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实录与评析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eel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风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课文。执教老师在教学《定风波》时,思路清晰,从情境导入到初读课文,從读准字音到介绍背景,从知人论世到再读课文,从通晓词义到精读课文、合作探究,教学由点及面向纵深拓展,课堂教学结构紧凑,环环相扣。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在座的每个同学可能都会有自己的偶像,假如我们穿越千年回到北宋时期,你会发现,那时候有一个全民偶像,他就是苏东坡。很多同学可能会说:“我很熟悉苏东坡,他是一代文豪。”其实,他身上还有很多我们不太了解的地方。比如他是一位时尚达人,引领着时尚潮流:他作画,开创了中国文人画;他写字,有了流芳千古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他贪吃,“东坡肉”“东坡饼”都成了传统美食;他打扮,普普通通的海南竹壳帽都给他戴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坡笠”。(课件出示图片:旷世奇才,全民偶像——苏东坡)
  【评析】以学生喜欢的“偶像”一词引出苏轼,用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介绍多才多艺的苏轼,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了解苏东坡的兴趣。
  师:苏轼这样一位旷世奇才,他的人生境遇如何呢?大家请看,这是一张宋朝疆域图。苏轼生于四川眉州,在他任江苏湖州知州时,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桩祸事——乌台诗案,因此被抓回京城,在牢里关了103天;之后被贬到湖北黄州;再之后调回京城;后来调浙江杭州,再到京城,再到安徽颍州、江苏扬州,广东的英州、惠州,最后是海南的儋州。终于遇到天下大赦,他总算可以回家了,不料却死在了路上——江苏常州。看了这张苏轼的贬谪路线图,我们会发现,他就像一枚棋子,任人摆布,身不由己。(课件出示北宋的疆域图,不断变化的箭头,显示出苏轼的贬谪路线)
  【评析】在地图上动态呈现苏轼的贬谪路线,使学生对苏轼一生的坎坷和挫折有了直观的感受,为理解他旷达从容的人生态度做好了铺垫。
  师:有一天,历经坎坷的苏轼走在路上,突然天降暴雨,他会怎样面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定风波》。(课件出示课题“定风波”)
  二、读准字音,介绍背景
  师:学习古诗词,要做到“三分鉴赏七分读”。朗读古诗词,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生: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感情。
  师:对,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如何。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字音和节奏方面都读得很好,但我想请同学们注意一个词,“谁怕”是念“shuí怕”还是念“shéi怕”?
  生:在书面语中读“shuí”,在口语中读“shéi”。
  师:是的。那么,大家读出文中的感情了吗?
  生摇头。
  师:我们之所以没办法把握这首词的情感,是因为还没读懂这首词。要读懂一首古诗词,我们必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苏轼在写这首词的时候,他的处境是怎样的呢?
  生:作者在湖北黄州。
  师:他在黄州做什么?
  生:做团练副使。
  师:团练副使相当于一个县的人民武装部副部长,是一个武官,听起来好像还不错。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情况?
  生:团练副使不过是个虚名。苏轼没有工资,全家有20多口人,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带领家人在城东一块荒地上开荒种东西,他还去沙湖准备买田养老。在去买田的路上下雨了,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师:像这种在生活中碰到一件事情,然后从中悟出一种道理的写作手法叫做什么?
  生:以小见大。
  师:是的。就像刚刚那位同学所说的,他是一个被地方政府看管的流放官员,没有工资,食宿不保。所以,他只能去种田。大家都知道,苏轼号什么?
  生:东坡居士。
  师:对。东坡,东边的山坡,听起来觉得十分雅致。实际上,东坡跟南坡、北坡、西坡是一样的,就是在东边的坡地上开荒。真是一把辛酸泪!
  【评析】知人论世。只有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学生才能够真正懂得他始终保持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是多么的不容易。
  三、赏析词句,体会情感
  师:在这样的处境中,苏轼写了《定风波》,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开展小组讨论,话题是“你最喜欢这首词中的哪一句话或哪个词?说说你的理由”。时间5分钟。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现在请各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跟我们分享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喜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它的意思是:我信步归去,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作者遇到自然界中的风雨表现得这么淡然,在仕途中的风雨已不足挂齿,无论朝廷如何处置他,他内心都是乐观而平静的,这也体现了他旷达的胸襟。
  师:这位同学提到了“归去”,这使我想到了另外一位诗人,他也很喜欢“归”,他的诗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他是谁呢?
