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可西里蒙古语到底是什么意思?流行的说法是“青色的山梁”、“美丽的少女”。可青海省一位七十多岁的著名蒙古人士坚决不同意此说法,他说“水纳滩”的意思是“水较多的草地”。的确,湖泊水系是可可西里荒原上最壮观的一幅画卷。在可可西里北端,位于青海和新疆交界处,海拔6860米的布喀达坂峰下的太阳湖,是青海境内最深的湖。乌兰乌拉湖是可可西里最大的咸水湖,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湖水晶莹碧绿,在远方雪山的衬托下,景色十分诱人。可可西里有大小两百多个湖泊,是青藏高原北部湖泊最集中的地区,通过湖泊研究我们发现淡水之困将是可可西里面对的严峻考验。
前不久,一支由科学家、记者、摄影家等组成的八人南水北调西线考察队从长江南源当曲源头沼泽区域下水,历时12天,漂流至青海治多县索加乡境内的通天河烟嶂挂峡谷口,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考察。
考察队的牵头人中科院地理所客座研究员杨勇表示: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已进入决策阶段,但论证体制上环境调研的一手资料却不能说很充分。如江源水量是否充足?长江三源之一的楚玛尔河,就由外流向内流扩展,最后不再连接长江水系,变成咸水湖,以至干涸。沱沱河、通天河都出现大面积沙化。如果供水不足,工程就会浪费。这些都要舍得吃苦去现场看,让工作成果给政府调控、总体规划提供参考。考察后写出报告,拟通过中国荒漠化基金会提交给相关部门。虽然楚马尔在长江三源中流量和流域面积都最小,但是它以发源于可可西里湖泊群和逐渐向内流河演变而具有独特自然景观。楚马尔河发源于可可西里以南多尔改措咸水湖群,源区和沿岸荒漠化、沙漠化明显,为无人区,是藏羚羊季性迁徒的主要走廊。可可西里地区是羌塘内流湖区和长江北源水系交汇地区。东部是楚玛尔河组成的长江北源水系。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西部和北部是以湖泊为中心的内流水系,处于羌塘内流湖区的东北部,湖泊众多。其中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七个,最大的为乌兰乌拉湖,面积为544.5平方公里。主要湖泊都呈近东西方向展布。虽然可可西里是青藏高原北部湖泊最集中的地区,大小湖泊两百多个,这些湖泊绝大多数是咸水湖和盐湖。湖水又咸又涩,根本无法饮用。我在1976年措尼湖(双湖)考察时发现:这个构造湖的水温垂直变化很奇怪,水深35米处温度高达18℃!横穿湖面的九公里都是如此。百思不得其解,惟一的解释是湖底有热泉存在。时隔一年半后的1978年3月,中科院兰州冰川所再次考察措尼湖,在冰盖上凿洞测温,同样发现了这一重要的湖泊物理现象。
其后与地热专家和盐湖专家共同探讨,结论是地下水补充了湖泊,当含盐度达5%以上时,促使水温增高—这就是青藏高原北部湖泊矿化程度高乃至盐湖遍布,仅仅靠淡水的蒸发退缩尚不致如此,更有来自地下的矿物质的因素。这一发现对于盐湖的形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显示,湖面由于青藏高原抬升,气候变干而日趋萎缩,矿化度逐渐提高,向盐湖转化。可可西里30%的湖泊已发展到盐湖或干盐湖阶段。
可可西里之所以成为“无人区”, 淡水的匮乏可以说是其中最核心的原因。
这里河流稀疏,湖泊基本都是咸水湖或盐湖,无法饮用。可可西里地区海拔虽高,但相对高差不大,起伏几近丘陵,且成东西走势。即使在这样的地势上,这里的河流都不能够杀出一条路奔向大海,可见其水势之弱,水量之少。可可西里地区湖泊众多,正是这里严重缺水的直接证据。在无人区行进的那些日子里,淡水的缺乏一直困扰着我们,粗略的地图上并未标明何处有淡水。在那么大的一片土地上,平均每走一百多公里才可能发现一处可饮用水源。在没有淡水的地方,只好喝矿化度很高的水,只好其烦无比地去拉肚子。
近几年来,通过卫星图片发现,可可西里地区出现许多新的小湖泊。这些湖泊的成因是什么?有的湖水位急剧上升,有的急剧下降,原因何在?是降水形成的,还是冰川和冻土融化形成的?这说明生态环境状况良好,还是正在恶化?
