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深刻变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什么”出现了模糊。学生常常花大量时间感悟、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人文内涵,甚至是在读故事、学其他学科知识,弱化甚至忽视了语文基本的语言技能学习。二是教师对“如何教”不清晰。合作、探究、表演、游戏热闹非凡,但热闹之后究竟留下什么,效性如何,却很少有人深入研究。
为此,我校确立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将现代认知心理学图式理论引入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研究,以期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一、图式理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小学语文学科要教会学生什么?最基本的当然是学生的语言文字技能,即听说读写能力。而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论的研究表明:所谓能力实际可以用广义的知识来解释。如果教学要有效解决学生能力问题,那么就需找到能力背后的知识本质。图式即是学生能力背后知识本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学家鲁梅哈特把图式定义为“表征记忆中贮存的一般概念的数据结构(date structure)”。这里的“数据结构”也就是一种认知框架。语文图式是语文学科中某些规律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里的一种表征方式,它通常以意象、结构、心理模型的方式显现。图式表征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即它可以是不精确的、无固定边界的、不全面的。
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许多规律性知识是属于难下定义的、结构不良的,这部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最适宜的表征方式是图式;此外,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对一些抽象概念、规则难以理解,而形象的、模型的、框架结构的图式表征方式比较符合他们的思维加工水平,在低年级段甚至整个小学阶段,某些语文概念、规则不宜通过文字定义教,用图式结构教更为恰当。
根据图式理论,新的信息必须纳入个人的原有图式中,才会变得有意义。如果学生头脑中具有某一语文图式,学生就可以借助这个结构理解学习内容。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图式的习得与运用是一个自动的过程,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有意识、有计划地给予学生图式化的知识,学生就能迅速习得语文图式,其各项语文能力就能明显提高。
二、建构小学语文图式体系,探索解决“教什么”的难题
探究小学生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能力背后的图式,建构小学语文图式体系能提高教学有效性与效率,解决“教什么更好”这一难题。我们经过研究发现,小学语文学科主要有以下两类规律性知识适宜以图式表征:
1.文本结构图式
它可以分为句子结构图式、段落结构图式、文体与篇章结构图式。
(1)句子结构图式。包括单句图式和复句图式:单句图式,包括二素句、三素句、四素句、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图式。所谓二素句,就是句子中仅仅包含两个要素:谁+干什么。在学生牢固掌握“二素句”,对什么是完整的句子有初步概念的基础上,学习三素句、四素句等句子图式。复句图式,包含因果关系、并列关系、承接关系、假设关系、目的关系、条件关系、总分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取舍关系的11种复句图式。以因果关系为例,基本的表达式是因为A,所以B,其他复句也有相应的基本表达式。
(2)段落结构图式。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总分关系、承接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等六种段落结构图式。以总分关系和承接关系的段落结构图式为教学的重点,因为这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常见常用的图式。
(3)文体与篇章结构图式。是指文章的基本框架,它与段落图式相似,是由段落图式扩展而来的。总分和承接结构是小学课文里最常见的篇章结构图式。文本结构图式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时自上而下加工,符合从整体人手的认知规律。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有四类记叙文:叙事、写人、写景、状物,都有显著特征,因此,就有了以下四种文体图式,它可作为学生初读课文的重要抓手。
①叙事类的文章,一般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中心落在某些价值观上。如《船长》《虎门销烟》《诚实与信任》等。
②写人的文章,通过一件事或者几件事来表现人,反映人物的特点、品质。在对教材的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写人的文章蕴含有另一种图式,即角色图式。按照文章主题,常见的角色图式有英雄(伟大)人物、平凡可敬的人、可怜的小人物等。比如,英雄(伟大)人物角色图式,其图式主要要素为:人的特点+典型事例+细节描写一精神品质;如《詹天佑》《李时珍》《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等。
③写景的文章,一般根据作者观察点的变化、时间空间的转换来描写景物的特点,借景抒情。如《九寨沟》《田园诗情》《黄山奇松》等。
④状物的文章,往往从几个方面描摹事物的整体或者部分,借物明理或者托物言志。如《雾凇》《金蝉脱壳》《青海高原一株柳》等。
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文体的特征,等于在脑海中构建了文体框架。拿到文章,学生就能快速地激活脑海中已有的图式,并通过变量赋值的方式,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