  生:陶渊明。
  师:正确。陶渊明的“归”与苏轼的“归”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陶渊明归到山水田园之间,而苏轼则从来没有辞官归隐,他只是归到心灵的家园去了。
  师:当他回归心灵家园后,觉得“也无风雨也无晴”。哪个小组能对“风雨”的意思做进一步说明?
  生:“风雨”既指他在路上遭遇自然界中的风吹雨打,又指仕途上的不顺,是人生中的风雨。
  师:所以说,“风雨”既有表层的意思,又有深层的含义。
  生2:我们小组觉得小序中提到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特别洒脱。拿着雨具的人先走了,突然下起了大雨,别人都狼狈不堪地躲雨,他却不觉得狼狈,体现了他的从容、淡定。
  师:“余独不觉”这种态度体现在词中的哪一句?   生:“何妨吟啸且徐行”。别人都去躲雨了,他却是又吟诗、又长啸,还慢慢地走,无畏风雨,无畏挫折。
  师:他的表现确实洒脱。还有哪个小组要發言?
  生3:我们小组喜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这句话也有不在乎眼前风雨的意思,体现了作者不会因为被贬而改变志向的精神。
  师:说得好!“谁怕?”是一个什么句式?
  生:反问语,强调语气,强化情感。
  师:“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里有个“蓑”字。我有个疑问,小序里说“雨具先去”,这里跟小序是不是自相矛盾了?已经没有雨具了,怎么又有蓑衣了呢?
  生:这个“蓑”不是指真的蓑衣,而是指他内在的精神,是“穿”在心里的,可以抵挡风雨和挫折。
  师:意思是随便你们怎么迫害我,我心里有自己的保护伞,对吧?“任平生”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任你风吹雨打,我都无所畏惧。“任”字体现了作者的傲骨和豪情。
  生4:我们小组喜欢“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话。诗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地走着。他走的时候,应该有雨,有泥泞,怎么会“轻胜马”呢?我们认为,所谓的“轻”,其实是一种内心感受,他心里觉得自己在跟风雨抗击,他要以乐观豁达的精神来面对人生。
  生5:我们小组喜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话。作者被贬,酒后淋雨,身寒心也寒,当时他心中是有苦闷的,但苦闷的程度很轻,只是用“微冷”来形容,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生:(补充)阳光总在风雨后。“山头斜照却相迎”,迎的不只是山头斜照过来的阳光,还有未来的希望。
  师:“迎”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果改成“山头斜照却相逢”,意思一样吗?
  生:“逢”是指“我”走着走着遇到了太阳,“迎”是太阳主动在前方迎接“我”,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太阳代表希望,希望在前方等着“我”,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轼的乐观和豁达。
  师:是的,苏轼在路上遇到一场雨,他从中看到了风雨之后有阳光,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大起也有大落。对此,他始终淡然处之。
  【评析】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对“风雨”“晴”“归去”“任平生”“轻胜马”等词语的品读、探究,学生不仅读懂了词意,还读懂了蕴藏其中的情感。从表面看,作者是在一场自然界的风雨中吟啸徐行,实际上是人生路上面对打击和挫折的无所畏惧,体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精神。
  四、了解词人,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是存在递进关系的?
  生:上阕写词人冒雨徐行的行为,下阙写他看到雨后景物的内心感受。
  师:上阕写词人的行动,不要怕,慢慢走,念念诗,很潇洒;下阕写“我”觉得有点冷,“我”看到希望了,“我”要回到我的心灵家园去了,很淡然。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苏东坡的形象,你会用哪个词?
  生1:豁达。
  生2:淡然。
  生3:乐观向上。
  生4:洒脱。
  生5:倔强。
  ……
  师:这个词有点特别。你为什么觉得他倔强?
  生:其他人都躲雨,唯独他穿着草鞋徐行,不管风吹雨淋。
  师:无论是自然界的风雨还是人世间的风雨,他都不怕,遵从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同学们用了很多词来形容自己心目中的苏东坡,老师也想到了一个词——旷达。自古以来,提到苏东坡,人们都喜欢说他是一个旷达的人。你觉得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叫旷达?
  生:我认为旷达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都能够淡然处之。
  师:是的,旷达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对苦难仍然能够超越它,笑着面对它。苏东坡是旷达的,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他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他成为许多中国文人最喜爱的作家,原因也在此。”其实,中国历史上喜欢苏轼的人有很多,像他这样微笑着接受悲哀和不幸的人也很多,比如孔子的学生颜回,吃得很简单,“一箪食,一瓢饮”,住得也很简单,“陋巷”,但是“回也不改其乐”。又如孟子,他说如果仕途通达,我就心怀天下,如果处境困厄,我就独善其身,保有自己内心的高洁。像苏轼、孟子、颜回这样微笑着接受悲哀和不幸的中国文人,你还能想到谁呢?