这些都需要今后的科学家们去解释,可以说这对可可西里湖泊水系的未来是一个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藏羚羊通常在夏季来到西金乌兰湖、卓乃湖和太阳湖等湖畔繁殖,如果没有了湖泊,那么它们又会去哪里呢?

前不久,一支由科学家、记者、摄影家等组成的八人南水北调西线考察队从长江南源当曲源头沼泽区域下水,历时12天,漂流至青海治多县索加乡境内的通天河烟嶂挂峡谷口,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考察。
考察队的牵头人中科院地理所客座研究员杨勇表示: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已进入决策阶段,但论证体制上环境调研的一手资料却不能说很充分。如江源水量是否充足?长江三源之一的楚玛尔河,就由外流向内流扩展,最后不再连接长江水系,变成咸水湖,以至干涸。沱沱河、通天河都出现大面积沙化。如果供水不足,工程就会浪费。这些都要舍得吃苦去现场看,让工作成果给政府调控、总体规划提供参考。考察后写出报告,拟通过中国荒漠化基金会提交给相关部门。虽然楚马尔在长江三源中流量和流域面积都最小,但是它以发源于可可西里湖泊群和逐渐向内流河演变而具有独特自然景观。楚马尔河发源于可可西里以南多尔改措咸水湖群,源区和沿岸荒漠化、沙漠化明显,为无人区,是藏羚羊季性迁徒的主要走廊。可可西里地区是羌塘内流湖区和长江北源水系交汇地区。东部是楚玛尔河组成的长江北源水系。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西部和北部是以湖泊为中心的内流水系,处于羌塘内流湖区的东北部,湖泊众多。其中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七个,最大的为乌兰乌拉湖,面积为544.5平方公里。主要湖泊都呈近东西方向展布。虽然可可西里是青藏高原北部湖泊最集中的地区,大小湖泊两百多个,这些湖泊绝大多数是咸水湖和盐湖。湖水又咸又涩,根本无法饮用。我在1976年措尼湖(双湖)考察时发现:这个构造湖的水温垂直变化很奇怪,水深35米处温度高达18℃!横穿湖面的九公里都是如此。百思不得其解,惟一的解释是湖底有热泉存在。时隔一年半后的1978年3月,中科院兰州冰川所再次考察措尼湖,在冰盖上凿洞测温,同样发现了这一重要的湖泊物理现象。
其后与地热专家和盐湖专家共同探讨,结论是地下水补充了湖泊,当含盐度达5%以上时,促使水温增高—这就是青藏高原北部湖泊矿化程度高乃至盐湖遍布,仅仅靠淡水的蒸发退缩尚不致如此,更有来自地下的矿物质的因素。这一发现对于盐湖的形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显示,湖面由于青藏高原抬升,气候变干而日趋萎缩,矿化度逐渐提高,向盐湖转化。可可西里30%的湖泊已发展到盐湖或干盐湖阶段。
可可西里之所以成为“无人区”, 淡水的匮乏可以说是其中最核心的原因。
这里河流稀疏,湖泊基本都是咸水湖或盐湖,无法饮用。可可西里地区海拔虽高,但相对高差不大,起伏几近丘陵,且成东西走势。即使在这样的地势上,这里的河流都不能够杀出一条路奔向大海,可见其水势之弱,水量之少。可可西里地区湖泊众多,正是这里严重缺水的直接证据。在无人区行进的那些日子里,淡水的缺乏一直困扰着我们,粗略的地图上并未标明何处有淡水。在那么大的一片土地上,平均每走一百多公里才可能发现一处可饮用水源。在没有淡水的地方,只好喝矿化度很高的水,只好其烦无比地去拉肚子。
近几年来,通过卫星图片发现,可可西里地区出现许多新的小湖泊。这些湖泊的成因是什么?有的湖水位急剧上升,有的急剧下降,原因何在?是降水形成的,还是冰川和冻土融化形成的?这说明生态环境状况良好,还是正在恶化?
这些都需要今后的科学家们去解释,可以说这对可可西里湖泊水系的未来是一个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藏羚羊通常在夏季来到西金乌兰湖、卓乃湖和太阳湖等湖畔繁殖,如果没有了湖泊,那么它们又会去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