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它能激发学生强烈而持久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精神饱满而心情愉快地学习,探索和钻研。
【关键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课程性质作了这样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种界定如今已深深渗透到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心坎中,其主要表现就是教学——就是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让学生乐上语文课。不容乐观的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冷漠情绪在不断扩展,他们怕苦畏难,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被动应付,甚至视学习为负担,那是无论怎样也学不好的。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下面本人谈几点看法:
一、关心热爱学生
情感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是连通教与学的桥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里深处。”大家知道,往往有这种情况,学生不喜欢某位老师,就不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许多学生往往是从喜欢或敬重某位老师,渐渐爱上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在学生别无选择特别是那些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的学生,若受训斥、冷落、歧视较多,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对学习失去兴趣。中学生又恰值青春期,自我意识较强,特别需要理解、尊重和爱护,用一片真诚的爱去温暖他们的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可信,则爱师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学生自然会将爱师之情迁移到你所教的学科上去,喜欢上你的语文课。只有这样,老师的话,学生才听,老师付出的心血,在学生身上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教学工作敷衍塞责的教师,是绝对不会受学生欢迎,绝对不能取得教育成效的,也绝对不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二、激发学习动机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无时不刻不在与之打交道,它是我们相濡以沫的朋友。再说从生存做人的角度讲,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使用语言文字。等到不久的将来他们走出本本校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语文就是第一个必备而又重要的基本能力。试想,在求职应聘中不会写应聘信,在招聘面试中,不会“说”,有长处亮不出来,该是怎样的结果呢?一个不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的人,即使有工作,也随时有丢饭碗的危险,具备应有的语文能力,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的需要。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实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以语文革新开头的,一个充分利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时代已经到来,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必将被这个时代淘汰。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与社会现实和四化建设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把学习语文变成自身的迫切需要,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若果真如此,何愁学不好语文啊!
三、教学生动有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的课堂口语要力求风趣幽默。老师讲得有趣,学生就听得有味,就能以趣激学,寓教于乐。教师在用语传达知识时,首先要浅显易懂,简明扼要;其次要生动有趣,语言形象化、趣味化,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生活图景和情节意境,语言不枯燥,不平铺直叙,不使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再次是语言有节奏感,语调抑扬顿挫。此外,还应以手势辅助语言,但手势要自然。
在教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学的途径中,把学生带进课本,要实现这一环节的最好方法就是读。形式多样地读,有声有色地读,分角色地读。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琅琅的读书声,会使学生感到厌倦,甚至于昏昏欲睡。结果一篇课文学完了,有的学生竟然不知所云,学了等于白学。这就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的正常开展,尤其影响了学生自身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表明,读能增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增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个好教师能够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随时都意识到自己是主人,而不只是随便听听、看看的,或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比如,在教一篇课文之前,告诉学生学习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这就像指挥员在发动进攻前,明确告诉战士攻占的目标在哪里一样。目标不明确,战士是无法打仗的。而且还可以听取学生的意见,吸收合理因素,调整或修改原来的计划。总之,在教学开始,就要让学生切实感到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从而增强在学习中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心理状态往往直接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由老师分派问题让各小组合作研究(可让学生出题),然后让小组代表或组员畅说答题,最后老师来小结,唱好收场戏。对于某些课文的不同角色,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上台表演,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
总而言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它能激发学生强烈而持久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精神饱满而心情愉快地学习,探索和钻研。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关键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课程性质作了这样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种界定如今已深深渗透到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心坎中,其主要表现就是教学——就是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让学生乐上语文课。不容乐观的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冷漠情绪在不断扩展,他们怕苦畏难,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被动应付,甚至视学习为负担,那是无论怎样也学不好的。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下面本人谈几点看法:
一、关心热爱学生
情感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是连通教与学的桥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里深处。”大家知道,往往有这种情况,学生不喜欢某位老师,就不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许多学生往往是从喜欢或敬重某位老师,渐渐爱上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在学生别无选择特别是那些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的学生,若受训斥、冷落、歧视较多,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对学习失去兴趣。中学生又恰值青春期,自我意识较强,特别需要理解、尊重和爱护,用一片真诚的爱去温暖他们的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可信,则爱师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学生自然会将爱师之情迁移到你所教的学科上去,喜欢上你的语文课。只有这样,老师的话,学生才听,老师付出的心血,在学生身上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教学工作敷衍塞责的教师,是绝对不会受学生欢迎,绝对不能取得教育成效的,也绝对不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二、激发学习动机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无时不刻不在与之打交道,它是我们相濡以沫的朋友。再说从生存做人的角度讲,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使用语言文字。等到不久的将来他们走出本本校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语文就是第一个必备而又重要的基本能力。试想,在求职应聘中不会写应聘信,在招聘面试中,不会“说”,有长处亮不出来,该是怎样的结果呢?一个不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的人,即使有工作,也随时有丢饭碗的危险,具备应有的语文能力,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的需要。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实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以语文革新开头的,一个充分利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时代已经到来,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必将被这个时代淘汰。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与社会现实和四化建设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把学习语文变成自身的迫切需要,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若果真如此,何愁学不好语文啊!
三、教学生动有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的课堂口语要力求风趣幽默。老师讲得有趣,学生就听得有味,就能以趣激学,寓教于乐。教师在用语传达知识时,首先要浅显易懂,简明扼要;其次要生动有趣,语言形象化、趣味化,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生活图景和情节意境,语言不枯燥,不平铺直叙,不使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再次是语言有节奏感,语调抑扬顿挫。此外,还应以手势辅助语言,但手势要自然。
在教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学的途径中,把学生带进课本,要实现这一环节的最好方法就是读。形式多样地读,有声有色地读,分角色地读。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琅琅的读书声,会使学生感到厌倦,甚至于昏昏欲睡。结果一篇课文学完了,有的学生竟然不知所云,学了等于白学。这就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的正常开展,尤其影响了学生自身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表明,读能增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增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个好教师能够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随时都意识到自己是主人,而不只是随便听听、看看的,或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比如,在教一篇课文之前,告诉学生学习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这就像指挥员在发动进攻前,明确告诉战士攻占的目标在哪里一样。目标不明确,战士是无法打仗的。而且还可以听取学生的意见,吸收合理因素,调整或修改原来的计划。总之,在教学开始,就要让学生切实感到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从而增强在学习中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心理状态往往直接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由老师分派问题让各小组合作研究(可让学生出题),然后让小组代表或组员畅说答题,最后老师来小结,唱好收场戏。对于某些课文的不同角色,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上台表演,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
总而言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它能激发学生强烈而持久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精神饱满而心情愉快地学习,探索和钻研。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