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学院派民族声乐与原生态歌唱的新思考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ko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原生态”唱法以其独特的艺术演唱方式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并逐渐被学界和业界认同。与此同时对学院派民族声乐的科学性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原生态歌唱和学院派民族声乐因地域、民族等差异而产生的唱法差异,让我们对民族声乐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文章对二者之间的异同比较、评价标准和唱法等方面的分析,试图利用原生态音乐资源,丰富学院音乐教育,繁荣音乐文化。
  关键词:民族声乐;学院派;原生态歌唱;关系比较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264-02
  纵观中华民族声乐艺术领域流传甚广的汉族民歌和风格独特的各地少数民族民歌交织融汇成了民族声乐这一繁荣的艺术世界。这些民歌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他们的音乐语言、艺术形式简明洗练,体现出了我国传统的民族习惯、民族意识与民族气质,它们是古老、质朴、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作品。因而,这类民歌被我们称为原生态民歌。
  然而我国自从效仿了西方建立起音乐院校以来,在声乐课的教学中,基本上都是以西洋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是指吸收借鉴美声唱法原则、强调中西唱法结合的“现代民族唱法”也可叫中国民族唱法)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而对于原生态唱法,大多数音乐院校很少有人对其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长期以来,学院派民族声乐在中国音乐界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从2006年青歌赛以来,学院派被指责为“千人一腔”,其方法的科学性受到人们的质疑。而原生态的演唱形式却超出人们的想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一致好评,并逐渐被学界和业界认同。原生态唱法运用其自然本源的艺术演唱方式,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欣喜和期盼,但同时也对学院派民族声乐产生了猛烈的冲击,使得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科学性和发展方向,与原生态这个新兴的演唱形式共同进步,让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向更加科学,更加宽广的方向发展。
  一、学院派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
  西方声乐的到来,使我国的民族声乐受到影响并开始向专业音乐方向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在西方音乐创作方式的影响下,从作品的创作到演唱,都已异于中华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创作与演唱。民族声乐开始有了两种音乐性质的发展:一种是按照民族音乐的创作模式,具有民间音乐的性质;另一种按照西方音乐的创作模式,具有音乐的性质。前者被称为传统民族声乐,后者被称为现代民族声乐。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民族声乐人才主要是通过音乐学院的培养,从彭丽媛及其之后成长起来的一起歌手在全国性的声乐大赛中获奖就充分说明了音乐学院对这一类歌手培养的成功。至此,学院派民族唱法开始逐步形成。
  学院派民族声乐在借鉴西方声乐基础训练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取得成功,准确的说应该是其自身歌唱基础训练方面取得的成功。然而我们并不能只看到成功面,而忽视成功背后所存在的问题,更不能将其看成是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唯一方向,那就有失偏颇。学院派民族声乐在以西方声乐基础训练的探索中形成的以科学的发声为前提的观点,在处理发声和民族风格的关系中存在着不足(把科学的发声和民族风格的关系割裂开来)。笔者之见,发声必须以语言为基础,语言是风格形成重要因素。在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唱发声,一定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而离开了民族语言的歌唱发声,当然会缺乏民族风格。学院派民族声乐过分借鉴西方声乐的东西,使得民族的味道越来越淡,出现风格单一,演唱雷同和缺乏个性的现象。
  二、原生态歌唱概述
  原生态唱法的提出,是从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举办的“西部民歌大赛”所引起的轰动效应开始的。音乐界的作曲家们为多年来没能有机会在如此集中的时间段里,听到如此丰富、动听的地域民歌所集的素材而激动,而声乐界的歌唱家和普通的老百姓为民间歌手“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嗓音、难以琢磨的用嗓技巧和自然、朴实、富有个性的歌唱表现力而震撼。国家文化部在中央电视台举办“天籁之音——中国原生态民歌大型公益演唱会”之后,“原生态民歌”的词眼,被各大媒体和音乐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引用,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引起了人们对原生态民歌唱法的关注,“原生态唱法”一词也随之出现。
  原生态唱法,大致上是指运用本民族和地区的方言来演唱当地人创作的歌曲的一种演唱方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是我国56各民族自古就有的,民族特点显著。它也是为了区别学院派民族唱法的一种说法,因为学院派民族唱法大多吸收了西洋唱法,而原生态唱法却是最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它以传唱为基本手段,以人的活动和情感的表达为核心内容,以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和群众性为基本特色,又以民俗形态作为文化意识的重要内容沉淀下来,因而可以说,它是自然主义艺术的最初形态和最终归宿。原生态歌唱,从歌唱技术上讲,它原本属于民族唱法,保持了民族民间歌曲的原汁原味,是继承个民族智慧凝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它又是从民族唱法派生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唱法,其基本发声方法与美声唱法及民族唱法又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发声方法不受规范方法的约束,完全来自于生活与劳动中的情感抒发。比起民族唱法,原生态唱法的演唱声音更为质朴和直白,咬字行腔依照本民族的语言习惯更加口语化,同时演唱的服饰与演唱风格等也都更符合本民族的外部形象。
  三、对两种唱法的思考
  中国民族声乐与原生态声乐的基础都是中国民歌,只有由于后来在声乐艺术发展的过程当中,它们在不同领域中受到了不同的影响,因而各自在不同的环境里按不同的轨迹继续发展。虽然我们中国的民族声乐与原生态声乐在演唱时似乎差别,本质上它们蕴含的东方文化色彩就能够说明这两种演唱形式是同根同母的。但是它们在表面形式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似乎是一对矛盾、相互对立,但又在艺术领域中并存着、平衡发展着,这种现象背后的理性因素是值得去分析研究的。