2.阅读图式
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如果教师能够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形成一定的“教”的程序,并转化为学生“学”的程序,也就是“学”的图式,学生就学有方向、学有优法,无疑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在“教”的程序方面,我校课题组教师在实验研究中,认真总结、凝练教学步骤,已经开发出的阅读图式主要有:五步识字程序;阅读教学(新授课)的基本程序;学生独立阅读一篇课文的基本程序等。
为发掘更多的学生学习程序图式,目前,我们建立了相应的研究子课题,按照语文教学特点搜集、汇总、分析学生学习方法,提炼相关的学习图式。
在建构小学语文图式体系的同时,我们完成了句子图式、段落图式、篇章结构图式、文体图式教学顺序的编排,即图式教学的时序。以句子图式为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先教什么、依托哪篇课文教,何时为图式新建,何时为图式的增生和调整,都一一得到确定。
三、研究小学语文图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解决“如何教”的难题
“教什么”的问题得到落实后,研究的重点就是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我们综合运用了图式理论、学习心理和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探索小学语文图式课堂教学模式。
1.专项能力图式教学与单篇课文图式教学
我们确定了“专项能力图式教学”和“单篇课文中的图式教学”这两种课型,先后开展了二素、三素、四素句、承接复句、承接构段、总分篇章结构等近30节次实验课的研究。
(1)由于句子、段落图式的例子相对简单,占据学生的记忆空间小,学生能够在一节课内通过感知大量的例子归纳出句子、段落结构,适合作为专项能力教。篇章结构图式、角色图式、体裁图式等蕴含在整篇课文中,不能作为专 项能力来教。作为专项能力的图式,教学的基本范式是“举三反一”“举一反三”。而单篇课文中的图式,教学的基本范式是样例学习法,即“举一反一”,这时课文就只是某个图式的一个例子。
(2)图式作为单项能力教和在单篇课文中教,任务分析的要求有所不同。专项能力的任务分析:从终点目标出发,分析学习的前提条件,从而得出学习的子目标,用逆推法分析至起点能力。任务分析的顺序是逆向的,即从终点到起点;而教学的顺序是顺向的,从起点到终点。单篇课文的任务分析:需要分析单篇课文的阅读心理过程和作为教学目标的专项能力的学习类型和条件。根据阅读心理学的研究,单篇课文的学习需要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信息加工过程,需要文章内容和背景知识、基本技能和高级技能,其分析要求与专项能力相同。
(3)不论是包含在单篇课文中的图式还是脱离课文的专项能力图式,图式教学的一般过程符合六步三段教学模式。皮连生教授在其所著《智育心理学》一书中将课堂教学一般过程分为六步三段两分支。“两分支”指学习内容被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三段”指两类知识学习都需经历三阶段:①习得阶段;②巩固(对陈述性知识而言)与转化(对程序性知识而言)阶段;③提取(对陈述性知识而言)和应用或迁移(对程序性知识而言)阶段。“六步”指两类知识的教学一般都要经历六个步骤。前四步对两类知识来说是相同的,后两步对两类知识是不同的,“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模式见下图。
我们把图式作为智慧技能教学,它的教学过程符合上图右侧的六个步骤。这在所有的实验课里都得到验证。
2.图式向概念、规则的转化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句子图式在中年级段需要转化为清晰的句法规则。在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需要在掌握句子基本结构后,有更高一级的能力,如能够辨识、改正句病、语病。如果学生头脑中只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句子图式,尽管是四素句图式,句子要素比较多,但由于每个成分的含义较模糊,学生依然不能藉此解决复杂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由“句子图式——词法规则——句法规则”的教学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学生有了“二素句”图式,很容易习得句法规则,学生能很快掌握“的、地、得”词用规则,就能避免出现与之相关的语病,以及有能力辨识这类语病,并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3.图式教学教案的一般模型
为便于教师操作,规范教师教学设计行为,我们确定了教案设计的一般模型,基本框架如下:
《 》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 执教年级:
[教学目标]
[任务分析]1.根据语文能力目标二维框架,指出每一目标属于何种类型的知识以及要达到的掌握水平。
2.分析每个目标的学习的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般包括六步三段一分支(1~4步解决理解问题;第5步进行变式练习,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第6步是迁移和运用,检测图式的学习程度。)
四、课题之外的延展性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小学语文图式教学只能部分解决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要全面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应该在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指导下深入研究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二是不同类型的目标的内在学习规律;三是如何遵循不同类型目标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对教的结果的测量和评价。这是一个比原课题范畴大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我校依托百年语文学科教学经验积淀,在华东师范大学皮连生教授、苏州科技学院吴红耘副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同时进行,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作者单位:苏州市实验小学)
