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中脚扩散张量成像参数预测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临床价值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315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小脑中脚的扩散参数在起病3个月内及1年左右的动态改变,分析其与脑卒中后远期步行能力的可能关系。

方法

选取有偏瘫体征的首次发病的亚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病例10例,分别于发病后3个月内(首次)及发病1年左右(第2次),基于兴趣区方法在大脑脚锥体束解剖学区域和小脑中脚桥小脑束解剖学区域测定左右两侧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作为影像学参数;采用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对入选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上下肢运动评定部分,并作为偏瘫分级(PG)的依据,即上肢和下肢运动评分之和,均于DTI检测时同步评定,并于最后1次随访的同时,分别采用Brunel平衡量表(BBA)、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功能预后和生活自理能力。

结果

①发病3个月内,首次扫描的大脑脚病灶受累侧的FA值(0.396±0.102)和发病后1年时的FA值(0.447±0.067)较未受累侧的FA值[(0.540±0.109)和(0.535±0.081)]明显降低(P<0.01);而首次扫描的小脑中脚受累侧的FA值(0.599±0.116)和发病后1年时的FA值(0.539±0.102)较未受累侧FA值[(0.489±0.047)、(0.483±0.070)]明显升高(P<0.05);②首次大脑脚的rFA值与同时间点上下肢运动各自PG分值及运动结局总PG分值均呈明显相关(P<0.05),亦与发病1年随访时NIHSS、上肢运动PG分值、运动总PG分值以及与mRS和FIM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③首次小脑中脚的rFA值与同时间点的上肢运动PG分值及运动总PG分值呈明显相关(P<0.05),亦与发病1年随访时的NIHSS、上肢运动PG分值、运动总PG分值、mRS和FIM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而与发病1年随访时下肢运动PG分值的关联性虽较大脑脚rFA值相关性更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605,P=0.064),与平衡能力的相关性也较大脑脚rFA值相关性更大,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r=0.592,P=0.071);④长期运动的总结局与年龄、运动功能缺损程度、病灶大小、首次大脑脚rFA值及小脑中脚rFA值五个参数变量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病灶大小和小脑中脚rFA值两个参数均与下肢运动结局显著相关(P<0.05),而年龄、病灶大小、大脑脚rFA值及小脑中脚rFA值四个变量与上肢运动结局呈显著相关(P<0.05);⑤首次小脑中脚rFA值对应的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下面积比值为(0.81±0.15),大于同时间点大脑脚rFA值的ROC下面积比值(0.76±0.19),预测下肢运动预后的小脑中脚rFA最佳界值点为0.83(敏感度71%,特异度100%),大脑脚rFA值的最佳界值点为0.77(敏感度57%,特异度100%)。

结论

亚急性期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小脑中脚的DTI参数(两侧对比的FA值)在预测步行能力方面较大脑脚DTI参数的预测能力更大。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励-协夫曼(Lee Silverman)言语治疗技术对帕金森病患者言语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伴有不同程度言语障碍且Hoehn-Yahr临床分期1~3期的帕金森病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2组患者均进行言语康复训练治疗,每次治疗1 h,每周4 d,共训练12周,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言语康复治疗,包括舌唇运动、韵律、发声、音量、语速和呼吸控制等,干预组接受
目的观察高频3 Hz与低频0.5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为低频(0.5 Hz)rTMS组、高频(3 Hz)rTMS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认知功能训练,低频rTMS组、高频rTMS组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相应频率rTMS治疗,对照组则给予rTMS假刺激治疗,均持续治疗4周。于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分为联合组、冲击波组及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治疗,冲击波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服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及腰椎间孔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周、4周及8周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下背痛
目的观察口肌生物反馈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口肌生物反馈组、综合治疗组,每组10例。3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规治疗方法及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口肌生物反馈组给予口肌生物反馈;综合治疗组给予口肌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由经专业培训的康复治疗师在双盲状态下对2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和吞咽障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COPD患者78例,至研究结束共脱落患者10例,最终纳入研究患者共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组(36例)和运动治疗组(32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基础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双下肢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双下肢肌力、耐力训练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肺功能、多
目的观察经皮电神经刺激脚底对围手术期膀胱痉挛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将行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或膀胱疾病手术的男性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措施的技术上增加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 d后(治疗后)对2患者进行疼痛程度(VAS)和膀胱痉挛程度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膀胱痉挛次数和膀胱痉挛程度
期刊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神经肌腱滑行训练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轻中度CT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常规口服神经营养药物,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电针及神经肌腱滑行训练,对照组则辅以CTS健康教育宣教。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波士顿腕管量表(BCTQ)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对比分析其电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包括拇指-腕及
目的探讨微波辐射对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进而分析微波辐射后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蛋白合成的变化及相关信号的激活情况。方法将瘢痕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自然生长无任何处理)、10 mW/cm2微波辐射组和20 mW/cm2微波辐射组,然后再根据辐射时间,将10 mW/cm2微波辐射组和20 mW/cm2微波辐射组分为辐射5 min、15 min、30 min各3个亚组。采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