  生1:刘禹锡。他曾写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生2:范仲淹被贬谪时,他的心态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3:李白遭遇挫折后仍能发出豪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4:刘禹锡住在陋室里像颜回一样快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中国文人在遭遇政治打击或人生挫折时,宠辱不惊,用旷达的精神战胜了内心的苦闷,成为了中国文人几千年来的独特情怀。
  【评析】古诗词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读懂诗意这一层面,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通过学习《定风波》,了解了苏轼这个人,并从了解苏轼一个人扩展到了解拥有旷达情怀的中国文人这一类人,从中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人文价值。
  五、诵读课文,课堂小结
  师:读懂了《定风波》,理解了苏东坡,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让我们像苏东坡那样,吟啸一曲《定风波》吧!
  生齐读这首词。
  师:老师也想跟同学们分享自己对苏东坡的仰慕之情。(配乐朗诵《定风波》)
  【评析】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齐读,教师配乐诵读,多次诵读能够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更深层的情感体验。
  师:“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边云卷云舒”,这就是旷达。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潇洒从容、且歌且行的苏东坡也会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偶像,因为他教会了我们一种人生态度:假如生活陷入困境,你可以怎样面对。
  【评析】语文教学要遵循“文以载道”的原则,而不是以思想引导为目的的主题班会。执教老师在课堂小结时给予建议而非呼吁,体现了语文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特点。
  【总评】
  柏拉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来形容本节课的教学再合适不过。上课伊始,执教者先从学生感兴趣的“偶像”话题入手,用幽默而又不失文采的话语将大文豪苏轼描绘成一位“时尚达人”,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接着,执教者趁热打铁,用一组动态地图完整地展现了苏轼仕途颠簸、命运坎坷的一生,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为苏轼的不幸感慨唏嘘,也为后面理解这首词的情感和对诗人伟岸人格的感悟做了铺垫。好课开端如凤头,执教者巧妙的教学设计印证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的古训。随后,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小组合作探究,就话题“你最喜欢这首词中的哪一句话或哪个词?为什么?”展开讨论,研读文本。这种“放开手”的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执教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过人的智慧,巧妙地抓住课堂生成,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让学生领略词人从遇雨徐行到斜照相迎再到渴望归去,由泰然处之到欣然遇之再到超然视之。学生之间的自主探究见证了苏轼自我净化的精神洗礼,尽管“润物细无声”,但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与碰撞是震撼人心的,也是刻骨铭心的。执教者最后恰到好处又充满哲思的拓展升华,无疑给了学生一次涤荡心灵的机会。
  课堂教学最大的难点,在于教师是否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在做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又很幼稚的问题,实际上却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执教者显然是属于那一类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在做什么”的“明白型”教师。这节课始终处于流畅自然的状态,与执教者始终以文本为依托的教学密切相关。执教者借助文本材料的递进式关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学,走进文化。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从开始的解题到文本诵读,从引入辅助材料到研读词句,从合作探究到拓展升华,条条枝杈的最终指向,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苏轼旷达人生的教学目标。正是这种清醒的认识,才使得课堂教学极少出现旁逸斜出的无效探究。
  (注:该课例获2018年第六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责编 欧孔群)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思想问题呈现多样性;思想政治工作由单向转为多向;思想政治工作出现新的盲点盲区;思想政治工作急需提高科技文化含量.为此
引言足球改革、足协与行政分离、举国体制与市场体制共同发挥作用的时代背景,为包括职业足球在内的社会足球、系统足球知识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校园足球创设了资源共享、竞赛互
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审计诉讼案件也在不断增加,审计风险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加强对审计风险成因的研究并找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是当前审计理论和实务迫切需要解
随着计算机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给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档案部门保存的档案信息正由以纸质档案信息为主向多种载体档案信息转变,
引言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十九大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对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
通过运用耦合模型、综合指标评价法、熵权法、描述性统计等方法,对天水市2009-2015年城市经济、水环境压力、大气环境压力之间交互耦合关系、耦合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职工的主流意识就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对企业的运营制度和经营管理起着统领作用.多种经营企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沿,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状态、行为习惯与
股权众筹模式有效丰富了我国传统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资金来源。但是在受到市场欢迎的同时,融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和风险也引来监管层关注。为了规范股权众筹未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