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老人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的第一责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最近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假如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素质不高,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许多坏习惯。
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致关重要的,教育孩子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幼儿进入幼儿园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然而,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简单事情,需要我们从事幼儿教育者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以兴趣为出发点,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一、结合实际向幼儿提出合理明确的要求
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向幼儿提出合理的要求,对幼儿进行逐步提高,循循善诱。如:教学活动中的语言课:“小熊,你长大了?”根据这节课,我设计的教学活动“我长大了”,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坐好;应该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各方面行为都要有约束。又如:我们针对小班幼儿年龄小、好模仿的特点,为幼儿创设了各种适宜的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教室的门口是每个孩子每天早上必经之地,我们每天早上面带微笑迎接所有小朋友的到来,一声声甜甜的:“小朋友早”,构成了一幅幅传播文明礼貌的美丽图画,感染着家长,影响着孩子,每天每位幼儿来园、离园都乐意尝试主动向老师、家长、小朋友问好、道别等,在潜移默化中使小班幼儿初步形成了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教会孩子们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日常文明用语。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我们都用心观察,为孩子设立了光荣榜奖励五角星,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在赞扬声中获得礼仪知识、积累礼仪经验、实践文明礼仪行为。教师对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
二、从幼儿的日常生活细节出发培养自信心
幼儿年龄小,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方法,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王思博,胆子特别小,是个自闭症的孩子,适应性很慢,不习惯集体生活,對自己没有信心,有时对老师的话也是爱理不理。对于他来说,我们要让他养成合群的习惯。于是,我就运用了各种简单的事来激发他。如:有一次,我教幼儿画苹果,可他怎么也不肯画。但在自由活动时,让小朋友们在水泥地上用粉笔自己画,这苹果的轮廓虽然有些歪歪斜斜,但绝对是苹果,而不是别的水果,连他自己也高兴地叫起来:“我会画苹果了,我会画苹果了。”洗手时比比谁洗得最干净,特地表扬他;发点心时,让他分给他身边的小朋友。经过多次的锻炼,他的胆子渐渐大了。爱说话了。渐渐地消除了他心中的阴影,把不良的行为就改掉了。
三、利用生活细节让幼儿明辨是非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要形象、直观生动、具体。幼儿年龄小,思想简单,因此,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生活实际,通过具体事例帮助他们提高分辨是非能力。针对孩子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良习惯,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例,以幼儿能理解的方式讲解事情发生的经过,让他们自觉地从中去分辨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如:今天小朋友都排着队准备洗手准备吃饭了,有的小朋友将小手伸到过道中,故意拦住其他小朋友去洗手,等到他去洗手时,他就用力将排在他前面的小朋友推到一边,非要自己先洗。通过这件事,让幼儿说说,这个小朋友的做法对不对,不对在哪里。从中教育幼儿要从小做个文明礼貌的好宝宝,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礼貌、谦让的道理,不和他人争抢。
四、教师以身作则影响幼儿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记得有一次下课我无意中走进教室,看见有两个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谈话。我当场批评了他们,过后其中的一位孩子悄悄地说:“老师有时也坐在桌子上讲话。”他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仔细一想,自己也确实有过这样的现象。我就对这位小朋友说:“真的?你怎么不早点给我指出这个坏毛病呢?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出来好吗?”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五、家园合作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庭既是孩子的生活环境也是很重要的教育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在家庭的时间约占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因此,家庭教育在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道理很简单,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孩子的可塑性、模仿性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为了使家园教育同步,我们注重引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以此来巩固良好行为习惯。为家长和孩子创设各种亲子活动,给家长和孩子提供更进一步的接近、了解、沟通的机会。总之,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塑造,不良的行为易于纠正。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是教师和家长的重要责任之一。
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致关重要的,教育孩子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幼儿进入幼儿园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然而,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简单事情,需要我们从事幼儿教育者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以兴趣为出发点,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一、结合实际向幼儿提出合理明确的要求
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向幼儿提出合理的要求,对幼儿进行逐步提高,循循善诱。如:教学活动中的语言课:“小熊,你长大了?”根据这节课,我设计的教学活动“我长大了”,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坐好;应该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各方面行为都要有约束。又如:我们针对小班幼儿年龄小、好模仿的特点,为幼儿创设了各种适宜的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教室的门口是每个孩子每天早上必经之地,我们每天早上面带微笑迎接所有小朋友的到来,一声声甜甜的:“小朋友早”,构成了一幅幅传播文明礼貌的美丽图画,感染着家长,影响着孩子,每天每位幼儿来园、离园都乐意尝试主动向老师、家长、小朋友问好、道别等,在潜移默化中使小班幼儿初步形成了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教会孩子们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日常文明用语。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我们都用心观察,为孩子设立了光荣榜奖励五角星,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在赞扬声中获得礼仪知识、积累礼仪经验、实践文明礼仪行为。教师对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
二、从幼儿的日常生活细节出发培养自信心
幼儿年龄小,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方法,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王思博,胆子特别小,是个自闭症的孩子,适应性很慢,不习惯集体生活,對自己没有信心,有时对老师的话也是爱理不理。对于他来说,我们要让他养成合群的习惯。于是,我就运用了各种简单的事来激发他。如:有一次,我教幼儿画苹果,可他怎么也不肯画。但在自由活动时,让小朋友们在水泥地上用粉笔自己画,这苹果的轮廓虽然有些歪歪斜斜,但绝对是苹果,而不是别的水果,连他自己也高兴地叫起来:“我会画苹果了,我会画苹果了。”洗手时比比谁洗得最干净,特地表扬他;发点心时,让他分给他身边的小朋友。经过多次的锻炼,他的胆子渐渐大了。爱说话了。渐渐地消除了他心中的阴影,把不良的行为就改掉了。
三、利用生活细节让幼儿明辨是非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要形象、直观生动、具体。幼儿年龄小,思想简单,因此,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生活实际,通过具体事例帮助他们提高分辨是非能力。针对孩子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良习惯,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例,以幼儿能理解的方式讲解事情发生的经过,让他们自觉地从中去分辨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如:今天小朋友都排着队准备洗手准备吃饭了,有的小朋友将小手伸到过道中,故意拦住其他小朋友去洗手,等到他去洗手时,他就用力将排在他前面的小朋友推到一边,非要自己先洗。通过这件事,让幼儿说说,这个小朋友的做法对不对,不对在哪里。从中教育幼儿要从小做个文明礼貌的好宝宝,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礼貌、谦让的道理,不和他人争抢。
四、教师以身作则影响幼儿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记得有一次下课我无意中走进教室,看见有两个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谈话。我当场批评了他们,过后其中的一位孩子悄悄地说:“老师有时也坐在桌子上讲话。”他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仔细一想,自己也确实有过这样的现象。我就对这位小朋友说:“真的?你怎么不早点给我指出这个坏毛病呢?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出来好吗?”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五、家园合作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庭既是孩子的生活环境也是很重要的教育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在家庭的时间约占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因此,家庭教育在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道理很简单,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孩子的可塑性、模仿性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为了使家园教育同步,我们注重引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以此来巩固良好行为习惯。为家长和孩子创设各种亲子活动,给家长和孩子提供更进一步的接近、了解、沟通的机会。总之,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塑造,不良的行为易于纠正。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是教师和家长的重要责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