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2008年开始,笔者的高中教学生涯开始接触到90后孩子,三年一届高中结束,回首过去师生共同学习历史的过程,感慨颇多,其中很值得做老师认真思考的是,当代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历史和未来的伟大复兴之使命的担当责任感尤为需要加强教育。这一主题是永恒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面向未来、“地球村”的教育不是对立的,它的形式内容都可以随时代的迈进而创新变化,但全球化之下的今天爱国主义教育的精髓和要求丝毫不能削弱而有待强化。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内容;创新形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04-2
一、爱国主义教育——新形势下历史教学中的不可或缺性。
爱国,这一字眼,也许很多人认为在近代的中国、那个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时代值得浓墨重彩的强调。当人类迈进21世纪的今天,当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地球村”这个概念已经走进我们的时候,更多的应该是加强大同世界和谐人类以及国际主义教育。诚然,今天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战略眼光的人才。有人甚至认为,今天的世界过分强调爱国主义是否会走向极端民族主义,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观点,是不可取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这一主题教育,无论到何时都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中国,而且,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放松过这方面的教育。
近代维新爱国思想家梁启超说:“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源泉”。这充分说明爱国主义的感情、信念是从历史知识发源的,也说明了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角色作用。对于身处新世纪的90后中学生,面对世界科技的进步发展,面对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历史对于他们而言在渐行远去,所以爱国、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对待祖国的历史学习和深入了解是首要的。只有清楚地知晓祖国的过去,才能正确地认识祖国的现在,也才能为祖国更美好的明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祖国和历史有着不解之缘,这是因为祖国是在历史长河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而历史又是伟大祖国成长和发展的真实记录。
要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就应指导他们学好历史。特别是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改革开放30多年,尽管我们的综合国力有所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人多底子薄的国度,我们的人均收入尤其是生活质量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有些青少年,由于缺乏爱国情感,由于对历史学习的缺失,在西方和平演变思想渗透之下,过度崇洋媚外,忘国忘本,甚至分不清侵略与反抗、卖国与爱国,如何担当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令人担忧。
一超多强的当今世界格局中,美国为首的极少数超级大国在世界各地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行为,以及对祖国统一大业的阻扰、干涉等等都说明,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意义重大。同时,历史教学在激发青少年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和重要的社会功能,这一德育功能是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
二、历史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素材。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不仅说明爱国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和浓厚的民族性,同时说明由于爱国主义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丰富的历史过程而使其教育就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历史知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中、外、古、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每个时期、各个领域,都有许多爱国的典型的人和事,这些正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一部中国史教学,从古代到近代再到当代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随处见。祖国遥遥走在世界前列的古代,中国人民用自己智慧和双手逐步建立起伟大而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是人类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祖先以其勤劳勇敢和顽强的精神为人类开辟了生存和发展之路;以其聪明智慧和不懈奋斗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从工艺精美的青铜器、年代久远的甲骨文到留存千年的赵州桥等等,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成就无一不激发着学生的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在师生的共同学习中得以生成。
而在祖国历经浩劫、疮痍满目的近代时期,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愈益焕发,一批批志士仁人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抗争探索使祖国巍然屹立。“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能免遭外侮。”这是中国人民从近代100多年的历史中得出的结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帝国主义列强逼迫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和协定,中华民族国土沦丧,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泱泱大国任人宰割,备受欺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寸土不让,一次次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服于帝国主义的霸权、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和民族尊严的反抗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外国侵略者没有达到也永远不可能达到征服中国的目的。1900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次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属下策。”如火如荼的爱国运动和爱国志士奋不顾身、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深受激励和启迪,从而在他们心目中有了学习的楷模,立下了爱国抱负。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爱国主义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近代各种各样救国方案的失败教训中,中国人民找到唯一能够挽救中国的道路——社会主义,并以英勇的斗争把爱国主义理想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辉煌历史,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这一科学结论,从而增强了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精神情操,为振兴中华民族贡献力量,爱国主义内容升华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近代100多年的切肤之痛,还同样使中国人民懂得,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就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新中国60多年的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历程中,我们伟大的党带领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到生活奔小康再到今天强调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打造等等。“振兴中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今天爱国主义教育的精髓。在历史教学中应着重强调,以激发学生报国之志,树立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良好品质和刻苦拼搏的精神。
正如北大、清华学子所说:“所有中国大众的爱国之情,应集中体现在我们现在承担的建设使命、发展使命、改革开放和创新的使命上”,因为发展是硬道理,强大才能不受外侮。由此爱国主义也从感性认识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这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发展阶段。当代中学生爱国主义的最大体现就是心系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能将这一情怀付诸于勤奋学习之中,为将来走上社会报效国家而奠基。