  (一)从发声方法上看
  原生态民歌在演唱中尽量掩饰纯技术造成的过于完美的音色,而将发声位置略微超前靠,将共鸣减弱,追求一种单纯、朴素、自然的声音,当然,这是从经过学院派发声训练过的笔者的角度来分析的。而学院派民族声乐在演唱时十分注意发挥共鸣腔体的作用以及换声技巧的运用,演唱的作品也是与西方音乐的结合中创作而来的,具有浓重的西方音乐痕迹。   (二)从演唱作品上看
  原生态民歌有大一部分是生动完整的叙事性民歌作品,如陕北民歌《兰花花》、河南民歌《小白菜》等都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同时它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也反映出了个原生态民歌之间差异和鲜明的个性。学院派民族声乐作品大多由时代背景、文化意识和道德观念的相同作曲家们创作而来,他们在音乐语言、结构、唱法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趋同的态势,在作品的风格方面也逐渐统一,形成了具有时代性的民族风格歌曲。
  (三)从审美角度看
  重视发音吐字,要求咬字清晰、声音通畅,这是原生态歌唱与学院派民族声乐共同追求的目标,但原生态民歌大都用方言演唱,所以在歌唱中有大量的衬字、衬词、衬腔的运用。学院派民族声乐就不同了,它讲究的是运用普通话演唱,注重唯美,体现字正腔圆的声乐美学理论,在发声上更多是注重甜美、通畅。
  四、原生态歌唱对学院派民族声乐的影响
  当原生态唱法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同时,它与学院派的声乐教学也开始在吸收与借鉴中展开了碰撞,这种交流与影响在两种唱法中均有体现。此时,学院派民族唱法“千人一面”的现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思考,笔者在此提出几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希望与学院派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1.以西方传统唱法为基础的声乐教师去教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过多的强调西方唱法的科学性,模仿西方唱腔,忽视了民族声乐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艺术效果差强人意,使得教出的学生却都是一个味儿。
  2.现在很多的学院民族声乐学习过程中没有开设戏曲、曲艺等相关课程,声乐技法训练与民间音乐课程之间的断裂,导致民族声乐的学生民族本质的东西没有吸收到,西方传统唱法的精髓又没有真正弄懂,悬在了半空。这样的问题可能还有很多,但是只要我们声乐教育工作者们积极的思考,探索出更科学更可行的教学方法,我们民族声乐未来的发展道路就会更宽广。
  科学具有普遍性。科学的演唱方法在西洋唱法中有,在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也有,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识别,如何去借鉴与继承。我们声乐教育者的任务是把科学演唱方法的普遍性运用到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特殊性当中来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训练体系。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多姿多彩,发声方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原生态唱法的有些发声方法的科学性更是不可否认。青海的民间歌手“花儿歌王”朱仲禄80岁了还能唱,其歌声依然动听,气息依然悠长,可是不比学院派出来的人差,所以民间唱法中有许多东西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院派学习的。
  原生态歌唱与学院派民族声乐不是对立存在的,而是同根同母。我们也可以说,学院派民族唱法正是原生态唱法受西方声乐影响而产生的结果,是从原生态唱法中派生出来的新型演唱形式。不论从任何角度上讲,原生态艺术都是中国声乐艺术的源泉与根基,理应得到保护和发展,被其他演唱形式借鉴,与其相互作用,派生出更精彩的声乐类型。
  参考文献:
  〔1〕杨久盛.为民族音乐正名[J].人民音乐,2003(9).
  〔2〕石惟正.歌思乐想——石惟正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李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三种宫缩药物(卡前列甲酯栓,米索前列醇,缩宫素)预防高危产妇剖宫产术中及术后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有产后出血倾向的高危孕妇2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卡前列甲酯栓组
培养创新型人才即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其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基础和关键。英语教学同样如此
数学家阿蒂亚说:“代数是有序的逻辑,几何是看得见的逻辑,概率是无序的逻辑。”在小学进行“可能性”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随机活动经验,增强随机活动体验,逐步建立随机观念。在
计算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错误,相信一直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心头的“痛”。从小学生接触计算开始,所谓的“粗心”现象就频繁地出现在他们的作业上、检测中。特别是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随着计算程序的复杂、计算难度的提高、计算题量的增加,计算的正确率大大下降,让数学教师十分头痛。久而久之,“粗心”就成了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真的只是“粗心”吗?为什么会“粗心”呢?怎么改变这种现状?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所谓体验是指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体验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那么,怎样切实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中学数学,在亲身经历中真切地体验,获得直接的他人无法替代的感受和经验呢?  一、在体验中学数学,萌发学习兴趣  就数学而教数学,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具有传承先进文化的责任。将廉政文化在大学生中进行推广和开展,不仅能够从根源上防止腐败现象的发
在我国,《护理管理学》是高等护理教育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师通过向护生传达护理管理学的先进理念、理论及方法,从而使护生对护理管理知识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将来走上护理
本文以歌剧《断头台上的修女》中主要人物布朗士和康斯坦斯为研究对象,从两个人物形象塑造对比的角度,运用戏剧分析和音乐分析的方法,得出本剧人物形象塑造具有戏剧和音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