为此,我校确立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将现代认知心理学图式理论引入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研究,以期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一、图式理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小学语文学科要教会学生什么?最基本的当然是学生的语言文字技能,即听说读写能力。而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论的研究表明:所谓能力实际可以用广义的知识来解释。如果教学要有效解决学生能力问题,那么就需找到能力背后的知识本质。图式即是学生能力背后知识本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学家鲁梅哈特把图式定义为“表征记忆中贮存的一般概念的数据结构(date structure)”。这里的“数据结构”也就是一种认知框架。语文图式是语文学科中某些规律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里的一种表征方式,它通常以意象、结构、心理模型的方式显现。图式表征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即它可以是不精确的、无固定边界的、不全面的。
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许多规律性知识是属于难下定义的、结构不良的,这部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最适宜的表征方式是图式;此外,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对一些抽象概念、规则难以理解,而形象的、模型的、框架结构的图式表征方式比较符合他们的思维加工水平,在低年级段甚至整个小学阶段,某些语文概念、规则不宜通过文字定义教,用图式结构教更为恰当。
根据图式理论,新的信息必须纳入个人的原有图式中,才会变得有意义。如果学生头脑中具有某一语文图式,学生就可以借助这个结构理解学习内容。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图式的习得与运用是一个自动的过程,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有意识、有计划地给予学生图式化的知识,学生就能迅速习得语文图式,其各项语文能力就能明显提高。
二、建构小学语文图式体系,探索解决“教什么”的难题
探究小学生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能力背后的图式,建构小学语文图式体系能提高教学有效性与效率,解决“教什么更好”这一难题。我们经过研究发现,小学语文学科主要有以下两类规律性知识适宜以图式表征:
1.文本结构图式
它可以分为句子结构图式、段落结构图式、文体与篇章结构图式。
(1)句子结构图式。包括单句图式和复句图式:单句图式,包括二素句、三素句、四素句、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图式。所谓二素句,就是句子中仅仅包含两个要素:谁+干什么。在学生牢固掌握“二素句”,对什么是完整的句子有初步概念的基础上,学习三素句、四素句等句子图式。复句图式,包含因果关系、并列关系、承接关系、假设关系、目的关系、条件关系、总分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取舍关系的11种复句图式。以因果关系为例,基本的表达式是因为A,所以B,其他复句也有相应的基本表达式。
(2)段落结构图式。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总分关系、承接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等六种段落结构图式。以总分关系和承接关系的段落结构图式为教学的重点,因为这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常见常用的图式。
(3)文体与篇章结构图式。是指文章的基本框架,它与段落图式相似,是由段落图式扩展而来的。总分和承接结构是小学课文里最常见的篇章结构图式。文本结构图式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时自上而下加工,符合从整体人手的认知规律。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有四类记叙文:叙事、写人、写景、状物,都有显著特征,因此,就有了以下四种文体图式,它可作为学生初读课文的重要抓手。
①叙事类的文章,一般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中心落在某些价值观上。如《船长》《虎门销烟》《诚实与信任》等。
②写人的文章,通过一件事或者几件事来表现人,反映人物的特点、品质。在对教材的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写人的文章蕴含有另一种图式,即角色图式。按照文章主题,常见的角色图式有英雄(伟大)人物、平凡可敬的人、可怜的小人物等。比如,英雄(伟大)人物角色图式,其图式主要要素为:人的特点+典型事例+细节描写一精神品质;如《詹天佑》《李时珍》《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等。
③写景的文章,一般根据作者观察点的变化、时间空间的转换来描写景物的特点,借景抒情。如《九寨沟》《田园诗情》《黄山奇松》等。
④状物的文章,往往从几个方面描摹事物的整体或者部分,借物明理或者托物言志。如《雾凇》《金蝉脱壳》《青海高原一株柳》等。
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文体的特征,等于在脑海中构建了文体框架。拿到文章,学生就能快速地激活脑海中已有的图式,并通过变量赋值的方式,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
2.阅读图式