中学历史是一部活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其素材之广泛和丰富是我们取之不完,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认真挖掘利用,就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
作为学校主要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这一传统的渠道和形式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老师课前应通过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准备,发掘教材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并有感情地讲授教材,感染学生,给学生以教育。如在讲到“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一节内容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时局图》上形象化的群丑画像,启发诱导学生,不仅巩固已学到的知识,还让他们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有所恨才能有所爱,学生由对帝国主义、昏官权贵的憎恨,引起忧国忧民之情。如再设问一句:“怎样才能挽救中国呢?”启发诱导不仅引出下章内容——《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的策略,使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主热情溢于言表。
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师生民主平等关系的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手段,我们必须不断加以创新和完善,灌输填鸭式的德育手段对于90后出生的中学生已经行不通。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是润物细无声的心育,教师要善于捕捉激励爱国热情的有利时机,因为时机和效果的统一是教育的一个原则。同时,还要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生只有在体验和感受中获得教育才是最有效的。由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限制,除课堂教学主阵地外,第二课堂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延伸场所。如乡土教材便是其一,在我们淮安,利用伟人的精神品质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可以通过参观当地的周恩来纪念馆、故居、童年读书处去感受伟人周恩来的丰功伟绩,以此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读书。此外,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苏皖边区旧址、明祖陵的大明文化、运河文化、漕运博物馆等众多教育资源都是可以挖掘和利用的;此外,“五四”、“七一”、“八一”、“国庆”、抗战胜利日、近代国耻纪念日等重大节日的主题教育活动中,请熟知历史的有关人:如老红军、老战士、专家学者作报告演讲;组织历史学科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专访,写调查报告等等。通过眼看、耳听、手记、脑想,使学生受到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与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不仅给学生制造一种历史气氛,并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历史情境的感受,同时,历史课学习形式也灵活多了,不再停留于理论性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老师在教学中应区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代表人物的爱国主义表现,作出恰当的评价。同时,又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而以现代人眼光去苛求古人,凡是历史上为祖国的独立、统一、繁荣、富强作出过贡献的人们都是爱国的,它不分民族、阶级,应该予以肯定,加以肯定,加以歌颂,这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懂得。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一面民族之旗,将无数志士仁人召唤在她的旗帜之下,保证了炎黄子孙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于世界东方。在今天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更需将全国人民凝聚在爱国主义这面伟大旗帜之下。历史教学中,有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教育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教育功能之一,历史教师应该系统地、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其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不仅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而且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形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依然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内容;创新形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04-2
一、爱国主义教育——新形势下历史教学中的不可或缺性。
爱国,这一字眼,也许很多人认为在近代的中国、那个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时代值得浓墨重彩的强调。当人类迈进21世纪的今天,当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地球村”这个概念已经走进我们的时候,更多的应该是加强大同世界和谐人类以及国际主义教育。诚然,今天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战略眼光的人才。有人甚至认为,今天的世界过分强调爱国主义是否会走向极端民族主义,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观点,是不可取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这一主题教育,无论到何时都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中国,而且,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放松过这方面的教育。
近代维新爱国思想家梁启超说:“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源泉”。这充分说明爱国主义的感情、信念是从历史知识发源的,也说明了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角色作用。对于身处新世纪的90后中学生,面对世界科技的进步发展,面对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历史对于他们而言在渐行远去,所以爱国、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对待祖国的历史学习和深入了解是首要的。只有清楚地知晓祖国的过去,才能正确地认识祖国的现在,也才能为祖国更美好的明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祖国和历史有着不解之缘,这是因为祖国是在历史长河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而历史又是伟大祖国成长和发展的真实记录。
要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就应指导他们学好历史。特别是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改革开放30多年,尽管我们的综合国力有所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人多底子薄的国度,我们的人均收入尤其是生活质量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有些青少年,由于缺乏爱国情感,由于对历史学习的缺失,在西方和平演变思想渗透之下,过度崇洋媚外,忘国忘本,甚至分不清侵略与反抗、卖国与爱国,如何担当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令人担忧。
一超多强的当今世界格局中,美国为首的极少数超级大国在世界各地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行为,以及对祖国统一大业的阻扰、干涉等等都说明,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意义重大。同时,历史教学在激发青少年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和重要的社会功能,这一德育功能是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
二、历史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素材。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不仅说明爱国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和浓厚的民族性,同时说明由于爱国主义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丰富的历史过程而使其教育就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历史知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中、外、古、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每个时期、各个领域,都有许多爱国的典型的人和事,这些正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一部中国史教学,从古代到近代再到当代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随处见。祖国遥遥走在世界前列的古代,中国人民用自己智慧和双手逐步建立起伟大而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是人类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祖先以其勤劳勇敢和顽强的精神为人类开辟了生存和发展之路;以其聪明智慧和不懈奋斗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从工艺精美的青铜器、年代久远的甲骨文到留存千年的赵州桥等等,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成就无一不激发着学生的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在师生的共同学习中得以生成。
