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生活化作文,很多教师都在探讨,观点和措施都很好,这里我只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临场作文时突出生活化应注意的方面。
一、关注社会,体验生活
平日大多数学生作文效率低,内容枯燥乏味,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作文缺乏生活素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生活中引用活水。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生活,从生活中获得作文的素材,这是解决学生作文难、无话可说的关键。
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事物每时每刻都在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变化着,即使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学校的路上,别人的、自己的,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就在你身边。有一次在讲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时,我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在公园里经常看到的套圈游戏,我引导学生套圈就是圈套,生活中有很多这种诱惑,就是一个圈套,我们要抵制住诱惑。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由此我告诉学生素材来源于生活,要学生高屋建瓴地由现象挖掘其本质的问题,学会以小见大。
二、亲身实践,体验生活
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与生活亲密接触,真正做到事事在作文,处处有作文,给学生树立“四季变化皆是景,嬉笑弄骂皆成文”的信念。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实践中获取写作的素材。在书城中经常看到这些成人拿着厚厚的一摞书,看完后就走,并没有放回原处,反而有些小孩子却自觉的把看完的书放回原处,我就引导学生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由此例我告诉学生写作素材源于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
三、虚拟情景,再现生活
利用多媒体虚拟情景,再现生活。多媒体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增加主动性。
四、改变观念,注重章法
写作文不是应付,不是只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在得到教师的欣赏,获得高的分数时,也培养自己与人交流、与人沟通的能力。换句话说,自己与人交流、与人沟通的能力在作文中增强了,自然也就能得到教师欣赏,得到高的分数。
写作文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是学生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在作文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反映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熟悉的世界。
五、突出个性,感受生活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作文的生活化往往体现在选材、立意与表达的个性化上,有真切生活感受的作文是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临场作文应该选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六、训练思维,历练悟性
小学生作文指导的训练过程,既是文字章法的训练过程,也是思维逻辑的训练过程,同时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陶冶過程。有所见、所闻、所读后,才会有所思,思维源于生活。
思维训练后,学生考虑问题就有了灵性,体现出悟性,在临场作文时就能立意出奇、出新,反映对生活的新体验、新思索。
七、描写细节,再现生活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主要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教师都会强调要掌握写法,把握规律。写人记事的话,可写一件或几件事来反映人物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特点。如果写一件事要讲究记叙的“六要素”完整,内容要具体,详写事件的经过;如果写几件事,就要注意事件之间的联系、明确中心,安排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什么详写,什么略写。如果要突出生活化,就需要特别注意描写人物生活中的细节,再现当时的生活。 不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关键的一点是在写作时有细节描写,以体现生活味。
小学阶段的写作,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叙述、描写的技巧,以及叙述与描写结合的写作技巧。当然,技巧的掌握都是在服务于生活化作文这一核心内容,学生写作时,可以自由选择平时训练的内容,来具体地写自己的见闻、感想,也可以描写事物的形、色、声、味等多方面的特点,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临场的发挥是建立在平时有目的、有计划训练的基础上的,基本功练得好,写作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突出生活,再现生活,把事物写具体,写真切,写出生活味并描写细节,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学生对生活的个性化感受,不是刻意追求不适合他们的对生活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形成对生活某一方面的独到、深刻的见解,讲究什么深度;也不是要求文章要有新的发现,解决什么新问题,只是要求真实地写自己的新鲜而独特的生活,真实地表达对人、对已、对事的不同于别人的看法。比如,针对“我的理想”,有的小学生写“赚钱发财、当官贪污、诈骗抢劫、假装乞讨”等等,谁说这些想法没有生活的烙印,不是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不要用大人的对错来压抑小学生的看法,只有他们敢于真实地说,教育才有针对性,不是看起来没有问题的教育才是教育。
总之,生活化的作文教学通过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刺激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它是一种与社会、校园、家庭紧密相连的作文教学上,它从头至尾都笼罩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描写真实的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它能解放学生思想,张扬学生的个性,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呼唤出来,做生活的主人。
