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所有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的城市一样,佛山的经济在这几十年间大幅上涨,农田上盖起了高楼,高速路穿河而过,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再去乡下看大戏,大家都跑到商场大厦享受冷气。佛山各地都在忙着建商场搞商圈吸资金,大家都在为经济努力着。每当我游走在繁华的商圈,呼吸着汽车尾气,出入商场,面对如织的人潮,我总会想起小时候,蓝蓝的天空下,宽广的田地里,清清的小河边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相信这是很多80后的小伙伴和我一样的儿时记忆。
“我是佛山的”,每次介绍自己的时候,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佛山无影脚”“黄飞鸿……”“是不是佛山人都会武功?”佛山有武术之城的称号,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现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等均发端于佛山,黄飞鸿、咏春宗师梁赞、叶问,李小龙等祖籍及师承亦在佛山……先后有梁赞的咏春拳,鸿胜馆张鸿胜的蔡李佛,悦安堂梁容和悦安社陈安的少林拳,兴义堂招锡、杨三才的洪拳,梁世苏的少林寺南拳共五大派……
佛山人会武功,这只是影视剧给全国观众“洗脑”的副作用,特别是黄飞鸿系列电影的上演,令全国人民一下子就知道了佛山。据不完全统计,关于黄飞鸿的电影电视作品就有100多部,其中以广东省、香港地区拍摄为主。已故的香港艺人关德兴参与拍影的作品就有70多部,后来李连杰、赵文卓扮演的黄飞鸿角色更加深了人们对黄飞鸿的认识,间接也令佛山的名字更响亮。
黄飞鸿的功夫了得,作为后辈的我们也得掌握一招两式。我还记得上小学时,刚好赶上家乡西樵落实建设5A风景区,武术是其中一个项目。于是,小学都开设了武术课外活动,我也成为其中一员。以为打着“课外”的名号就可以尽情和小伙伴玩耍,实际上我们每天练习的就是扎!马!步!一蹲就是半个小时。蹲了大半个月之后,有家长投拆说小孩回家后已没了力气做作业,担心影响学业。学校再三思考,决定和村委会合作,开展相对更轻松更有趣味性的醒狮活动。
当年村委会的醒狮队是带着政治任务的,每个村委会必须要派出一支队伍参加镇上的比赛,“为建议5A旅游区而努力……”,醒狮队一下子就吸引了众多的学生报名——不但比扎马步轻松多了,而且成功进入醒狮队还有奖励。对于那些不想读书的孩子来说,他们就有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不上学了——后来进去的个别同学后悔了,以为不用上课,现在连休息日都要训练,亏大了!
对于我来说,以上的理由都不成立,我从小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报名参加醒狮队无非就是——帅!特别是当爸妈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会这样说,“我儿子,村里醒狮队的……”大人们也会认为是一种荣耀。完了之后爸妈还会从兜里掏出十块钱给我说,“拿去买点吃的补补身子……”然而这个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尽管这样,我对待村里的醒狮队依然如初见,每当路过我都要站上十几分钟看见他们训练,模仿狮头的动作跳来跳去。那时候,能一去黄飞鸿狮艺馆参观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而且每次回来后都能得到一套属于自己的醒狮。
水道即为生财之道
佛山,有佛教的地方不少,但山却出奇的少,除了西樵山比较出名之外,更多的是一些小山头。真正多的是水,或许佛山可以叫“佛水”,我对水的认识最早来源于村里的河流和渔塘。
珠三角除了经济发达,水系也非常发达,尤其是小河流、湖泊众多。正如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前佛山最有名的经济体是“桑基渔塘”,从西江上分流出来的小支流数量众多,人们从这些支流上取水,在支流旁边挖塘发展养殖业。由于水系发达,自然船只成为出行的首选工具。于是,便有了大家如今看到的“逢简水乡”。为什么没有了桑基渔塘?因为土地都卖给房地产开发商了。
如今的逢简水乡正是我们小时候的村子面貌,河流众多,房子都依河道而建,两岸之间由拱桥相连接。河道便是交通要道,而且还有功能上的划分。譬如村里的河道两边设有公共码头,既可以运送物资,也是农妇们洗衣服的好地方(以前的水更清可用来洗菜),依河道而建的房子一般会有自己的私人码头,直接连接着房子,就好像我们现在小别墅的停车库一样。村里的河道一般比较窄而浅,通常只能通小船只(宽度大概只能坐一人),功能有点像现在的乡道。出了村之后,河道通常变得开阔而深,而且两边通常是渔塘或者农田,可以通过较大的船只,这部分河道通常是负责运送物资的,功能就像现在的国道。
如今走在逢简水乡的小路上,有一种回到小时候的错觉——河岸上的老人聚在一起拉家常,大人在祠堂里开小赌场,还是小学生的我们手拉着手奔跑在大街小巷,经过小卖部必做的事情是,小伙伴们都掏出钱来,看凑齐了能买什么零食分享……只是老人们都已离去,大人变老了,小学生都长大成人了,不变的是,心中那份记忆。
旧时疍家今何在?
