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我国大力推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细胞、分子与基因课程的教师也积极探索了推进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然而,在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的教学当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通过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实验课程教学的效果,而且可以推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探索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是非常必要的。着重研究了推动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以期为高校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整合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216-02
在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社会迅速进步的背景下,我国医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在此背景下,医生岗位对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由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落后的现象,因此,它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只有切实地推动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其推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作用。为此,推动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一、整合课程的构建
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遗传学等学科。以上学科之间都有其独特的教学体系,但它们的宏观逻辑以及教学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内容重叠的部分。倘若长期对这几门学科进行分别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学科的内容,而且还会耗费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为此,相关学者将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进一步精炼,细胞、分子与基因课程由此产生。细胞、分子与基因课程设立的目标便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帮助学生掌握分子遗传机制的规律,从而使学生可以形成提炼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目前已有许多医学类高校开设此课程,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的设立顺应了生物学科发展的潮流,然而由于其開设的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没有找到高效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学习。教师在开展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时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课程教学,这严重阻碍了细胞、分子与基因学科的发展,下文着重研究了推动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增加实验教学课时比例
笔者在对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当前该课程的教学课时非常有限。以贵州大学为例,在贵州大学,与细胞、分子与基因课程相关的课程只有2门,而且这些课程为选修课,另外在这些课程的课程内容中理论课程占据了课程教学的3/4,实验课程仅仅占据课程内容的1/4。从课程教学的比例当中不难发现,当前在与细胞、分子与基因课程内容相关的课程当中,实验课程的课时非常有限。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学课时,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当前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推动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加实验课程的教学课时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二)编写适于细胞、分子与基因专业的实验教学指导
由于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的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还缺乏相应的实验教学指导。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是利用其他学科的实验教学指导开展教学活动。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学指导,因此,不同专业研究对象之间的区别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为此,相关人员应当及时编写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的教学指导,将动植物组织RNA的提取、细胞中总蛋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等实用性较强的实验教学编入教学指导当中,从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教学框架,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开展实验课程的教学。
三、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现有实验教学方法的弊端
首先,当前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授课为主。在这种授课模式中学生需要在实验室进行课程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学生的实验学习和实验操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教师的指令。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其次,在实验课程开始之前,多数教师会为学生叙述实验步骤,介绍实验器材,学生只需听完老师讲解后按照课程提供实验步骤按规定操作完成即可。教师的这种行为看似是为学生提供了便利,事实上是限制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升,阻碍了学生在探索实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还有部分教师在开展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的教学时往往是通过亲自演示的方式进行,而没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综合素养无法得到充分的提升。因此,推动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方案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各科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该理念由教育学家萨尔曼汗提出。由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有效地推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促进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在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中利用“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实验课程的教学:首先,在课程开展之前教师要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项目,并让学生对实验项目进行选择并评价各个项目的优缺点。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相关学习情况进行项目分组,并选择组织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项目组长,让他们自主进行资料的查询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在学生完成实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展示。在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他们合理的评价并指出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最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将自己的实验收获撰写在实验报告当中,同时选择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切实推动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有效地实现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现有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弊端
在过去,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仅通过最后一次课的卷面考试来给学生评分,缺乏必要的考核标准。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当中考核只注重学生的到课率、实验报告的质量以及实验结果分析报告的质量,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却没有被纳入考核体系当中。在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当中学生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推动实现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当前细胞、分子与基因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只有将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考核纳入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当中,细胞、分子与基因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才称得上切实有效。
(二)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
课程教学考核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课程教学的效果。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方式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如此,推动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还是推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相关人员在制定课程考核体系的过程中应当进行综合分析,并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的提升为考核的目标。合理的实验课程考核体系首先要包含实验方案设计的考核,其次要包含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再次课程考核体系还应当包含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考核,最后学生出勤率以及课堂表现也应当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当中。总之,在制定细胞、分子與基因实验课程考核体系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当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尽可能地保证考核体系的合理化。只有制定出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学生的实验成绩才能客观、充分地反映其真实水平,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细胞、分子与基因课程的积极性。
通过对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参与生物实验的兴趣,而且可以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另外,推动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探索,这事实上也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此,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的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从而为学生的实验学习提供便利。本文着重分析了推动细胞、分子与基因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课程教师的实验教学提供借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翟超,杨艳燕.研究生《基因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2):143-144.
[2]佚名.书讯:《蛋白质纯化与鉴定实验指南》[J].生物技术通讯,2001,12(1):14.
[3]葛荣朝.对导入多枝赖草优良基因的小麦新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2.
[4]王海,荆永涛.真核生物基因定位的实验探索(2)[J].生物学通报,2019,54(9):29-33.
[5]王海,荆永涛.真核生物基因定位的实验探索(1)[J].生物学通报,2019,54(8):41-44.
[6]刘永杰.邯郸市特教学校耳聋患者GJB2和SLC26A4及12srRNA基因突变分析[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2.