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如果教师能够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形成一定的“教”的程序,并转化为学生“学”的程序,也就是“学”的图式,学生就学有方向、学有优法,无疑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在“教”的程序方面,我校课题组教师在实验研究中,认真总结、凝练教学步骤,已经开发出的阅读图式主要有:五步识字程序;阅读教学(新授课)的基本程序;学生独立阅读一篇课文的基本程序等。
为发掘更多的学生学习程序图式,目前,我们建立了相应的研究子课题,按照语文教学特点搜集、汇总、分析学生学习方法,提炼相关的学习图式。
在建构小学语文图式体系的同时,我们完成了句子图式、段落图式、篇章结构图式、文体图式教学顺序的编排,即图式教学的时序。以句子图式为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先教什么、依托哪篇课文教,何时为图式新建,何时为图式的增生和调整,都一一得到确定。
三、研究小学语文图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解决“如何教”的难题
“教什么”的问题得到落实后,研究的重点就是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我们综合运用了图式理论、学习心理和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探索小学语文图式课堂教学模式。
1.专项能力图式教学与单篇课文图式教学
我们确定了“专项能力图式教学”和“单篇课文中的图式教学”这两种课型,先后开展了二素、三素、四素句、承接复句、承接构段、总分篇章结构等近30节次实验课的研究。
(1)由于句子、段落图式的例子相对简单,占据学生的记忆空间小,学生能够在一节课内通过感知大量的例子归纳出句子、段落结构,适合作为专项能力教。篇章结构图式、角色图式、体裁图式等蕴含在整篇课文中,不能作为专 项能力来教。作为专项能力的图式,教学的基本范式是“举三反一”“举一反三”。而单篇课文中的图式,教学的基本范式是样例学习法,即“举一反一”,这时课文就只是某个图式的一个例子。
(2)图式作为单项能力教和在单篇课文中教,任务分析的要求有所不同。专项能力的任务分析:从终点目标出发,分析学习的前提条件,从而得出学习的子目标,用逆推法分析至起点能力。任务分析的顺序是逆向的,即从终点到起点;而教学的顺序是顺向的,从起点到终点。单篇课文的任务分析:需要分析单篇课文的阅读心理过程和作为教学目标的专项能力的学习类型和条件。根据阅读心理学的研究,单篇课文的学习需要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信息加工过程,需要文章内容和背景知识、基本技能和高级技能,其分析要求与专项能力相同。
(3)不论是包含在单篇课文中的图式还是脱离课文的专项能力图式,图式教学的一般过程符合六步三段教学模式。皮连生教授在其所著《智育心理学》一书中将课堂教学一般过程分为六步三段两分支。“两分支”指学习内容被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三段”指两类知识学习都需经历三阶段:①习得阶段;②巩固(对陈述性知识而言)与转化(对程序性知识而言)阶段;③提取(对陈述性知识而言)和应用或迁移(对程序性知识而言)阶段。“六步”指两类知识的教学一般都要经历六个步骤。前四步对两类知识来说是相同的,后两步对两类知识是不同的,“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模式见下图。
我们把图式作为智慧技能教学,它的教学过程符合上图右侧的六个步骤。这在所有的实验课里都得到验证。
2.图式向概念、规则的转化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句子图式在中年级段需要转化为清晰的句法规则。在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需要在掌握句子基本结构后,有更高一级的能力,如能够辨识、改正句病、语病。如果学生头脑中只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句子图式,尽管是四素句图式,句子要素比较多,但由于每个成分的含义较模糊,学生依然不能藉此解决复杂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由“句子图式——词法规则——句法规则”的教学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学生有了“二素句”图式,很容易习得句法规则,学生能很快掌握“的、地、得”词用规则,就能避免出现与之相关的语病,以及有能力辨识这类语病,并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3.图式教学教案的一般模型
为便于教师操作,规范教师教学设计行为,我们确定了教案设计的一般模型,基本框架如下:
《 》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 执教年级:
[教学目标]
[任务分析]1.根据语文能力目标二维框架,指出每一目标属于何种类型的知识以及要达到的掌握水平。
2.分析每个目标的学习的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般包括六步三段一分支(1~4步解决理解问题;第5步进行变式练习,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第6步是迁移和运用,检测图式的学习程度。)
四、课题之外的延展性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小学语文图式教学只能部分解决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要全面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应该在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指导下深入研究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二是不同类型的目标的内在学习规律;三是如何遵循不同类型目标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对教的结果的测量和评价。这是一个比原课题范畴大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我校依托百年语文学科教学经验积淀,在华东师范大学皮连生教授、苏州科技学院吴红耘副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同时进行,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作者单位:苏州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