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不仅要训练学生的综合写作技巧,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树立了读者意识,才会产生与读者交流的欲望,以满腔的热情去写好文章,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许多中外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写作中的读者问题,并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阐述。因此,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从文章的真实的或假想的读者角度去思考、写作和修改,是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写作教学 读者意识 动机 写作过程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3SJB740032)阶段性研究成果,暨苏州大学教学改革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的阶段成果(编号为:573150121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17-02
一、前言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听力和阅读培养的是知识和信息的输入能力;口语和写作则是培养知识和信息的输出能力。语言的提高在两种能力之间应该是和谐、平衡的关系,彼此不可或缺。写作以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成果的方式把分散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其它技能的综合体现。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写作是书面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具体到一篇文章来说,就是如何根据索要反映或者表达的事物,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开头、过渡、遣词、造句、连贯、照应和结尾等写作知识。这是写作所要体现的语篇功能。然而在汉语背景下,英文写作教学的语篇功能往往注重的是词法、句法、谋篇、格式、文体和各种写作技巧等,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忽略写作的交流目的。换句话说,写作的核心功能“人际功能”,凸显不足。写出来的东西,教师要阅读,同学要交流的。奈斯特兰德(Nystrand,1982)认为,书面交际的很多明显特征是作者与读者进行的交流。书面语言的严密、简洁和规范等文体性特征有时候比文法性特征更重要。
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觉得写作课枯燥乏味,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章,除了老师看之外,一般不会再有别的读者。他们的写作如同演员在没有观众的剧场里演出,缺乏激情,缺乏创造的欲望。Flower(1979)认为,大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成功的写作,是由于他们没有在认知上把文章的写作基础从作者转到读者身上来。她建议鼓励学生在写作时要考虑读者的需要和兴趣,以便尽快在写作方面成熟起来。只有在写作中树立了读者意识、作品分享的心理预期,才有写作的兴趣、创作的欲望,厌倦写作的心理才得以克服。
二、中外专家的读者理论
读者意识是制约写作活动的要素之一。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有利于激活思维,开阔思路;有利于锤炼语言,精心表达。此外,还能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学会关注、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心智成熟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许多中国著名作家曾经对写作中的读者作过精辟的论述。著名学者胡士莹说:“动手写文章就像上讲台一样,眼前仿佛坐着一排排认真听讲、随时发问的学生,而不能‘目中无人’,半点马虎不得”。 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我写文章总是想到有一位读者坐在我的旁边看我写”(转自:胡士莹,1983)。可见他们在写作中有着多么强烈的读者意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蔷(2000)在《英语教学法教程》一书中提到“现代教学法确实认识到写作训练作为对已学过知识起到巩固作用的地位。然而也意识到技术性写作活动本身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必须让他们从事一些写作的交流活动。……写作的目的是让预期的读者来阅读”(王蔷,2000:138 )。从写作角度看,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即写作时心中存有的倾诉或交流的对象。在写作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使学生自觉地认识到写作是自己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
国外有很多写作理论专著都强调写作中的读者意识,写作教学中也着重培养学生与读者的交流能力。在20世纪末期,西方著名学者还曾对读者的重要性有过争论,在理论上各种流派都有自己的读者理论。在表达主义者看来,有写作能力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创造”出与文本和目的相一致的读者(Nystrand 1986:61)。关于读者的这一观点与Ede and Lunsford(1984)“生产出来的读者”的观念相一致。他们认为文章的读者是作者“创造的一个虚构”(Ede and Lunsford, 1984:160)。拥护表达主义思想的教师们也鼓励学生要诚实地为自己写作,强调写作目的是提供创作和个人表达的途径。但是认知主义者认为,读者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尽管他们的写作方法集中在作者的认知结构和写作的过程上,但是了解作者脑中是怎样形成读者意识也是他们关心的重要方面。