与水乡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是疍家人。我们生活在河道两岸,而他们则生活在河道上,只不过他们所生活的河道要比村里的河道都要大,平时大家的联系也是依靠船只。
奶奶曾经给我讲过一些关于疍家人的故事。以前陆上交通很不发达,很多物资都要经水路运输,村里的人需要把农产品运出城里出售,而生活在大江大河上的疍家人也需要陆地上的生活用品,大家各有所需产生生意上的来往,自然人与人之间也产生的交流。那时候由于很多原因,疍家人并不被陆地上的人所接受,更不用说谈婚论嫁了,很多陆地上的女人都不愿意嫁到船上。即使有如此多的阻碍,但依然有一些例外,有部分疍家人后来放弃了船上的生活,全家搬到了岸上,慢慢地,岸上住了越来越多的疍家人,自然船上生活的就越来越少。再到后来,陆上交通方便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大江大河上已经鲜有船只停留。
三水是疍家人最多的地方,那里靠近西江,以前我家总会坐着小船到那里去交换物品……我至今依然记得奶奶说的地方就叫“波子角”,在地图上你能看见它就像一个半岛伸出来。以前我们一家人总会去哪里吃河鲜,因为那里有很多疍家人后代开的饭馆,做法很正宗的疍家鸡和鸡煲蟹,还有鲜甜的小河虾。
“我是佛山的”,每次介绍自己的时候,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佛山无影脚”“黄飞鸿……”“是不是佛山人都会武功?”佛山有武术之城的称号,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现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等均发端于佛山,黄飞鸿、咏春宗师梁赞、叶问,李小龙等祖籍及师承亦在佛山……先后有梁赞的咏春拳,鸿胜馆张鸿胜的蔡李佛,悦安堂梁容和悦安社陈安的少林拳,兴义堂招锡、杨三才的洪拳,梁世苏的少林寺南拳共五大派……

佛山人会武功,这只是影视剧给全国观众“洗脑”的副作用,特别是黄飞鸿系列电影的上演,令全国人民一下子就知道了佛山。据不完全统计,关于黄飞鸿的电影电视作品就有100多部,其中以广东省、香港地区拍摄为主。已故的香港艺人关德兴参与拍影的作品就有70多部,后来李连杰、赵文卓扮演的黄飞鸿角色更加深了人们对黄飞鸿的认识,间接也令佛山的名字更响亮。
黄飞鸿的功夫了得,作为后辈的我们也得掌握一招两式。我还记得上小学时,刚好赶上家乡西樵落实建设5A风景区,武术是其中一个项目。于是,小学都开设了武术课外活动,我也成为其中一员。以为打着“课外”的名号就可以尽情和小伙伴玩耍,实际上我们每天练习的就是扎!马!步!一蹲就是半个小时。蹲了大半个月之后,有家长投拆说小孩回家后已没了力气做作业,担心影响学业。学校再三思考,决定和村委会合作,开展相对更轻松更有趣味性的醒狮活动。
当年村委会的醒狮队是带着政治任务的,每个村委会必须要派出一支队伍参加镇上的比赛,“为建议5A旅游区而努力……”,醒狮队一下子就吸引了众多的学生报名——不但比扎马步轻松多了,而且成功进入醒狮队还有奖励。对于那些不想读书的孩子来说,他们就有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不上学了——后来进去的个别同学后悔了,以为不用上课,现在连休息日都要训练,亏大了!
