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IP改编:剧本写了23版才找到导演心中的“张小敬”
这部剧里面包含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但和其他国产剧不同的是它的节奏比较快,有点像美剧的模式。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一开始是怎么给它做定义的或者是怎么想到的?
曹盾:节奏是本身小说就有的,所以我们只是根据马伯庸老师小说里的写作,争取不要太损失放到荧幕上而已。这方面没有太多特殊的想法,就是觉得马老师小说本身有自己的节奏和阅读的快感,这个东西我不想损失,所以在做剧本就考虑这些东西,拍的时候也尽量以运动镜头为主,让大家觉得流畅。
《长安十二时辰》以及您的上一部作品《海上牧云记》都是根据大IP改编而成,观众会在美术风格或者演员表演等方面作比较。是不是在这些古装大头的作品当中,已经有了一些属于导演自己的操盘经验之类可以分享的?
曹盾:肯定我会从《海上牧云记》里拿走很多经验,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这些经验带到《长安十二时辰》中来。因为老话说是失败就是成功之母,但是你所有的尝试都会面临两个风险,一种是被认可,一种是不被认可。为什么被认可,为什么不被认可,你可能得自己关起门来想明白了,下次别犯这错误。好的地方就下次继续保留,才能进步。
《海上牧云记》对于我们这个团队来说,它给我们所有人积累的实际工作经验有了《长安十二时辰》现在这个样子的一个基础。因为在《海上牧云记》之前,国产剧不管是投资还是体量还是制作理念,都跟现在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是《海上牧云记》让中国国产剧投资制作理念和很多东西发生了一些小变化。
《海上牧云记》之后有很多特别好的作品,投资也都很大,制作也很精良,这些大家也都看到了,但是我们不可能拍那么多戏。怎么样去管理那么多人来同时工作,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以前的剧组可能就一二百人两三百人,《海上牧云记》的时候是800人,《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不算群众员,峰值的时候是一千多人。那么怎么让这么一个团队来合理有效的工作,这也是一个需要经验才能完成的事,这个经验肯定是来自于《海上牧云记》。没有做过那个实验,现在突然给你一千人,你都不知道该怎么使。

您刚才提到在这部剧里怎么保持原著作者的那种作者特性,作为导演也是一种二次创作。您赋予这部剧的属于您的作者特性是什么?
曹盾:我想做的事儿,第一个是把我们长安人的气质和文化做得扎实,对于这个东西,我觉得有些对白还不是我们陕西人能做的,因为陕西人可能话更少。后来很多很多对白为什么选择半文半白,就是要把字减少。几个字能表达尽量比较多一些。我前两天看观众对小乙站出来之后,跟郭老的那段对话,很多人都在夸奖说,这几句话就把两个人的关系都写出来了。我觉得我们做到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

聽说第一集是写了23个版本的剧本,直到写出了您心中的张小敬,而不是马伯庸笔下的张小敬才停止。您理解的张小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过程可以定义成是一个反客为主的创作过程吗?因为我们看到剧里也有法家和道家之间博弈,也是原著当中没有的东西。
曹盾:因为马老师写的第一集,用电视剧的形式拍出来是挺难的,所以我在找那个感觉,当然不是所有的23版本都在为一个人服务。
我说找到我心中的张小敬,并不是我想反客为主,是我跟编剧我们俩要抓住自己心里的那个人,张小敬在马伯庸老师的心目中是个活人,所以他闭着眼就能看到这个人怎么样说话,怎么样行动,遇见什么事儿怎么样反应,他才能写这个小说。但是这个东西我要抓不住,就不知道张小敬面对别人说这句话、提这个问题,他应该怎么反应,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反应也不一样,怼过去的话不一样,送过来的话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先去抓住这个人物,我觉得这是一个揣摩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反客为主的过程。 至于法家和道家的博弈,其实时辰跟小时的概念是一样的。我一直在想怎么能写出一种只属于中国文化的矛盾与冲突,林九郎的计算跟李必的计算,不应该只是权力的斗争。因为李必是道家思想的,甚至圣人也是道家思想的。因为道家思想在唐的时候是一个非常主流的思想,所以这边是基于道的思想,无为而治,所以才跟林九郎那边设定一个法家思想,是这两种哲学思想在冲突,而不是两个权力集团在冲突。
所以这是我要强调的一件事儿。但是这个东西不能形而上,不能说专门为这事而做,它影响观众的理解,所以我们做的最基础的,反正你能看懂林九郎跟李必这帮人是有不同的观念,他们之间有争斗,要把这层先做出来,在这个基础上把我们中国的哲学思想放进去。至于依理还是依法,他都能表达自己的一个立场和思想,尤其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很多都是思想。
怎么样能在人物支线丰富的同时又不影响剧情的紧迫感?
曹盾:其实现在的进度跟马老师小说的进度差不多,小乙好像应该也是在他的第六章。所以现在的进度跟小说进度是一致的,你说的这个问题我不担心,是因为我们算了算,我们整个大节点的进度基本上跟马老师保持是一致的。我们是分三个篇章去拍,马老师的小说我没记错的话是四个大章,所以我们第二章的结尾是追到了马老师第三章的结尾。最后一个篇章,我们的集数较短,所以是正好配合马老师的最后一章。
所以现在看感觉节奏应该不会比小说差多少,有的观众还抱怨说我们的第一集比小说推的快,看不太明白。我是觉得好多东西,因为马老师的小说也要开始秀一下文字,写一写大唐盛景等,咱们一个镜头看一下,所以比较少一点。
谈“对标美剧”:我们有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
《长安十二时辰》在2017年开机的时候,优酷在当年秋集活动上说要做一个对标美剧、韩剧的 “超级剧集”概念。我不知道《长安十二时辰》在创作过程当中有没有思考过这个概念,或者说事后有没有想过这个概念?导演自己怎么样思考超级剧集?《长安十二时辰》算是在这个前提下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尝试吗?
曹盾:超级剧集是《长安十二时辰》决定拍摄前,优酷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当时我去参加,是秋集提出来的,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超级剧集的概念,但我能理解超级剧集,先超级了再剧集,我也努力在想超级剧集怎么做。
后来,不管是韩剧还是美剧还是法剧也好,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说我现在一拍脑门说,我想拍美剧我就能拍,我也不是说一拍脑门说,我这戏想拍成韩剧我就能拍。为什么?因为文化还是有差异的,美国人有美国人的文化,我们有我们的文化,这不是说你拍脑门就过去了,因为对事物的理解、表达方式、人与人的关系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只能拍我们的戏。
所以,我们拍十二时辰,为什么要把那些时辰里头的那些东西拿出来,就是想说我们是要拍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区别于美國的24小时,是我们文化独有的东西。而这每一集的片头,都跟这集的剧情有所关联,这是不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独有的表达方式。

曹盾:我觉得这跟我的情况不太一样,去年有些剧大家讨论的是营销手段、宣传手段,都是去年主流的一个营销和宣传手段,区别于以前的大制作。我们的情况不太一样,没宣传就播了,没法预先铺设这些东西。但是观众会看到,我觉得唐文化本身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个情怀,就像意大利人对罗马时代的情怀,像埃及人对法老时代的情怀,都是一样的,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所以当他们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如果他们觉得美,进而引发了讨论,跟前面其他的剧的现象不是一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