Ann M.Johns (1991:30)提出了一个读者理论的中立观点,他认为尽管在母语文学中出现的读者理论在外语中常被忽略,但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概念可以延伸到外语写作中来解释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他提出,在阅读活动中读者的大脑中具有形式和内容图式,开始阅读时由文本把它激活。因此,通过读者的图式与文本的组织、内容和论证相匹配,就产生了文本的连贯性。图式理论使得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越来越清楚,也使得形式复杂的读者的必要性越来越清楚。Ede and Lunsford(1984)建议理想的模式就是把“作者的创造力与读者的不同但同样重要的创造力平衡起来”(Ede and Lunsford,1984:16)。“了解读者的态度、信念和期望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必要的”(Ede and Lunsford,1984:156)。
中外专家如此重视写作中的读者,可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是英语写作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培养学生在写作中把自己放在读者的地位上,用读者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作品,把写作看成是和读者进行的一次谈话,和读者进行互动,这样才能达到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Spack(1985:706)说,对作者与读者之间交流的积极探索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他们写出的文章成为别人的阅读材料,因此在写作时他们必须预想读者的需要,满足读者的期望。 三、大学生作文的读者类型
大学生在学校写作,所涉及的读者有很多。首先自己就是重要的读者之一。因为他们是自己作文的读者,会对自己所写的主题更全神贯注,更感兴趣。也应该从读者的角度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判、修改。同学也是他们很重要的读者,因为他们有同样的阅读和写作经历,喜欢从相互的文章中学到东西。 教师是学生主要的读者。因为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仅会关注学生写什么,而且还会关注他们的写作方式。关注学生的计划、起草、修改、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具体的细节等。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针对不同题材的写作,要给自己设定假想的读者。朱自清曾说,学生作文要有“假想的读者”,要尽可能以各种各样的人为交流对象。他认为假想读者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有了假想的读者,学生就比较能针对他们来作适当的发挥,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写给老师或是父母们看,这样子的假想,也可以增进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朱自清,1947)。写信时他们的朋友会是假想的读者。写求职信时假想的读者是未来的老板。给客户写一封商业函电,给合作者写一份合同等都要有假想的读者。因为面对特定的读者,作者首先要考虑对方的情况和自己的角色定位,对象不同,自己的身份随之不同,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也就要力求与之相称。跟他们进行交流,就向跟真实的读者进行交流一样,作者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用最真实的情感去创作。Thomas S. Kane (1983)认为“个性的展示使作品更有兴趣,读者喜欢感受作品里的独特思想,喜欢听到真实的声音,分享不同寻常的感觉”(Thomas S. Kane, 1983:8)对读者的感觉随着经验的积累会逐渐成熟和完善。只要写作时学生能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就能写出高质量受欢迎的好文章。
四、写作过程中读者意识培养的路径
英语写作教学方法从最初的控制写作法到现在的过程写作法经历了不断变化、不断趋向完善的过程。我国英语写作教学基本上是采用西方的写作方法和路子。目前各大学在不同程度上都从注重写作成果转变到注重写作过程上来。也就是说写作是一个过程,不能一稿定乾坤。写作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计划阶段、起草阶段和修改阶段。培养学生在写作的各个阶段都要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是写作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也是思考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了解读者的基本概况,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主要的读者是谁?(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等)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表达型、传递信息型、解释说服型、分析型)读者对主题熟悉程度如何?(必要时要做解释说明)读者阅读时会问哪些问题? 读者会用什么方式来阅读? 用什么方式写才能影响读者?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和主张才能得到读者的同意?用什么样的手法写才不会冒犯读者?如何做到尊敬读者?
