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课堂是自然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can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主题作文教学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情感表达,通过知识、生活、情感的积淀,在重过程的积累生成中,让语言在这些因素的诱发下自然生成,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主题作文教学模式如下:积累先行—挖掘主题—指导成文—作文评价。在主题作文教学模式下建构的“春天”课程,围绕“春天”这一主题,分为赏春、咏春、绘春、写春四部分。赏春、咏春对应的是积累先行和挖掘主题环节,绘春、写春
  对应的是指导成文和作文评价
  环节。
  一、 赏春
  儿童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越多,这种脑力劳动就越紧张,那么儿童就应当经常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为了不让儿童的头脑变成单纯堆积知识的仓库,必须让儿童学会思考。而学会思考,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进大自然。
  从主题作文教学模式来说,赏春体现了积累先行的教学理念。积累包括通过课程资源、生活资源和实践活动进行积累。其中,通过构建围绕主题的实践活动,酝酿写作的素材与情感。构建实践活动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方法”,体现了促进学生“乐学”的价值取向。
  2015年4月,我带着学生们开展了“寻找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第100个春天”系列活动。“把最美的春天留在大地上”是活动的一个环节,即在校园内大地上描绘美丽的春色。班上的学生带着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就地取材,把美丽的春天留在大地上。他们用粉笔在学校的石板路上作画,画下池中游荡的金鱼,画下羞得粉红的花朵,画下学校灰白相间的建筑。当孩子不满足于把春天留在大地上,我就告诉他们可以把春天戴在身上或者以其他有创意的方式留住春天,鼓励他们在环保的理念下大胆地创造。于是有的孩子在学校碎石路上拿起一块块石头,画下丁香花、桃花等在春天盛放的花儿;有的孩子用柳叶串成绿色项链;有的孩子用柳条编织成帽子;有的孩子用松针扎成花环;还有的孩子用枯树枝摆成鱼的形状。
  种春花、赏春花活动是我多年以来坚持开展的活动。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花开之前的成长故事,领悟美丽之前所需经历的努力,我会在春天到来之际,买来花盆和种子,让学生分组播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要学习种植的知识,要了解花的生长习性,还要给所在组的花盆起名字,有的起名为金橘绽放,有的叫火红的玫瑰。
  植树、研究树也是我乐于开展的春天系列活动之一。植树可让孩子们了解树木的生长过程,并感受到劳动的成果。我不仅带着孩子们种树,还带着他们研究学校里的树。春天到来后,我就请自然老师来讲树的知识和历史,还请一些老校友来讲清华附小的树。老校友们谈到那些杨树都是他们50年代种的时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后人乘凉,但是当时都是光秃秃的,现在长起来了才是枝繁叶茂的。”“你看校园里还有杨振宁爬过的树。”
  除了让老校友给学生讲有故事的树,我还让学生寻找与自己有过特殊经历的树,例如校园里给自己留下童年快乐最多的树。我还带着他们去统计学校里树的数量、品种,为每棵树建档案。
  由于丁香花是校花,我每年都带学生们去赏丁香花,每年都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更全面、带有更深的感情去赏丁香花。孩子们开始可能只觉得花好玩儿,后来他们开始研究关于这些植物的知识,制作这些植物的绘本,并写下一段段自己心中的丁香花。
  春天的树,春天的花,春天的草,春天的风,春天的雨……通过关于春天的主题实践活动,春天的一切都可以展现在学生们的眼中,进而走进他们的心里。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自然万物,风云雨雪,四季变化,是送给人类的最好礼物,是教师和学生身边最好的资源。利用好这一资源,孩子们会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学到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二、咏春
  “春意盎然”“春色满园”“春暖花开”“春山如笑”“春和景明”“春回大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听!纯真稚嫩的童音从教室里传来,他们在举办关于春天词句的品鉴会。当这些美妙的词句从学生齿间轻轻吟诵而出,美妙的声音承载着优美的词句,慢慢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咏春也是一种积累,是通过课程资源进行积累。课程资源包括隐形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语文教材等,例如语文晨读本的诗词。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手抄报、PPT或者开展读诗会、赛诗会的形式,小组展示交流关于春天的好词佳句。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已有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小组交流展示,学生可以拓展知识面,积累更多关于春天的词句。
  三、绘春
  最抢眼的当然还是春天的色彩:那一抹抹新绿,似云烟;那一团团粉红,如霓裳;那一片片洁白,像云朵;还有那紫的、蓝的、红的、金黄的……“你尚未衰我登场”,如一幅幅流动的风景画,像一首首田园诗,竞相装点着世界、生活、心灵。
  春天既然是多彩的,那老师就应带着学生拿起画笔,描绘出来,这就是绘春。我带着学生们画下自己最喜欢的春景:可以每天观察一株树的生长,画到它吐叶,含苞,开花;可以讲春天诗,展示成一幅春景诗意图;可以绘制系列的春花、春树、春草;可以将春天的花、春天的叶制成标本留在海报上。
  学生们通过描绘春天,将实景转化为自己眼中独特的春景。创作的过程即是情感世界建构的过程,也是认知提炼升华的过程。
  四、写春
  当学生们经历了我精心设计的赏春、咏春、绘春三个阶段的活动之后,写春便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学生从春天课程中收获的独特经历和情感体验,在笔尖自然地流淌,简直是喷薄欲出、无可阻挡。