而在祖国历经浩劫、疮痍满目的近代时期,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愈益焕发,一批批志士仁人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抗争探索使祖国巍然屹立。“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能免遭外侮。”这是中国人民从近代100多年的历史中得出的结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帝国主义列强逼迫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和协定,中华民族国土沦丧,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泱泱大国任人宰割,备受欺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寸土不让,一次次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服于帝国主义的霸权、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和民族尊严的反抗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外国侵略者没有达到也永远不可能达到征服中国的目的。1900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次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属下策。”如火如荼的爱国运动和爱国志士奋不顾身、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深受激励和启迪,从而在他们心目中有了学习的楷模,立下了爱国抱负。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爱国主义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近代各种各样救国方案的失败教训中,中国人民找到唯一能够挽救中国的道路——社会主义,并以英勇的斗争把爱国主义理想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辉煌历史,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这一科学结论,从而增强了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精神情操,为振兴中华民族贡献力量,爱国主义内容升华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近代100多年的切肤之痛,还同样使中国人民懂得,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就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新中国60多年的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历程中,我们伟大的党带领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到生活奔小康再到今天强调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打造等等。“振兴中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今天爱国主义教育的精髓。在历史教学中应着重强调,以激发学生报国之志,树立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良好品质和刻苦拼搏的精神。
正如北大、清华学子所说:“所有中国大众的爱国之情,应集中体现在我们现在承担的建设使命、发展使命、改革开放和创新的使命上”,因为发展是硬道理,强大才能不受外侮。由此爱国主义也从感性认识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这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发展阶段。当代中学生爱国主义的最大体现就是心系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能将这一情怀付诸于勤奋学习之中,为将来走上社会报效国家而奠基。
中学历史是一部活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其素材之广泛和丰富是我们取之不完,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认真挖掘利用,就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
作为学校主要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这一传统的渠道和形式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老师课前应通过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准备,发掘教材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并有感情地讲授教材,感染学生,给学生以教育。如在讲到“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一节内容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时局图》上形象化的群丑画像,启发诱导学生,不仅巩固已学到的知识,还让他们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有所恨才能有所爱,学生由对帝国主义、昏官权贵的憎恨,引起忧国忧民之情。如再设问一句:“怎样才能挽救中国呢?”启发诱导不仅引出下章内容——《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的策略,使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主热情溢于言表。
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师生民主平等关系的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手段,我们必须不断加以创新和完善,灌输填鸭式的德育手段对于90后出生的中学生已经行不通。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是润物细无声的心育,教师要善于捕捉激励爱国热情的有利时机,因为时机和效果的统一是教育的一个原则。同时,还要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生只有在体验和感受中获得教育才是最有效的。由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限制,除课堂教学主阵地外,第二课堂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延伸场所。如乡土教材便是其一,在我们淮安,利用伟人的精神品质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可以通过参观当地的周恩来纪念馆、故居、童年读书处去感受伟人周恩来的丰功伟绩,以此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读书。此外,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苏皖边区旧址、明祖陵的大明文化、运河文化、漕运博物馆等众多教育资源都是可以挖掘和利用的;此外,“五四”、“七一”、“八一”、“国庆”、抗战胜利日、近代国耻纪念日等重大节日的主题教育活动中,请熟知历史的有关人:如老红军、老战士、专家学者作报告演讲;组织历史学科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专访,写调查报告等等。通过眼看、耳听、手记、脑想,使学生受到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与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不仅给学生制造一种历史气氛,并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历史情境的感受,同时,历史课学习形式也灵活多了,不再停留于理论性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老师在教学中应区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代表人物的爱国主义表现,作出恰当的评价。同时,又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而以现代人眼光去苛求古人,凡是历史上为祖国的独立、统一、繁荣、富强作出过贡献的人们都是爱国的,它不分民族、阶级,应该予以肯定,加以肯定,加以歌颂,这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懂得。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一面民族之旗,将无数志士仁人召唤在她的旗帜之下,保证了炎黄子孙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于世界东方。在今天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更需将全国人民凝聚在爱国主义这面伟大旗帜之下。历史教学中,有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教育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教育功能之一,历史教师应该系统地、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其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不仅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而且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形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依然是我们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