一、关注社会,体验生活
平日大多数学生作文效率低,内容枯燥乏味,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作文缺乏生活素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生活中引用活水。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生活,从生活中获得作文的素材,这是解决学生作文难、无话可说的关键。
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事物每时每刻都在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变化着,即使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学校的路上,别人的、自己的,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就在你身边。有一次在讲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时,我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在公园里经常看到的套圈游戏,我引导学生套圈就是圈套,生活中有很多这种诱惑,就是一个圈套,我们要抵制住诱惑。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由此我告诉学生素材来源于生活,要学生高屋建瓴地由现象挖掘其本质的问题,学会以小见大。
二、亲身实践,体验生活
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与生活亲密接触,真正做到事事在作文,处处有作文,给学生树立“四季变化皆是景,嬉笑弄骂皆成文”的信念。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实践中获取写作的素材。在书城中经常看到这些成人拿着厚厚的一摞书,看完后就走,并没有放回原处,反而有些小孩子却自觉的把看完的书放回原处,我就引导学生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由此例我告诉学生写作素材源于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
三、虚拟情景,再现生活
利用多媒体虚拟情景,再现生活。多媒体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增加主动性。
四、改变观念,注重章法
写作文不是应付,不是只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在得到教师的欣赏,获得高的分数时,也培养自己与人交流、与人沟通的能力。换句话说,自己与人交流、与人沟通的能力在作文中增强了,自然也就能得到教师欣赏,得到高的分数。
写作文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是学生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在作文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反映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熟悉的世界。
五、突出个性,感受生活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作文的生活化往往体现在选材、立意与表达的个性化上,有真切生活感受的作文是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临场作文应该选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六、训练思维,历练悟性
小学生作文指导的训练过程,既是文字章法的训练过程,也是思维逻辑的训练过程,同时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陶冶過程。有所见、所闻、所读后,才会有所思,思维源于生活。
思维训练后,学生考虑问题就有了灵性,体现出悟性,在临场作文时就能立意出奇、出新,反映对生活的新体验、新思索。
七、描写细节,再现生活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主要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教师都会强调要掌握写法,把握规律。写人记事的话,可写一件或几件事来反映人物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特点。如果写一件事要讲究记叙的“六要素”完整,内容要具体,详写事件的经过;如果写几件事,就要注意事件之间的联系、明确中心,安排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什么详写,什么略写。如果要突出生活化,就需要特别注意描写人物生活中的细节,再现当时的生活。 不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关键的一点是在写作时有细节描写,以体现生活味。
小学阶段的写作,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叙述、描写的技巧,以及叙述与描写结合的写作技巧。当然,技巧的掌握都是在服务于生活化作文这一核心内容,学生写作时,可以自由选择平时训练的内容,来具体地写自己的见闻、感想,也可以描写事物的形、色、声、味等多方面的特点,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临场的发挥是建立在平时有目的、有计划训练的基础上的,基本功练得好,写作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突出生活,再现生活,把事物写具体,写真切,写出生活味并描写细节,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学生对生活的个性化感受,不是刻意追求不适合他们的对生活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形成对生活某一方面的独到、深刻的见解,讲究什么深度;也不是要求文章要有新的发现,解决什么新问题,只是要求真实地写自己的新鲜而独特的生活,真实地表达对人、对已、对事的不同于别人的看法。比如,针对“我的理想”,有的小学生写“赚钱发财、当官贪污、诈骗抢劫、假装乞讨”等等,谁说这些想法没有生活的烙印,不是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不要用大人的对错来压抑小学生的看法,只有他们敢于真实地说,教育才有针对性,不是看起来没有问题的教育才是教育。
总之,生活化的作文教学通过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刺激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它是一种与社会、校园、家庭紧密相连的作文教学上,它从头至尾都笼罩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描写真实的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它能解放学生思想,张扬学生的个性,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呼唤出来,做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