  我让学生问问自己:“我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呢?”我认为写春就是用真情实感留住春天,形式多样,可以写观察日记,可以选取一个角度:春之花,春之雨,春之草,春之声,春之色彩;可以选择不同地点;可以写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
其他文献
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2019年校园足球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称,2019年教育部门会同体育等部门指导当地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制订科学的课余训练计划,试点推行体育家庭作业制度。  《通知》称,经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批准,2019年全国校足办将加快校园足球推广、教学训练、竞赛、“满天星”训练营样板、荣誉、一体化推进、科研、舆论宣传引导
这是三年级的一堂绘本阅读课,学生们小手林立,小脸涨得通红,每一名学生的眼神中流露出求知的渴望,嘴角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们或紧锁双眉,凝神思考;或展开辩论,针锋相对。是什么有如此大的魔力,让学生们沉浸其中,如此兴奋?  一、选书缘由——走近《7号梦工厂》  这是我上的一节绘本阅读课,所选的书是一本无字书,书名叫《7号梦工厂》。翻开书细细品读,这本书不同于寻常绘本,全书几乎没有文字。该书主要讲了有一天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让我怎样感谢您,贾老师!”  贾志敏老师在我心中就是一本厚厚的书,一本意味深长的书,里面有取之不尽的知识营养。人常说,读书是一个把书“读厚”再“读薄”的过程。但是,这本“书”我是越读越“厚”,一直无法把他“读薄”,这是遗憾,也是幸福。  开启语文教学之门  在成长的道路上,能结识贾老师,并成为他的徒弟,倍感荣幸,也颇感压力之大。他以严谨认真的一贯作风,帮助
肾脏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源头,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物质都由它化生和储存,人的生、长、壮、老、死的整个生命过程都与它息息相关。但是,近几年在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之下,以慢性肾衰竭为最终结局的慢性肾脏病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据调查,我国成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8%(大约1.2亿),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流行,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在未
对于学生而言,方块字是一种记忆的符号,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法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卢梭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新课标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提出的识字要求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缺乏兴趣一直是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寻找识字的突破点,以点破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脑识字
送禮
期刊
教育教学之路漫长而崎岖,它需要闲庭信步、从容淡定的心态,需要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勇气,更需要抚今追昔、回首思忆的顿悟和感动……  一  1996年,在南京市建邺区南湖一小工作五年的我要执教一节市级课题研究课。该课题名为《小学作文TV的研究与实践》,在力学小学、石鼓路小学、鼓楼一中心小学、南湖一小等校进行实践操作研究,时任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教学理论室主任的杨清生老师为课题主持人。  我设计好教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方法上的著名论断。这一主张的精髓在于: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叶老的话语,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是为了不教”,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而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转换“演员”的身份,放弃“主角”的地位,转而探究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采风”就是到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乡土写作”采风本就是积聚家乡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字等乡土文化资源和乡土生活的小册子。建立“乡土写作”采风本,旨在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搜集积累材料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正确、务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语文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浓厚的乡土文化、乡土生活,从而增强写作兴趣,提升作文
一、 将文章“读顺”,初步感知写法异同  师:这个单元一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河的主人》。三篇课文都是表现人的文章,《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侧重写谁呀?  生:爱因斯坦。  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也有个人物,是谁?  生:宋庆龄。  师:《黄河的主人》呢?  生:艄公。  师:打开书,课前的“自学导航”提示同学们思考,《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可以分为四部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