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的焦点.“而在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改造传统的技术教育、设置富有时代特征的技术类课程,又成为众多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主流趋向.”因此,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让技术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并成为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普遍趋势.”各国都在课程改革中突出了技术教育的地位.
在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中,为了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合格创新人才的需要,在借鉴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技术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革.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把劳动技术教育提高到了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这表明了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更明确地规定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至高中学生必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强调在高中阶段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技术类课程”.同时,为了发展我国的技术教育,将技术确定为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明确规定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并突破了原先的技术即技能、技术教育即技能培训的藩篱,将技术课程的目标提升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此,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确立了技术教育的特殊地位,特别是一个以技术素养培养和提升为上位目标,以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拥有两个技术学习科目的高中学生必修课程,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然而时至今日,关于技术素养的定义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这就使得以技术素养为核心概念的技术教育更是无所适从.
1何为技术素养
美国《Technology For All America》一书中定义技术养是使用、管理和理解技术的能力.使用技术的能力包括对当今主要系统的成功操作、知道存在宏观系统的组成和人类合适系统的组成以及这个系统是如何运转的;管理技术的能力包括确保所有技术活动都是有效的和准确的;理解技术的能力不仅包括事实和信息,而且还包括综合这些信息到新视野.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则进一步认为:技术素养指的是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我国一些学者则认为技术素养是一种对技术的全面综合理解与应用的能力,包含辨别不同技术及其用途的能力;知晓技术不仅有正面也有负面效果的能力;有效地使用技术并为人类谋福利的能力等.可以看出技术素养随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会有所变化,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个人对技术素养也有不同的解释.
技术素养是技术教育的核心概念,专门用于表达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目前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也渐次扩展和变化.需要强调的是,技术素养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在人的一生中技术素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追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增强,提升自身的技术素养.
美国技术素养委员会(Committee on Technological Literacy)、 国家工程协会(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和国家研究委员会(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 所作的报告《Technically Speaking: Why All Americans Need to Know More About Technology》中提出了分析技术素养的三个维度: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思考与行为的方式.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素养结构.
2技术素养的构成
本文从技术素养的构成出发来解释技术素养,将其归纳为以下六大方面:(1)技术知识;(2)操作技能;(3)技术思想和方法;(4)技术行为能力;(5)技术态度和技术精神;(6)技术伦理.其内涵如下:
(1)技术知识
“技术知识”是构成人的技术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通常指技术的基本概念(术语)、技术设计过程的本质和局限性等一类具体的知识.它是社会多数人通过学习可以比较轻松和容易地获取的,并在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有所应用的知识,而非特定专业领域的专门知识.这些知识给个体从事技术活动提供了一个框架,通常也可看作是科学知识应用的结果.
技术知识把技术和其他学习领域区分开来.这些知识是技术学习的基础,有助于技术学习的统一,否则这个学科就会像相互之间似乎没有多少联系的内容的堆砌.虽然技术课程中也有一些科学领域的概念,但它们在技术课程中呈现的方式不同.比如说对于结构的概念,在化学和物理中都会涉及,但在技术课程中主要是从力学的角度来理解结构的概念,关注的不是结构的微观层面,而是结构的强度、硬度、稳定性等特性.
(2)操作技能
在技术课程体系中,涉及到钳工、木工、电工电子等工种的操作技能,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在操作技能学习的研究中,通常把操作技能分成两大类,即连续的操作技能与不连续的操作技能.连续的操作技能一般是受外部情境制约较多,需要根据外部情境中的信息,不断调整操作者与外部关系的操作技能,如汽车驾驶等.不连续的操作技能一般是自我调节的,较少受外部情境的控制,如技术课程中的攻丝套丝、曲线锯割等.
技能总是在人们完成某种操作或动作中表现出来的.操作或动作是可以观察的外显活动,其执行的速度、精确性、力量或连贯性均可以测量.心理学家总是将达到较高速度、精确性、连贯的操作或动作称为熟练操作或熟练动作.熟练操作则是技能获得的标志.