Thomas S. Kane(1983)认为,强调读者的重要性不是要迎合读者,或者不敢说出与他们不一致的观点,而是要尊敬读者。不要过高估计读者的知识水平,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太低。如果对显而易见的东西解释过多就暗示了低看读者的意思。轻易使用一些难懂的术语和信息,又不做任何解释和说明,就是轻蔑读者。Kane还建议:“如果你确实认为自己很高明,把你的感觉隐藏起来是非常明智的”(Thomas S. Kane,1983:8)。所以在计划阶段一定要对文章的读者有一个定位,针对不同的读者采用不同的写作风格。
2.起草阶段
起草就是把计划付诸于行动。首先在文章的开头就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先把主要观点陈述出来,然后告诉读者在下文中要出现的内容。必要时提供文章的背景信息。文章的开头非常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吸引读者把文章读下去。
每一段落要使用主题句告诉读者这一段要讲什么。主题句最好放在段首以便使读者很容易理解这一段要讲什么内容。因为读者在理解一个段落时必须要在大脑中对段落中的各条信息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模式。有了主题句的帮助读者建构出这样的模式就会容易的多。
要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哪一个信息最重要,然后依次排列以保持文章内容的平衡。可以使用例子以便让读者更明白所表达的意思;可以用过渡词让读者更清楚下文要讲什么或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用标准的语法、标点和拼写,这样读者就不会分散精力,不会感觉混乱。
文章的结尾部分就是要给读者加深印象。要重复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论述的要点,要写出结论或提出建议让读者接受或作为参考。
3.修改阶段
修改阶段又可分编辑和校对两个部分。无论是进行编辑:检查段落的划分、主题句、连接词或过渡词,还是进行校对:检查拼写、标点或语法等,都要从读者的角度去检查、修改。同时还有要检查是否按照预定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交流。
朗读也能帮助学生找出句子和文章中混乱和不通的地方。自己读的不流畅的地方也是读者认为不流畅的地方。多读几遍草稿,每次集中一个要点。因为检查修改时既要编辑,还要校对,不要同时进行。
自己检查修改完草稿之后,还可以征求他人的修改意见。在大学里同学之间的反馈是过程写作方法的一个重要活动。如果学生能够一起学习,互帮互助,恰当地指出彼此的优缺点,这对写作教学将很有帮助。通常情况下,作者必须想象一个读者,但是在同学互评中学生作者就成为其他同学作文的读者,使写作任务更现实,更具有交际性。根据同学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这不仅使任务更生动有趣,而且也使学生看到写作真的是合作性的,将作者和读者联系起来了。
无论在那一个阶段,作者写作时候考虑读者方面的时间量是衡量其擅写与否的标志(Flower 和 Hayes)。作为一种作文教学观,“读者意识”是一种倡导在近似真实情景中进行写作的作文训练方式,准确的说,作者必须创建一个读者可能进入的或者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读者的语境。 在写作语境中坚守读者意识,能使学生表现出广阔的视野,灵活的思维,他把自己分裂成精雕细刻的作者和吹毛求疵的读者,并以读者的眼光,衡量自己的构思,或赞成,或反对,或修改,或补充,使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在你来我往的双向交流中逐步得到完善。 五、结语
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使学生自觉地认识到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隐在读者”(implied reader)。英语作文不是一般的作业,它是“读者的需求或审美期待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是读者的存在与作用内化生成于作家心中的一种意识,是自己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要打动读者,就要发诸真情,言之有物,注意自己的写作从读者那里得到的回应, 注意不同的写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这样就有望改变草率从事的心态,激发强烈的兴趣,认真努力地写好作文。
学生有了读者意识,就会考虑读者的解读心理和解读习惯,力求笔下的语言具有强大的启动、激发功能,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以假想的读者为对象,在假设的场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态度,需要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在写作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社会活动进行写作,让学生亲自去调查,去收集资料,为自己作文找到真实的读者,让学生看到写作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把学写作(learn to write)变为写作是为了学习(write to learn),这样写作教学面貌才能改观。
参考文献:
[1]Ann M. Johns.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Research insights for the classroom. edited by Barbara Kroll. 1991.
[2]Ede and Lunsford. Audience addressed ,audience invoked :The role of audience in composition theory and pedagogy.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1984.
[3]Flower. Writer-based prose: A cognitive basis for problems in writing. College English. 1979, 48,527-542.
[4]Linda Flower and John R. Hayes, 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 CCC 32, 1981:365-87, rpt. in Cross-Talk in Comp Theory, 2nd ed., ed. Victor Villanueva, Urbana: NCTE, 2003.
[5]Nystrand. The structure of written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reciprocity between writers and readers. Orlando:Academic Press.1986.
[6]Nystrand, M.What Writers Know: The Language, Process, and Structure of Written Discourse. New York: Academic. 1982.
[7]Spack. Literature, reading, writing, and ESL:Bridging the gaps. TESOL Quaterly 19. 1985.
