、美化环境等,木本植物特别是乔木在这些功能显著,道路绿化中应多选用冠大荫浓的乔木。
在建市之初,由于绿化的难度大,城市道路绿化主要片面考虑到苗木的成活率及绿化景观,在较早绿化的府前大街、东三路、胶州路的隔离带中栽植了部分大龙柏,随着龙柏的逐渐成型,对城市道路交通组织及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东营市在道路绿化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问题,道路分车带以多植1 m以下的灌木和草本花卉為主,乔木尽可能不用或少用。
2、滨海盐碱地园林绿化施工的关键环节
滨海盐碱地园林工程由于受到立地条件的限制,在工程的施工程序、技术标准与规范方面与一般的园林工程有较大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工程的工序复杂、施工的难度大等方面,其中的“隔离关”、“客土关”、“排碱关”是盐碱地绿化工程技术的关键环节与特殊工艺,也是施工的难点与重点,对工程建设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对这些关键环节,在施工操作过程应进行重点控制与管理,严格施工程序与质量标准,确保盐碱地绿化工程施工质量。[4]
3.1客土的深度
绿化建设中客土的深度要求是客土绿化模式的关键环节。客土过浅,则不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若客土过深,则会直接增加绿化工程的建设成本,并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通过调查东营市城区附近原有部分自然生长的苗木的根系分布深度,结果如下(见表2):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总结出,由于土壤盐碱的原因,东营市的植物根系分布的深度不超过100cm,且根系横向分布的范围较大,这是盐碱地原生植物长期生长在盐碱环境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如根系扎得过深,植物会通过根系吸收含盐量较高的水分而受到盐害。根据这一调查结果,在客土绿化模式中,客土的深度原则上不超过100cm(特殊的如大树移植等情况除外)。二十几年的实践证明,100cm的客土是符合科学的,苗木的成活率到达90%以上,且长势良好。
另外,由于客土成本较高,在草坪等绿化地段,客土层根据绿地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经过实践证明,原则上客土置换深度不低于30cm,以满足草坪的生长发育需要。[5]
3.2绿地底部隔离层的材料选择及厚度要求
客土绿化模式中绿地底部隔离层的材料选择也经过了一个探索过程。在建市之初,绿化隔离层的材料是炉灰渣,直至2000年才进行了更换。更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绿化任务繁重,而炉灰渣的数量有限,价格一路攀升,直接造成绿化成本增加;二是在实践中,炉渣作为隔离层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炉灰渣极容易普破碎,形成炉灰,使排碱、隔碱作用减弱。针对这种情况,2000年,在曹州路、市委市政府办公区周围、环城公园改造等近60000m2绿地建设中尝试使用石子(直径3-5cm)、石屑(直径≤1cm)代替炉灰渣作为隔碱层进行试验,一年后统计苗木成活率(见表-17)。结果成活率均达到95.01%以上,且长势良好。考虑到石屑的价格远低于石子,且施工便利,所以选择石屑作为最终的隔离层材料。
隔离层的厚度选择同样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建设之处,由于对盐碱地的水盐运动规律掌握不够,片面地认为隔离层越厚越好,对绿化的成本考虑较少,厚度是20-30cm。随着绿化实践的深入,对水盐运动规律的认识日趋完善,逐渐认识到隔离层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盐分随着土壤的毛细血管上升到绿地中,其厚度可以适当减少。1997年,在辽河路、运河路、东三路、南一路、市人大庭院绿化中分别采用10cm、11cm、12cm、13cm、14cm、15cm、16cm、17cm进行试验。一年后,统计其苗木成活率(见表-18) 。通过结果分析,15cm、16cm、17cm的试验段的苗木成活率都达到95%以上,明显高于10cm、11cm、12cm、13cm、14cm的地段。综合考虑成本等因素,最终确定15cm为最佳厚度。自1997年至今,有近1200万m2的绿地采用这一标准进行建设,苗木成活率平均达到95%以上,绿化景观效果明显,受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4结论
城市道路绿化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单纯需要园林绿化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更需要包括城市规划、环境景观、城市生态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土壤盐碱、立地条件特殊的东营市来讲,包括城市道路绿化在内的城市绿化还需要土壤、生理生化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邀请多专业、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来参与探讨盐碱地城市道路绿化问题。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