操作技能是实现设计一般过程的关键环节,教学中单纯追求“设计一般过程”的教学形式,没有以操作技能为基础的模型或原型制作过程,没有技术测试的实践操作环节,是对技术的扭曲理解,是对技术态度和技术精神的沦丧.没有操作技能支撑的“技术”只能是纸上谈兵,不是真正的技术.主观承认、客观回避操作技能的“技术教育”,不是真正的技术教育. (3)技术思想和方法
技术思想和方法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思维方式,是思考、解决技术问题的方式、方法.技术思想和方法是技术素养的灵魂,占据着技术素养思维层面的制高点.它从宏观理论层面上提供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和处理技术问题的方法.技术思想和方法可以在技术知识、操作技能获得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技术思想和方法也促使技术知识、操作技能进一步完善.
(4)技术行为能力
技术行为能力是人们使用技术和运用技术原理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技术行为能力是技术素养的核心.技术行为能力以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为基础,同时离不开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指导.技术行为能力的形成不能脱离具体的技术实践.应当指出,技术行为能力与具体技术领域中所要求的专业技术能力是有区别的.拥有娴熟的专业技术能力并不意味着拥有完善的技术行为能力,更不意味着拥有完善的技术素养.
(5)技术态度和技术精神
技术态度和技术精神是技术的基本素养.
技术态度是指人们遵循技术活动的法则,在技术活动或社会行动中从事工作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性行为倾向或意愿,诸如客观、认真、谦逊的态度,尊重技术事实、规律的态度,尊重技术思想、方法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等等.
同样,技术精神也是人们在技术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气质性技术品格或行为性倾向;包括求真、求实、客观的精神,合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创新精神,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精神等等.
可见,技术态度和技术精神是在技术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技术学习者而言,其本质都是指在面对问题时,“自觉应用”技术方法、操作技能和技术观念的意识和能力,是技术方法、操作技能习惯化、技术观念内化的结果;是学习者在运用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和体验的结果.
(6)技术伦理
技术伦理是技术素养本身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是技术素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技术与伦理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而道德作为人们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对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反映.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认识领域,因而社会作用不同.
技术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道德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两者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统一于真善美的追求之中.社会伦理道德的进步,对技术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作用.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对于技术学习者而言,不仅要坚持求真务实的技术态度和严谨的技术精神,客观公正地提交技术(研究或学习)成果,更应该对技术成果所带来的社会后果进行充分评估,坚持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以人类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为技术的根本出发点,关心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3技术素养的结构分析
依据上面对技术素养构成的分析,可以得到图1所示的技术素养结构图.
分析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是技术素养的基础,由此可以衍生出技术行为能力和技术思想方法,技术行为能力是技术素养的核心,技术行为能力以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为基础,同时离不开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态度与技术精神贯穿始终,它是一种意志品质,是一种观念内化的产物,是学习者在运用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和体验的结果.
到此为止,技术素养还只是一种相对动态的“工具”,让人感觉它为解决问题而生,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虽然在这个相对动态的“工具”运转过程中体现了技术态度与技术精神,但也只是局限在技术层面上,没有与技术之外的内容取得联系,没有实现真正的动态.而技术伦理的提出,恰恰弥补了这个问题,它使得技术素养具有了动态性,与工程、社会、科学等领域取得了动态的联系,技术伦理使得技术素养概念本身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有机地融为了一体,它赋予了技术素养新的生命,使技术素养在时代变迁中能够自我完善与修复,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技术的时代性.
4技术素养培养对策
4.1克服应试教育取向,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
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求教育能够使学生尽可能地在身心素质的各个方面得到综合的提高,这既是马克思等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评价标准上的应试倾向,严重地违背了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这样的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只知道机械地学习书本知识而缺乏怀疑、求实与创新精神.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从实质上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注重青少年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4.2克服教师中心主义,树立学生主体观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强调师生的互动结构,通过教师的调动和引导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是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克服传统教育中严重制约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的教师中心主义.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潜能,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能够真正对技术知识感兴趣,才能在学习、生活中主动求知、大胆探索、不断创新.