[8]Thomas S. Kane. The oxford guide to writing: A rhetoric and handbook for college stude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9]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五辑) 胡士莹先生事略,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11]朱自清. 论教本与写作. 开明书店. 1947:149-150. 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9, (7).
【关键词】写作教学 读者意识 动机 写作过程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3SJB740032)阶段性研究成果,暨苏州大学教学改革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的阶段成果(编号为:573150121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17-02
一、前言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听力和阅读培养的是知识和信息的输入能力;口语和写作则是培养知识和信息的输出能力。语言的提高在两种能力之间应该是和谐、平衡的关系,彼此不可或缺。写作以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成果的方式把分散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其它技能的综合体现。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写作是书面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具体到一篇文章来说,就是如何根据索要反映或者表达的事物,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开头、过渡、遣词、造句、连贯、照应和结尾等写作知识。这是写作所要体现的语篇功能。然而在汉语背景下,英文写作教学的语篇功能往往注重的是词法、句法、谋篇、格式、文体和各种写作技巧等,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忽略写作的交流目的。换句话说,写作的核心功能“人际功能”,凸显不足。写出来的东西,教师要阅读,同学要交流的。奈斯特兰德(Nystrand,1982)认为,书面交际的很多明显特征是作者与读者进行的交流。书面语言的严密、简洁和规范等文体性特征有时候比文法性特征更重要。
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觉得写作课枯燥乏味,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章,除了老师看之外,一般不会再有别的读者。他们的写作如同演员在没有观众的剧场里演出,缺乏激情,缺乏创造的欲望。Flower(1979)认为,大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成功的写作,是由于他们没有在认知上把文章的写作基础从作者转到读者身上来。她建议鼓励学生在写作时要考虑读者的需要和兴趣,以便尽快在写作方面成熟起来。只有在写作中树立了读者意识、作品分享的心理预期,才有写作的兴趣、创作的欲望,厌倦写作的心理才得以克服。
二、中外专家的读者理论
读者意识是制约写作活动的要素之一。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有利于激活思维,开阔思路;有利于锤炼语言,精心表达。此外,还能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学会关注、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心智成熟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许多中国著名作家曾经对写作中的读者作过精辟的论述。著名学者胡士莹说:“动手写文章就像上讲台一样,眼前仿佛坐着一排排认真听讲、随时发问的学生,而不能‘目中无人’,半点马虎不得”。 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我写文章总是想到有一位读者坐在我的旁边看我写”(转自:胡士莹,1983)。可见他们在写作中有着多么强烈的读者意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蔷(2000)在《英语教学法教程》一书中提到“现代教学法确实认识到写作训练作为对已学过知识起到巩固作用的地位。然而也意识到技术性写作活动本身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必须让他们从事一些写作的交流活动。……写作的目的是让预期的读者来阅读”(王蔷,2000:138 )。从写作角度看,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即写作时心中存有的倾诉或交流的对象。在写作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使学生自觉地认识到写作是自己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
国外有很多写作理论专著都强调写作中的读者意识,写作教学中也着重培养学生与读者的交流能力。在20世纪末期,西方著名学者还曾对读者的重要性有过争论,在理论上各种流派都有自己的读者理论。在表达主义者看来,有写作能力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创造”出与文本和目的相一致的读者(Nystrand 1986:61)。关于读者的这一观点与Ede and Lunsford(1984)“生产出来的读者”的观念相一致。他们认为文章的读者是作者“创造的一个虚构”(Ede and Lunsford, 1984:160)。拥护表达主义思想的教师们也鼓励学生要诚实地为自己写作,强调写作目的是提供创作和个人表达的途径。但是认知主义者认为,读者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尽管他们的写作方法集中在作者的认知结构和写作的过程上,但是了解作者脑中是怎样形成读者意识也是他们关心的重要方面。
