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建构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_zhen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教学以阅读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进行引导。教师需要提前做好:首先为学习古诗词做好准备,即大致了解诗人创作背景;其次朗读,即在朗读中读出节奏、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最后深入体会诗人情感,即在读中感悟。以此,最大限度地基于语言建构的教学策略价值。
  【关键词】统编教科书;基于语言建构的教学策略;三个方向
  “古詩词”向来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统编语文教科书在编排上做了一些调整:在学习古诗词之前,先安排了一到两课朗朗上口的散文从语感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再到古诗文学习,“语言建构与运用”是一项系统的学习理论。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实这一维度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需要增强学生的语感意识,循序渐进的增强学生对于古诗词用规律的学习和内化。这一点也是笔者目前需要特别注重的方面。
  如何让学生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成为教学的一大难点。翻阅教科书,笔者发现古诗词教学伴随着整个小学阶段,从一年级上册的第一首古诗《骆宾王·咏鹅》到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竹石》且都是高频考点。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与朗读基础之上,古诗词教学,学生应该学什么,又该如何学呢?
  一、在整体框架结构中把握古诗词情感脉络
  框架结构梳理是学习古诗词教学的基础性工作,这一点通常情况下都会被教育传播者所忽略。首先,理顺整首诗词的脉络层次与划分,把握古诗词结构,其次,掌握其行文思路,最后,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理解古诗词作品内容、主旨情感的基础。
  (一)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出发
  笔者以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例,两首诗词中的情景进行对比:两首诗都写了月夜的景色,同是明月,但是两首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却完全不相同,前者表现了诗人一人在外地游历路途时内心的孤苦和悲凉,而后者表达的是词人的喜悦与欢快。纵观历史长河,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仕途和归隐的矛盾,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而辛弃疾则是因为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退隐闲居。古诗词的结构主要表现在情感脉络或者是意义脉络,它内在统领着古诗词的内容,且对教学的整体感、生命感、美感起决定作用。在把握结构的基础上做教学的道场,才不会浮于表面。
  (二)紧扣古诗词的整体风格
  借景抒情的古诗词,托物言志的古诗词,其写作的原理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但内在风格有所差别。托物言志的古诗词,一般要抓住所咏之物的显著特点,并且在“物”和“志”之间架起一座密不可分的桥梁;借景抒情的古诗词,首先要找到事情叙述的起因及开端,并且找到“情”在“事”中的爆发点。因此,学生才能在古诗词的情意脉络里行走,走进古诗词的意境。
  二、在定点突破中生成师生思维图式
  情思,是古诗词的灵魂。鉴赏古诗词必须透过语言,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意义,把握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做到真正与作者、与诗词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在审美的过程中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标。
  (一)聚焦,寻找字词意蕴
  聚焦古诗词中的“词眼”进行教学,是很多教师密切关注的,但是古诗词中某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字词,也能成为教学把握的契机。
  【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片段1】
  文字展示:出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聚焦“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转”,更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提炼文字:让学生品味“见”,读音xian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关于“见”,教材中给了注释:同“现”。围绕这个字,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整体观照全诗,你认为这个字可否替换?
  通过这样的激发,学生立足于诗词和生活本身,用自己的视角,既表达了对诗词主旨的理解,也实现了自我独特的语言建构。在这首词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在“字眼”中走了一个来回,既引导学生读准了的字音,又接触了通假字的特点,达成了通假字无断链的认知。
  (二)重组,寻找诗词隐情
  对诗词中出现的看似显而易见的情感,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而应该结合整首诗词,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背景资料等全方面进行分析。有时可以科学适度的对诗词进行解构重组,进而寻找解读和教学的策略方法。
  【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学片段2】
  在读全诗(标节奏)、理标题、幻灯片展示苏轼贬简介的基础上:
  师1:面对这样的遭遇,诗人苏轼又会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心迹呢?我们这样读一读。(屏显)如图1-1所示。
  师2:我们把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放在一起读一遍,体会一下。(生读)
  师3:同学们有没有读出诗人苏轼情感上的变化呢?
  (讨论分析略)
  师4:苏轼由诗开头的乌云之黑,雨来之急到结尾的水天一色,单从这四句诗来看,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在屏显引导学生诵读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寻找诗人情感转变的关键点。
  从上面的课例看,老师对这首诗进行了解构重组,侧重结构和情感价值,感悟诗人内在精神核心,以律诗结构的“起承转合”这根主线清晰串起来情感变化这个中心教学内容,悟一己之悲愤的真实,悟一己之惆怅的辛酸,悟万物之规律后的超然,悟友情之宽慰间的振作。
  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所说,“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笔者认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具备灵活性和独创性的思维品质,敢于突破自我,善于突破定式、常式。
  三、在创意表达中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如何才能在个人言语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自己的言语体系,形成能主动学习的意愿与能力,包括属于个人的言行举止和表达风格?这需要教师能跳出传统的学科视野,突出关联性,关注学科间的联系整合,注重学科内容选择、活动设计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养成的有机联系,敢于创造新的课程资源,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导演一部“微电影”
  古典诗词往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与电影的语言有共通之处。马赛尔·马尔丹指出,“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它是电影的原材料”,由于电影画面包含了许多言外之意,又有各种思想延伸,因此笔者将电影语言同诗的语言相比。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如果能注重搭建桥梁,引导学生用“镜头”写出自己的审美体验,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一定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为例,学生讨论后实际上已经具备了说出脚本的能力,但是教师还需要提醒学生回顾戏剧的有关知识,提供电影剧本的小片段,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创作中来。在此基础上,可以明确要求:
  如果你是导演,请你完成以下镜头的场面设计,指导演员表演,并给每个镜头取个名字。例如:(1)江南水乡美景;(2)躲避即来山水。
  学生在进行创意设计的同时,也是在分析意象、品味意境、补白诗词隐含的内容,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并走进作者和作品人物的心灵世界。
  (二)创作一幅诗意图
  把古诗鉴赏和山水画欣赏结合起来,其立足点还是在古诗鉴赏层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绘画方式“披文入情”学习古诗。比如有学生在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诗意画时,在天空上画了一大片云朵,而且都是灰色的。当教师将这幅画给学生品鉴时,马上有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黑云”应该是乌云;“未”是“没有”的意思,也就是说乌云还没有全部被山遮住。这样的课,画的好坏不是重点,只是一个“引子”,最终的落脚点还在是否合乎诗意,是否能传达诗意。要从信息提取、语言表达、思维展示等方面加以引导。如图1-2所示。
  当然,最佳的方式,还是用语言“作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合理的想象,还原古诗词的创作情境。如教学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可以设计这样一些话题:
  【例:《宿建德江》的教学片段】
  师1:如果选择“移舟泊烟渚”一联作一幅素描,你会选择哪些物品来陈列?