4.3树立正确的技术态度与技术精神
培养青少年的技术态度与技术精神,要求教育工作者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对自己、对书本怀疑,甚至有十分对立的个人观点.克服传统教育思想中,老师无所不知,学生应当无条件地相信老师,不能随便怀疑的错误观念.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中没有怀疑,没有争论,学生习惯于不加怀疑地接受外界信息,这十分有害于对青少年技术精神与技术态度的形成.同时,还应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念.“发展个人的丰富的个性,最关键是给个人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而不是去用心良苦地预先做出关于发展哪些个性的规定,因为这种规定本身就会产生限制个性的后果.”所以技术教育中要根据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不同需要的学生来进行教育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敢于与众不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思想观点与设计方案,克服将学生培养成整齐划一的“产品”式的没有个性的教育方式.
4.4指导学生经历技术实践自行获取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
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是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的基础.“技术既要通过取得的成果,更要通过为什么做和怎样做来获取.”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具体的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形成时的情境与所解决的问题的关系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去观察、试验、分析,从技术实践中自行获取新知.这样获取的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才是真实的、被理解的,并能在实际中得到应用.教学设计是现代技术教育的关键,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如何将要研究的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还原到实际环境中去;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何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4.5注重培养学生技术行为能力
技术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指导学生掌握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经历技术设计的过程,掌握技术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技术行为能力.技术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技术测试、优化、产品的使用与维护.在技术教学中,要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参与技术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技术行为的能力.
4.6注重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技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技术教育的目标,又是技术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技术学习的投入、过程和效果.在技术教学中,教师自身要有热爱技术的情感,求实、创新的精神,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用自己热爱技术的圣火去点燃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充分感受技术之美.让这种美成为一种永恒的魅力,吸引学生不断地参与技术实践活动,充分体验技术设计的乐趣与价值,形成认真、细致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
在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中,为了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合格创新人才的需要,在借鉴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技术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革.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把劳动技术教育提高到了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这表明了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更明确地规定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至高中学生必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强调在高中阶段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技术类课程”.同时,为了发展我国的技术教育,将技术确定为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明确规定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并突破了原先的技术即技能、技术教育即技能培训的藩篱,将技术课程的目标提升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此,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确立了技术教育的特殊地位,特别是一个以技术素养培养和提升为上位目标,以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拥有两个技术学习科目的高中学生必修课程,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然而时至今日,关于技术素养的定义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这就使得以技术素养为核心概念的技术教育更是无所适从.
1何为技术素养
美国《Technology For All America》一书中定义技术养是使用、管理和理解技术的能力.使用技术的能力包括对当今主要系统的成功操作、知道存在宏观系统的组成和人类合适系统的组成以及这个系统是如何运转的;管理技术的能力包括确保所有技术活动都是有效的和准确的;理解技术的能力不仅包括事实和信息,而且还包括综合这些信息到新视野.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则进一步认为:技术素养指的是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我国一些学者则认为技术素养是一种对技术的全面综合理解与应用的能力,包含辨别不同技术及其用途的能力;知晓技术不仅有正面也有负面效果的能力;有效地使用技术并为人类谋福利的能力等.可以看出技术素养随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会有所变化,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个人对技术素养也有不同的解释.
技术素养是技术教育的核心概念,专门用于表达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目前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也渐次扩展和变化.需要强调的是,技术素养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在人的一生中技术素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追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增强,提升自身的技术素养.
美国技术素养委员会(Committee on Technological Literacy)、 国家工程协会(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和国家研究委员会(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 所作的报告《Technically Speaking: Why All Americans Need to Know More About Technology》中提出了分析技术素养的三个维度: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思考与行为的方式.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素养结构.