[7]卢艺番.三种类型的高中生物学微课设计与开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编辑 王亚青
[关 键 词] 整合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216-02
在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社会迅速进步的背景下,我国医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在此背景下,医生岗位对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由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落后的现象,因此,它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只有切实地推动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其推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作用。为此,推动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一、整合课程的构建
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遗传学等学科。以上学科之间都有其独特的教学体系,但它们的宏观逻辑以及教学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内容重叠的部分。倘若长期对这几门学科进行分别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学科的内容,而且还会耗费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为此,相关学者将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进一步精炼,细胞、分子与基因课程由此产生。细胞、分子与基因课程设立的目标便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帮助学生掌握分子遗传机制的规律,从而使学生可以形成提炼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目前已有许多医学类高校开设此课程,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的设立顺应了生物学科发展的潮流,然而由于其開设的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没有找到高效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学习。教师在开展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时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课程教学,这严重阻碍了细胞、分子与基因学科的发展,下文着重研究了推动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增加实验教学课时比例
笔者在对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当前该课程的教学课时非常有限。以贵州大学为例,在贵州大学,与细胞、分子与基因课程相关的课程只有2门,而且这些课程为选修课,另外在这些课程的课程内容中理论课程占据了课程教学的3/4,实验课程仅仅占据课程内容的1/4。从课程教学的比例当中不难发现,当前在与细胞、分子与基因课程内容相关的课程当中,实验课程的课时非常有限。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学课时,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当前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推动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加实验课程的教学课时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二)编写适于细胞、分子与基因专业的实验教学指导
由于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的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还缺乏相应的实验教学指导。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是利用其他学科的实验教学指导开展教学活动。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学指导,因此,不同专业研究对象之间的区别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为此,相关人员应当及时编写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的教学指导,将动植物组织RNA的提取、细胞中总蛋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等实用性较强的实验教学编入教学指导当中,从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教学框架,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开展实验课程的教学。
三、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现有实验教学方法的弊端
首先,当前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授课为主。在这种授课模式中学生需要在实验室进行课程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学生的实验学习和实验操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教师的指令。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其次,在实验课程开始之前,多数教师会为学生叙述实验步骤,介绍实验器材,学生只需听完老师讲解后按照课程提供实验步骤按规定操作完成即可。教师的这种行为看似是为学生提供了便利,事实上是限制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升,阻碍了学生在探索实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还有部分教师在开展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的教学时往往是通过亲自演示的方式进行,而没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综合素养无法得到充分的提升。因此,推动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方案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各科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该理念由教育学家萨尔曼汗提出。由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有效地推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促进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在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中利用“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实验课程的教学:首先,在课程开展之前教师要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项目,并让学生对实验项目进行选择并评价各个项目的优缺点。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相关学习情况进行项目分组,并选择组织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项目组长,让他们自主进行资料的查询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在学生完成实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展示。在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他们合理的评价并指出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最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将自己的实验收获撰写在实验报告当中,同时选择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切实推动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有效地实现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现有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弊端
在过去,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仅通过最后一次课的卷面考试来给学生评分,缺乏必要的考核标准。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当中考核只注重学生的到课率、实验报告的质量以及实验结果分析报告的质量,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却没有被纳入考核体系当中。在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当中学生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推动实现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当前细胞、分子与基因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只有将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考核纳入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当中,细胞、分子与基因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才称得上切实有效。
(二)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
课程教学考核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课程教学的效果。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方式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如此,推动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还是推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相关人员在制定课程考核体系的过程中应当进行综合分析,并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的提升为考核的目标。合理的实验课程考核体系首先要包含实验方案设计的考核,其次要包含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再次课程考核体系还应当包含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考核,最后学生出勤率以及课堂表现也应当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当中。总之,在制定细胞、分子與基因实验课程考核体系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当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尽可能地保证考核体系的合理化。只有制定出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学生的实验成绩才能客观、充分地反映其真实水平,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细胞、分子与基因课程的积极性。
通过对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参与生物实验的兴趣,而且可以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另外,推动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探索,这事实上也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此,细胞、分子与基因实验课程的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从而为学生的实验学习提供便利。本文着重分析了推动细胞、分子与基因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课程教师的实验教学提供借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翟超,杨艳燕.研究生《基因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2):143-144.
[2]佚名.书讯:《蛋白质纯化与鉴定实验指南》[J].生物技术通讯,2001,12(1):14.
[3]葛荣朝.对导入多枝赖草优良基因的小麦新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2.
[4]王海,荆永涛.真核生物基因定位的实验探索(2)[J].生物学通报,2019,54(9):29-33.
[5]王海,荆永涛.真核生物基因定位的实验探索(1)[J].生物学通报,2019,54(8):41-44.
[6]刘永杰.邯郸市特教学校耳聋患者GJB2和SLC26A4及12srRNA基因突变分析[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2.
[7]卢艺番.三种类型的高中生物学微课设计与开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