对于我来说,以上的理由都不成立,我从小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报名参加醒狮队无非就是——帅!特别是当爸妈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会这样说,“我儿子,村里醒狮队的……”大人们也会认为是一种荣耀。完了之后爸妈还会从兜里掏出十块钱给我说,“拿去买点吃的补补身子……”然而这个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尽管这样,我对待村里的醒狮队依然如初见,每当路过我都要站上十几分钟看见他们训练,模仿狮头的动作跳来跳去。那时候,能一去黄飞鸿狮艺馆参观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而且每次回来后都能得到一套属于自己的醒狮。
水道即为生财之道
佛山,有佛教的地方不少,但山却出奇的少,除了西樵山比较出名之外,更多的是一些小山头。真正多的是水,或许佛山可以叫“佛水”,我对水的认识最早来源于村里的河流和渔塘。
珠三角除了经济发达,水系也非常发达,尤其是小河流、湖泊众多。正如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前佛山最有名的经济体是“桑基渔塘”,从西江上分流出来的小支流数量众多,人们从这些支流上取水,在支流旁边挖塘发展养殖业。由于水系发达,自然船只成为出行的首选工具。于是,便有了大家如今看到的“逢简水乡”。为什么没有了桑基渔塘?因为土地都卖给房地产开发商了。
如今的逢简水乡正是我们小时候的村子面貌,河流众多,房子都依河道而建,两岸之间由拱桥相连接。河道便是交通要道,而且还有功能上的划分。譬如村里的河道两边设有公共码头,既可以运送物资,也是农妇们洗衣服的好地方(以前的水更清可用来洗菜),依河道而建的房子一般会有自己的私人码头,直接连接着房子,就好像我们现在小别墅的停车库一样。村里的河道一般比较窄而浅,通常只能通小船只(宽度大概只能坐一人),功能有点像现在的乡道。出了村之后,河道通常变得开阔而深,而且两边通常是渔塘或者农田,可以通过较大的船只,这部分河道通常是负责运送物资的,功能就像现在的国道。
如今走在逢简水乡的小路上,有一种回到小时候的错觉——河岸上的老人聚在一起拉家常,大人在祠堂里开小赌场,还是小学生的我们手拉着手奔跑在大街小巷,经过小卖部必做的事情是,小伙伴们都掏出钱来,看凑齐了能买什么零食分享……只是老人们都已离去,大人变老了,小学生都长大成人了,不变的是,心中那份记忆。
旧时疍家今何在?
与水乡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是疍家人。我们生活在河道两岸,而他们则生活在河道上,只不过他们所生活的河道要比村里的河道都要大,平时大家的联系也是依靠船只。
奶奶曾经给我讲过一些关于疍家人的故事。以前陆上交通很不发达,很多物资都要经水路运输,村里的人需要把农产品运出城里出售,而生活在大江大河上的疍家人也需要陆地上的生活用品,大家各有所需产生生意上的来往,自然人与人之间也产生的交流。那时候由于很多原因,疍家人并不被陆地上的人所接受,更不用说谈婚论嫁了,很多陆地上的女人都不愿意嫁到船上。即使有如此多的阻碍,但依然有一些例外,有部分疍家人后来放弃了船上的生活,全家搬到了岸上,慢慢地,岸上住了越来越多的疍家人,自然船上生活的就越来越少。再到后来,陆上交通方便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大江大河上已经鲜有船只停留。
三水是疍家人最多的地方,那里靠近西江,以前我家总会坐着小船到那里去交换物品……我至今依然记得奶奶说的地方就叫“波子角”,在地图上你能看见它就像一个半岛伸出来。以前我们一家人总会去哪里吃河鲜,因为那里有很多疍家人后代开的饭馆,做法很正宗的疍家鸡和鸡煲蟹,还有鲜甜的小河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