2技术素养的构成
本文从技术素养的构成出发来解释技术素养,将其归纳为以下六大方面:(1)技术知识;(2)操作技能;(3)技术思想和方法;(4)技术行为能力;(5)技术态度和技术精神;(6)技术伦理.其内涵如下:
(1)技术知识
“技术知识”是构成人的技术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通常指技术的基本概念(术语)、技术设计过程的本质和局限性等一类具体的知识.它是社会多数人通过学习可以比较轻松和容易地获取的,并在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有所应用的知识,而非特定专业领域的专门知识.这些知识给个体从事技术活动提供了一个框架,通常也可看作是科学知识应用的结果.
技术知识把技术和其他学习领域区分开来.这些知识是技术学习的基础,有助于技术学习的统一,否则这个学科就会像相互之间似乎没有多少联系的内容的堆砌.虽然技术课程中也有一些科学领域的概念,但它们在技术课程中呈现的方式不同.比如说对于结构的概念,在化学和物理中都会涉及,但在技术课程中主要是从力学的角度来理解结构的概念,关注的不是结构的微观层面,而是结构的强度、硬度、稳定性等特性.
(2)操作技能
在技术课程体系中,涉及到钳工、木工、电工电子等工种的操作技能,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在操作技能学习的研究中,通常把操作技能分成两大类,即连续的操作技能与不连续的操作技能.连续的操作技能一般是受外部情境制约较多,需要根据外部情境中的信息,不断调整操作者与外部关系的操作技能,如汽车驾驶等.不连续的操作技能一般是自我调节的,较少受外部情境的控制,如技术课程中的攻丝套丝、曲线锯割等.
技能总是在人们完成某种操作或动作中表现出来的.操作或动作是可以观察的外显活动,其执行的速度、精确性、力量或连贯性均可以测量.心理学家总是将达到较高速度、精确性、连贯的操作或动作称为熟练操作或熟练动作.熟练操作则是技能获得的标志.
操作技能是实现设计一般过程的关键环节,教学中单纯追求“设计一般过程”的教学形式,没有以操作技能为基础的模型或原型制作过程,没有技术测试的实践操作环节,是对技术的扭曲理解,是对技术态度和技术精神的沦丧.没有操作技能支撑的“技术”只能是纸上谈兵,不是真正的技术.主观承认、客观回避操作技能的“技术教育”,不是真正的技术教育. (3)技术思想和方法
技术思想和方法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思维方式,是思考、解决技术问题的方式、方法.技术思想和方法是技术素养的灵魂,占据着技术素养思维层面的制高点.它从宏观理论层面上提供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和处理技术问题的方法.技术思想和方法可以在技术知识、操作技能获得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技术思想和方法也促使技术知识、操作技能进一步完善.
(4)技术行为能力
技术行为能力是人们使用技术和运用技术原理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技术行为能力是技术素养的核心.技术行为能力以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为基础,同时离不开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指导.技术行为能力的形成不能脱离具体的技术实践.应当指出,技术行为能力与具体技术领域中所要求的专业技术能力是有区别的.拥有娴熟的专业技术能力并不意味着拥有完善的技术行为能力,更不意味着拥有完善的技术素养.
(5)技术态度和技术精神
技术态度和技术精神是技术的基本素养.
技术态度是指人们遵循技术活动的法则,在技术活动或社会行动中从事工作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性行为倾向或意愿,诸如客观、认真、谦逊的态度,尊重技术事实、规律的态度,尊重技术思想、方法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等等.
同样,技术精神也是人们在技术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气质性技术品格或行为性倾向;包括求真、求实、客观的精神,合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创新精神,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精神等等.
可见,技术态度和技术精神是在技术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技术学习者而言,其本质都是指在面对问题时,“自觉应用”技术方法、操作技能和技术观念的意识和能力,是技术方法、操作技能习惯化、技术观念内化的结果;是学习者在运用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和体验的结果.
