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怎样才能“活”起来,怎样才能提高有效教学呢?“学习兴趣”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它是思想品德课堂学生情感与思维的内在促变之酶。
一、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量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利用这些事例想方设法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关爱社会”这一内容时,我以“改革开放给我家带来的变化”为主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自说说改革开放为自己家里带来的变化。这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既符合认识的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
二、突出学习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是基于外在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具有某种兴趣,就会主动、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其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下册“法律护我”这一内容时,一改过去以讲为主的做法,让学生明白“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四个问题,结合事例分小组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让 学生 意识到学习的责任,下决心学好法律常识,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三、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精神恰恰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普遍缺乏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自行分组,并在教材中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单元,找到一个大家都有一定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研究出来的成果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展示。学生能够在固定的小组内通过互相交流了解各个组员的兴趣特长,并且深入了解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与作用,发挥自己的优势,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做法能够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完成合作学习中的一部分任务,使他们感觉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己发挥的作用重大。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学之道,学习兴趣增强,团体协作意识得到提高。
四、通过设疑、解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以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在课堂上,我注重鼓励学生谈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根据所学知识从课本中寻找“药方”。如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该怎么办?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争先恐后为同学开“处方”,都积极思考寻找答案。这样,在“会诊”及寻找“药方”的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巩固知识,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也让学生真切体会枯燥无味的思想品德课还真管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理论阐述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为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
责任编辑潘孟良
一、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量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利用这些事例想方设法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关爱社会”这一内容时,我以“改革开放给我家带来的变化”为主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自说说改革开放为自己家里带来的变化。这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既符合认识的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
二、突出学习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是基于外在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具有某种兴趣,就会主动、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其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下册“法律护我”这一内容时,一改过去以讲为主的做法,让学生明白“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四个问题,结合事例分小组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让 学生 意识到学习的责任,下决心学好法律常识,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三、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精神恰恰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普遍缺乏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自行分组,并在教材中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单元,找到一个大家都有一定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研究出来的成果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展示。学生能够在固定的小组内通过互相交流了解各个组员的兴趣特长,并且深入了解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与作用,发挥自己的优势,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做法能够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完成合作学习中的一部分任务,使他们感觉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己发挥的作用重大。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学之道,学习兴趣增强,团体协作意识得到提高。
四、通过设疑、解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以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在课堂上,我注重鼓励学生谈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根据所学知识从课本中寻找“药方”。如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该怎么办?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争先恐后为同学开“处方”,都积极思考寻找答案。这样,在“会诊”及寻找“药方”的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巩固知识,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也让学生真切体会枯燥无味的思想品德课还真管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理论阐述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为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