Ann M.Johns (1991:30)提出了一个读者理论的中立观点,他认为尽管在母语文学中出现的读者理论在外语中常被忽略,但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概念可以延伸到外语写作中来解释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他提出,在阅读活动中读者的大脑中具有形式和内容图式,开始阅读时由文本把它激活。因此,通过读者的图式与文本的组织、内容和论证相匹配,就产生了文本的连贯性。图式理论使得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越来越清楚,也使得形式复杂的读者的必要性越来越清楚。Ede and Lunsford(1984)建议理想的模式就是把“作者的创造力与读者的不同但同样重要的创造力平衡起来”(Ede and Lunsford,1984:16)。“了解读者的态度、信念和期望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必要的”(Ede and Lunsford,1984:156)。
中外专家如此重视写作中的读者,可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是英语写作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培养学生在写作中把自己放在读者的地位上,用读者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作品,把写作看成是和读者进行的一次谈话,和读者进行互动,这样才能达到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Spack(1985:706)说,对作者与读者之间交流的积极探索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他们写出的文章成为别人的阅读材料,因此在写作时他们必须预想读者的需要,满足读者的期望。 三、大学生作文的读者类型
大学生在学校写作,所涉及的读者有很多。首先自己就是重要的读者之一。因为他们是自己作文的读者,会对自己所写的主题更全神贯注,更感兴趣。也应该从读者的角度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判、修改。同学也是他们很重要的读者,因为他们有同样的阅读和写作经历,喜欢从相互的文章中学到东西。 教师是学生主要的读者。因为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仅会关注学生写什么,而且还会关注他们的写作方式。关注学生的计划、起草、修改、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具体的细节等。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针对不同题材的写作,要给自己设定假想的读者。朱自清曾说,学生作文要有“假想的读者”,要尽可能以各种各样的人为交流对象。他认为假想读者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有了假想的读者,学生就比较能针对他们来作适当的发挥,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写给老师或是父母们看,这样子的假想,也可以增进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朱自清,1947)。写信时他们的朋友会是假想的读者。写求职信时假想的读者是未来的老板。给客户写一封商业函电,给合作者写一份合同等都要有假想的读者。因为面对特定的读者,作者首先要考虑对方的情况和自己的角色定位,对象不同,自己的身份随之不同,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也就要力求与之相称。跟他们进行交流,就向跟真实的读者进行交流一样,作者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用最真实的情感去创作。Thomas S. Kane (1983)认为“个性的展示使作品更有兴趣,读者喜欢感受作品里的独特思想,喜欢听到真实的声音,分享不同寻常的感觉”(Thomas S. Kane, 1983:8)对读者的感觉随着经验的积累会逐渐成熟和完善。只要写作时学生能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就能写出高质量受欢迎的好文章。
四、写作过程中读者意识培养的路径
英语写作教学方法从最初的控制写作法到现在的过程写作法经历了不断变化、不断趋向完善的过程。我国英语写作教学基本上是采用西方的写作方法和路子。目前各大学在不同程度上都从注重写作成果转变到注重写作过程上来。也就是说写作是一个过程,不能一稿定乾坤。写作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计划阶段、起草阶段和修改阶段。培养学生在写作的各个阶段都要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是写作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也是思考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了解读者的基本概况,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主要的读者是谁?(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等)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表达型、传递信息型、解释说服型、分析型)读者对主题熟悉程度如何?(必要时要做解释说明)读者阅读时会问哪些问题? 读者会用什么方式来阅读? 用什么方式写才能影响读者?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和主张才能得到读者的同意?用什么样的手法写才不会冒犯读者?如何做到尊敬读者?