(6)技术伦理
技术伦理是技术素养本身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是技术素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技术与伦理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而道德作为人们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对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反映.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认识领域,因而社会作用不同.
技术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道德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两者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统一于真善美的追求之中.社会伦理道德的进步,对技术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作用.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对于技术学习者而言,不仅要坚持求真务实的技术态度和严谨的技术精神,客观公正地提交技术(研究或学习)成果,更应该对技术成果所带来的社会后果进行充分评估,坚持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以人类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为技术的根本出发点,关心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3技术素养的结构分析
依据上面对技术素养构成的分析,可以得到图1所示的技术素养结构图.
分析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是技术素养的基础,由此可以衍生出技术行为能力和技术思想方法,技术行为能力是技术素养的核心,技术行为能力以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为基础,同时离不开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态度与技术精神贯穿始终,它是一种意志品质,是一种观念内化的产物,是学习者在运用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和体验的结果.
到此为止,技术素养还只是一种相对动态的“工具”,让人感觉它为解决问题而生,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虽然在这个相对动态的“工具”运转过程中体现了技术态度与技术精神,但也只是局限在技术层面上,没有与技术之外的内容取得联系,没有实现真正的动态.而技术伦理的提出,恰恰弥补了这个问题,它使得技术素养具有了动态性,与工程、社会、科学等领域取得了动态的联系,技术伦理使得技术素养概念本身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有机地融为了一体,它赋予了技术素养新的生命,使技术素养在时代变迁中能够自我完善与修复,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技术的时代性.
4技术素养培养对策
4.1克服应试教育取向,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
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求教育能够使学生尽可能地在身心素质的各个方面得到综合的提高,这既是马克思等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评价标准上的应试倾向,严重地违背了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这样的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只知道机械地学习书本知识而缺乏怀疑、求实与创新精神.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从实质上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注重青少年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4.2克服教师中心主义,树立学生主体观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强调师生的互动结构,通过教师的调动和引导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是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克服传统教育中严重制约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的教师中心主义.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潜能,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能够真正对技术知识感兴趣,才能在学习、生活中主动求知、大胆探索、不断创新.
4.3树立正确的技术态度与技术精神
培养青少年的技术态度与技术精神,要求教育工作者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对自己、对书本怀疑,甚至有十分对立的个人观点.克服传统教育思想中,老师无所不知,学生应当无条件地相信老师,不能随便怀疑的错误观念.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中没有怀疑,没有争论,学生习惯于不加怀疑地接受外界信息,这十分有害于对青少年技术精神与技术态度的形成.同时,还应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念.“发展个人的丰富的个性,最关键是给个人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而不是去用心良苦地预先做出关于发展哪些个性的规定,因为这种规定本身就会产生限制个性的后果.”所以技术教育中要根据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不同需要的学生来进行教育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敢于与众不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思想观点与设计方案,克服将学生培养成整齐划一的“产品”式的没有个性的教育方式.
4.4指导学生经历技术实践自行获取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
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是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的基础.“技术既要通过取得的成果,更要通过为什么做和怎样做来获取.”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具体的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形成时的情境与所解决的问题的关系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去观察、试验、分析,从技术实践中自行获取新知.这样获取的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才是真实的、被理解的,并能在实际中得到应用.教学设计是现代技术教育的关键,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如何将要研究的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还原到实际环境中去;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何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4.5注重培养学生技术行为能力
技术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指导学生掌握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经历技术设计的过程,掌握技术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技术行为能力.技术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技术测试、优化、产品的使用与维护.在技术教学中,要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参与技术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技术行为的能力.
4.6注重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技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技术教育的目标,又是技术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技术学习的投入、过程和效果.在技术教学中,教师自身要有热爱技术的情感,求实、创新的精神,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用自己热爱技术的圣火去点燃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充分感受技术之美.让这种美成为一种永恒的魅力,吸引学生不断地参与技术实践活动,充分体验技术设计的乐趣与价值,形成认真、细致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