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振动治疗对颈肩痛患者肌肉物理特性及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405310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单次局部振动肌肉刺激治疗对颈肩痛患者肌肉物理特性及肌电信号的影响以及其发挥作用的有效时长。

方法

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颈肩疼痛患者34例,应用局部振动肌肉刺激仪对斜方肌和肩胛内侧缘进行治疗,每个部位治疗30 s,重复3~5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 h和治疗后6 h,采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MyotonPRO数字化肌肉功能评估系统评估患者双侧颈肩部上斜方肌的肌肉状态,包括F-振动频率、D-振幅的对数衰减值、S-动态硬度;采用Noraxon 16通道表面肌电仪记录患者双手上举时上斜方肌的sEMG信号,取时域指标积分肌电值(IEMG)、平均肌电值(AEMG)及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并比较治疗前后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肌电信号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即刻患者的F、D、S值(12.55±2.13、0.94±0.16、200.70±55.38)及治疗后2 h患者的F、D、S值(12.83±2.22、0.99±0.16、205.80±57.80)均较患者治疗前(15.24±3.22、1.14±0.20、265.50±78.57)明显降低(P<0.05),VAS评分亦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6 h与治疗前比较,F、D、S、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上肢上举过程中,治疗后即刻疼痛侧上斜方肌的AEMG(88.50±19.09)较治疗前(48.24±13.41)显著升高(P<0.01),IEMG(404.40±190.04)和MF(0.15±0.15)仍明显高于治疗前(171.00±47.64、0.04±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h患者的AEMG(79.28±18.18)和IEMG(383.20±191.07)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M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 h,AEMG、IEMG和M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次局部振动治疗可以降低颈肩痛患者颈肩部肌肉的硬度,缓解疼痛,激活肌肉收缩强度,治疗效果可以持续2 h。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口肌生物反馈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口肌生物反馈组、综合治疗组,每组10例。3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规治疗方法及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口肌生物反馈组给予口肌生物反馈;综合治疗组给予口肌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由经专业培训的康复治疗师在双盲状态下对2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和吞咽障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COPD患者78例,至研究结束共脱落患者10例,最终纳入研究患者共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组(36例)和运动治疗组(32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基础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双下肢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双下肢肌力、耐力训练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肺功能、多
目的观察经皮电神经刺激脚底对围手术期膀胱痉挛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将行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或膀胱疾病手术的男性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措施的技术上增加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 d后(治疗后)对2患者进行疼痛程度(VAS)和膀胱痉挛程度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膀胱痉挛次数和膀胱痉挛程度
期刊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神经肌腱滑行训练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轻中度CT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常规口服神经营养药物,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电针及神经肌腱滑行训练,对照组则辅以CTS健康教育宣教。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波士顿腕管量表(BCTQ)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对比分析其电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包括拇指-腕及
目的探讨微波辐射对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进而分析微波辐射后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蛋白合成的变化及相关信号的激活情况。方法将瘢痕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自然生长无任何处理)、10 mW/cm2微波辐射组和20 mW/cm2微波辐射组,然后再根据辐射时间,将10 mW/cm2微波辐射组和20 mW/cm2微波辐射组分为辐射5 min、15 min、30 min各3个亚组。采用3-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小脑中脚的扩散参数在起病3个月内及1年左右的动态改变,分析其与脑卒中后远期步行能力的可能关系。方法选取有偏瘫体征的首次发病的亚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病例10例,分别于发病后3个月内(首次)及发病1年左右(第2次),基于兴趣区方法在大脑脚锥体束解剖学区域和小脑中脚桥小脑束解剖学区域测定左右两侧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作为影像学参数;采用国立卫生
期刊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符合标准的SAH患者115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医院感染、手术或介入治疗等基线资料,于发病后7 d、14 d时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于发病2周及3个月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患者认知功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A recent systematic review found that 46%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who underwent an official road test were found to be unfit to driv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agreement be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