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严羽“以禅喻诗”的系统性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yu0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严羽在《诗辩》中运用的 “识”、“第一义”、“直截根源”等禅语的探讨,可以看出严羽的“以禅喻诗”说颇具系统性。严羽的“以禅喻诗”说从“识”开始,引入“入门须正,立志须高”的学诗标准,又经禅家的“大小乘”,带出对诗歌评价“第一义”、“第二义”的描述。通过对严羽“以禅喻诗”的系统性的探究,可以对严羽的文论思想有一个清晰的梳理。
  关键词:以禅喻诗;诗歌;系统性;
  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论。其间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以禅喻诗,莫此亲切,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李杜复生,不易吾言矣。”①这段话概括来说,是严羽认为自己的《诗辨》是第一篇系统地提出“以禅喻诗”的文章。
  严羽的“以禅喻诗”具有系统性这个观点已经得到目前学界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如张少康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中肯定严羽的诗禅说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认为其“以‘妙悟’为中心,分别阐述了‘识’、‘第一义’、‘顿门’、‘镜花水月’等五个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基本要点。这些都是佛学中术语,严羽借此来比喻说明诗歌创作和鉴赏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他不是将诗纳入禅宗的理论体系,而是以诗歌美学为中心,灵活地运用这些禅宗术语以求说得诗透彻。”②而周裕锴在《<沧浪诗话>的隐喻系统和诗学旨趣新论》一文中,从“妙悟——以禅喻诗的形上等级制”、“别材别趣——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取喻”、“兴趣——尚意兴、问兴致的写作趣味”、“羚羊挂角——语言文字在表意方面的澄明性”等方面对“以禅喻诗”的隐喻系统作一番考察。
  严羽“以禅喻诗,莫此亲切”的诗学主张,以禅理比喻诗理,指出了“诗道”与“禅道”在“妙悟”上,是相通一致的:“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他的诗学理论,一部分是对已有的诗学论述的总结、概括与系统化,在中国诗学理论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严羽“以禅喻诗”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围绕单个范畴的讨论具有系统性。首先,严羽在开篇提出学诗者要注重“识”,但是“识”并不是手到擒来的,严羽将获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如《诗法》云:“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枯来,头头是道矣。”③其次是关于“识”的对象,严羽明确指出:“观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学者于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④所谓“安身立命处”就是诗歌最突出的特征。综上,围绕“识”,严羽探讨了“识”的重要性,详细说明了培养“识”的步骤以及对“识”的对象的见解,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其次,严羽将借来的禅学术语运用到诗歌批评中,并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严羽首先强调“入门须正,立志须高”⑤。对于何为“正”、何为“高”,严羽用佛家术语来说明诗歌的品级之分:“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已落第二义类。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者,曹洞下也。”⑥由此可以看出严羽划分诗歌优劣的标准在于“悟”的浅深。因为汉魏晋诗歌是“不假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诗歌是“透彻之悟”,所以汉魏晋盛唐诗歌是“第一义”,而大历以后的诗歌已经落入了“第二义”;除此之外的“一知半解之悟”,不再是“第一义”了。如严羽所说,学汉魏晋盛唐诗歌是“临济下”,学大历以还的诗歌是“曹洞下”。至此,严羽将“妙悟”、“悟”和“第一义”、“第二义”、“临济下”、“曹洞下”联系在了一起。
  严羽认同盛唐诗歌的“透彻之悟”,认为其审美特征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⑦,形容其妙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⑧。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严羽按照“悟”的浅深,借鉴禅宗的等级划分,条列出诗歌的高下,并引用禅语来形容优秀诗歌的审美特征。学诗时,在“识”之后便是以“熟参”、“活参”为读书方法,从“第一义”诗歌开始,充分体会诗歌妙处。严羽称这一整套学诗方法为“向上一路”、“直截根源”、“顿门”和“单刀直入”。就这样,严羽所运用的主要禅语环环相扣,形成一个较为紧密的系统。
  综上,严羽的“以禅喻诗”说作为一种论诗手段发展到严羽已经成熟,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在对前人诗禅说的繼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开启和影响了之后的“以禅喻诗”说。
  参考文献:
  [1]周裕锴.《沧浪诗话》的隐喻系统和诗学旨趣新论[J].文学遗产,2010(2).