  师2:用“日暮客愁新”作画时如何才能体现停船夜宿“愁更愁”的景象?
  师3:“野旷天低树”如果让你给这句诗配上一幅画,你打算画些什么?其中的“野旷”是大雁南飞,还是空旷无人?请说出你的设计以及理由。
  师4:尾联“江青月近人”中的“月”是残月还是圆月?如果作一幅画怎样体现当时的场景?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找到适切的路径和支架,古诗词教学定能在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方面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 孙志满.说明文阅读教学问题的文体观照[J].语文建设,2019(1).
  [2] 张星慧.挖掘古诗词资源,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J].考试与评价,2019(11).
  [3] 王煥,乔桂英.语言建构与运用视角下的阅读策略教学[J].吕梁学院学报,2019(4).
  [4] 温儒敏,陈先云.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六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07.
其他文献
本报综合报道 为防止出现因校外培训造成疫情扩散,规范寒假期间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减轻学生过重校外培训负担,教育部提醒如下: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党委、政府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联合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寒假期间对校外培训场所的监督检查,务必按照疫情防控标准和要求严格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切实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疫情中高风险等级地区,必须停止一切线下校外培训活动。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的确,德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培养出一个个完美而合乎规范的人,而是为培养拥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人作为一个主体,具有自己情感和德性形成的自我过程。人总是在接受后天教育中,通过自己的“同构”和“内化”,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告诉我:孩提时代的心路历程是人一生的情感底色,一个人的童年经历是早期影响其情感和德性
【摘要】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阅读尤为重要,而单元主题拓展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注重立足于课本上的内容去拓展阅读教学,拓展阅读不同于单纯的课外阅读,它是以课内阅读为圆点展开的一系列阅读。  【关键词】小学英语;单元主题;拓展阅读  在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碎片化教学、片面教学词句、教材的语料不够足够。而通过单元主题阅读下的拓展阅读,我们要根据每个单元的特点与主题,选取适
【摘要】红色文化是小学德育不可缺少的优质资源,但在其过程中却存在着“红瘦”的现象,寻根问底,学校的失位、家庭的失误、社会的失“态”让红色文化在德育之路上渐处于隐没状态。面临这些窘状,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一股合力,乘风破浪,让红色文化在小学德育中得到有效应用,更好地继承和传承民族精神。  【关键词】“红瘦”;寻根问底;乘风破浪;红色文化  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强大的衡量指标,红色文
【摘要】随着农村致富观念的更新,農村生产结构产生了巨大变化,外出务工人员的人数不断递增,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的数量仍然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关怀与爱护,在亲情感和家庭教育缺失的特殊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可能会渐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然而,农村教育尚不发达健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甚少,未在留守儿童的关键成长道路上做到有效引导,这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雪上加霜。基于此,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下,初中道法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新内容和新内涵。本文以疫情期间我国治理成就与国际贡献,抗疫英雄人物与事迹等为素材,可厚植、拓展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新冠疫情;爱国主义;道法课堂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一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道法课堂中,教师以时政热点和现实事例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应有之意。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击全国。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
【摘要】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是笔者认为,我国是制造业规模大国却还不能算是制造业强国。各行业的产品整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科研能力还相对较弱,现在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企业大胆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创立有生命力的品牌,还有政府相关报告提出需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知是行之始”,课堂上除了传授基本知识、让学生学习基本技能外,在情感态度层面,从小培养学
【摘要】家庭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家庭作业缺陷明显,教师应适应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要求,及时调整改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文章将针对教师布置家庭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设计策略,以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家庭作业;问题;设计策略  提到家庭作业,家长和学生痛苦不堪。家庭作业布置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学以致用,拓展延伸。那
【摘要】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是不少学生的噩梦,会对被欺凌的学生身心造成伤害,而实施欺凌的学生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教育和管控,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也破坏了正常的学校秩序。本文重点讨论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原因,同时提出一些防治策略。  【关键词】校园欺凌行为;现状与原因;防治策略  校园欺凌事件中,在校学生是关键群体。校园欺凌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学校和家长也尤为重视。2017年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学生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的心理更健康,我作了以下尝试: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交往,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培养健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