Thomas S. Kane(1983)认为,强调读者的重要性不是要迎合读者,或者不敢说出与他们不一致的观点,而是要尊敬读者。不要过高估计读者的知识水平,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太低。如果对显而易见的东西解释过多就暗示了低看读者的意思。轻易使用一些难懂的术语和信息,又不做任何解释和说明,就是轻蔑读者。Kane还建议:“如果你确实认为自己很高明,把你的感觉隐藏起来是非常明智的”(Thomas S. Kane,1983:8)。所以在计划阶段一定要对文章的读者有一个定位,针对不同的读者采用不同的写作风格。
2.起草阶段
起草就是把计划付诸于行动。首先在文章的开头就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先把主要观点陈述出来,然后告诉读者在下文中要出现的内容。必要时提供文章的背景信息。文章的开头非常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吸引读者把文章读下去。
每一段落要使用主题句告诉读者这一段要讲什么。主题句最好放在段首以便使读者很容易理解这一段要讲什么内容。因为读者在理解一个段落时必须要在大脑中对段落中的各条信息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模式。有了主题句的帮助读者建构出这样的模式就会容易的多。
要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哪一个信息最重要,然后依次排列以保持文章内容的平衡。可以使用例子以便让读者更明白所表达的意思;可以用过渡词让读者更清楚下文要讲什么或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用标准的语法、标点和拼写,这样读者就不会分散精力,不会感觉混乱。
文章的结尾部分就是要给读者加深印象。要重复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论述的要点,要写出结论或提出建议让读者接受或作为参考。
3.修改阶段
修改阶段又可分编辑和校对两个部分。无论是进行编辑:检查段落的划分、主题句、连接词或过渡词,还是进行校对:检查拼写、标点或语法等,都要从读者的角度去检查、修改。同时还有要检查是否按照预定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交流。
朗读也能帮助学生找出句子和文章中混乱和不通的地方。自己读的不流畅的地方也是读者认为不流畅的地方。多读几遍草稿,每次集中一个要点。因为检查修改时既要编辑,还要校对,不要同时进行。
自己检查修改完草稿之后,还可以征求他人的修改意见。在大学里同学之间的反馈是过程写作方法的一个重要活动。如果学生能够一起学习,互帮互助,恰当地指出彼此的优缺点,这对写作教学将很有帮助。通常情况下,作者必须想象一个读者,但是在同学互评中学生作者就成为其他同学作文的读者,使写作任务更现实,更具有交际性。根据同学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这不仅使任务更生动有趣,而且也使学生看到写作真的是合作性的,将作者和读者联系起来了。
无论在那一个阶段,作者写作时候考虑读者方面的时间量是衡量其擅写与否的标志(Flower 和 Hayes)。作为一种作文教学观,“读者意识”是一种倡导在近似真实情景中进行写作的作文训练方式,准确的说,作者必须创建一个读者可能进入的或者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读者的语境。 在写作语境中坚守读者意识,能使学生表现出广阔的视野,灵活的思维,他把自己分裂成精雕细刻的作者和吹毛求疵的读者,并以读者的眼光,衡量自己的构思,或赞成,或反对,或修改,或补充,使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在你来我往的双向交流中逐步得到完善。 五、结语
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使学生自觉地认识到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隐在读者”(implied reader)。英语作文不是一般的作业,它是“读者的需求或审美期待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是读者的存在与作用内化生成于作家心中的一种意识,是自己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要打动读者,就要发诸真情,言之有物,注意自己的写作从读者那里得到的回应, 注意不同的写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这样就有望改变草率从事的心态,激发强烈的兴趣,认真努力地写好作文。
学生有了读者意识,就会考虑读者的解读心理和解读习惯,力求笔下的语言具有强大的启动、激发功能,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以假想的读者为对象,在假设的场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态度,需要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在写作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社会活动进行写作,让学生亲自去调查,去收集资料,为自己作文找到真实的读者,让学生看到写作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把学写作(learn to write)变为写作是为了学习(write to learn),这样写作教学面貌才能改观。
参考文献:
[1]Ann M. Johns.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Research insights for the classroom. edited by Barbara Kroll. 1991.
[2]Ede and Lunsford. Audience addressed ,audience invoked :The role of audience in composition theory and pedagogy.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1984.
[3]Flower. Writer-based prose: A cognitive basis for problems in writing. College English. 1979, 48,527-542.
[4]Linda Flower and John R. Hayes, 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 CCC 32, 1981:365-87, rpt. in Cross-Talk in Comp Theory, 2nd ed., ed. Victor Villanueva, Urbana: NCTE, 2003.
[5]Nystrand. The structure of written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reciprocity between writers and readers. Orlando:Academic Press.1986.
[6]Nystrand, M.What Writers Know: The Language, Process, and Structure of Written Discourse. New York: Academic. 1982.
[7]Spack. Literature, reading, writing, and ESL:Bridging the gaps. TESOL Quaterly 19. 1985.
[8]Thomas S. Kane. The oxford guide to writing: A rhetoric and handbook for college stude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9]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五辑) 胡士莹先生事略,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11]朱自清. 论教本与写作. 开明书店. 1947:149-150. 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9,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