  注:
  ①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51页。
  ② 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21页。
  ③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31页。
  ④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73页。
  ⑤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页。
  ⑥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1页。
  ⑦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6页。
  ⑧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6页。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走进我们的千家万户,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校的建设也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当前,大部分的高校都已经建设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有着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为读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阅读服务,因此在高校中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在实际的电子阅览室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使得电子阅览室应有的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导致高校内读者在
期刊
摘要: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它是人民生活中独特的艺术创造,与人民的客观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祈子类年画的出现是符合了多元化意识形态交融的物化产物,它传递着中华民族先民们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多子多福、早生贵子”求吉纳祥观念。本文主要从其背景渊源、图像价值分析、民俗视角三个角度来简述对于祈子类题材的木版年画研究。  关键词:祈子年画;多子多福;求吉纳祥  一、祈子年画概况与发展背景  (一)
期刊
山花浪漫  才一段时间没上山  山花便如此浪漫  红的、白的,黄的、紫的  开在路旁,开在山坡边  盖在树上缠在藤上  像夜空里的点点繁星  也似天边的落霞  在迤逦春梦里翩跹翻飞  在鸟语吻痕里微笑涩地  如岚氤氲阵阵流淌  一阵山风,一阵流淌  每一阵流淌都盈满浪漫的花香  桑葚  没想到  会在这小山坳  遇到一棵小桑树  长在菜地边角上  枝叶摇曳多彩的阳光  细细枝桠爬满  蚕蛹一般红黄
期刊
将贾宝玉与薛蟠的日常娱乐活动做一个简单梳理小结,指出他们的娱乐活动时陪同的人物各谁,以及日常娱乐在内容和时间地点方面所具有的一般特征。揭示贾宝玉与薛蟠对待娱乐的态度方式的不同及其原因,从而表达人物生活性格与其人生命运的关联。  在我国的很多长篇叙事性小说中,“娱乐”是必不可少的描写项目,这既是为了突出内容的丰富多彩,也是为了衬托出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形象特征。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娱乐活动;不同的人,
期刊
那一年的那一天  我坐在去北岭途中  火炉桥下的水田边  与你娴静地相守  那时翠鸟没有飞过来  白云也在远方寂寞地流连  你那时候正似这荷花  在淡泊水畔初开  读不懂我的沉默无言  看蜻蜓反复停留你的尖角  看露珠来回滚动  在你翠盖轻柔的圆叶中间  我那时候不知道  前方的路有多长  蓦然而起的雾迷失了我方向  没有人告诉我,收敛心神  也可以悠然致远,心静如水  同样可以尘色不染  那时候
期刊
摘要:在山水画论的学习过程中对于黄宾虹笔墨艺术深刻认识与了解,在“五笔七墨”的探析中详述有关七墨的具体内容,选题黄宾虹“墨法”角度,主要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对中国画的影响深远意义,并且进行深度的理解,墨法有益于黄宾虹在中国绘画的表现着重强调山水画“黑.密.厚.重.创”的显著特点。笔墨语言不仅体现着民族的文化精神也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气质的发展。黄宾虹的用笔用墨之美,在包含东方文化蕴涵同时
期刊
摘要:工业园区是推动生产要素集聚、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新的经济管理模式,是接受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助推器。本文结合沙湾县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对我县发展工业园区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工业园区;发展;思考  沙湾工业园区始建于2004年,2012年7月被批准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园区总体划分为金沟河农副产品精
期刊
摘要:肖像画在油画中是个特殊的绘画题材,它来源于社会中真实的生活,与其他绘画一样,肖像画是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然后传达内在精神世界的一个独立的画种。在古典艺术中,艺术家们都注重对象的外形特征和环境对对象产生的心理影响,能表现出被画肖像者的瞬间的心理状态。在中世纪,中西的肖像画艺术发展达到全盛时期,而到了当代,肖像画受到一些外界的影响放慢了前进的速度。当代肖像绘画无论从内部的心理特征、外部的表面特
期刊
一、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包括有“变法与法治”、“司法问题研究”以及“法学研究的规范化”三大部分内容,朱苏力教授将其写作发表的一些法学论文收入各个部分,研究了我国法制建设的现实情况、我国的司法制度以及我国法学研究的规范化(包括学术批评和法学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蕴藏了许多法理学和哲学思考。本书在二十一年后的今天,当我拿起这本书,读起来毫无陈旧与过时之感,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二、我的感悟  (一)
期刊
摘要: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图书的种类、数量、形式、文献期刊的数量等不断增长,让传统图书馆的管理运营面临机遇与挑战。在保证传统纸本文献馆藏的前提下,需要创新改革管理运营方式,利用网络环境的发展,不断完善图书馆的管理,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为文化发展服务,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发展;创新  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构建起的高速、综合、广域型网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