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各有性,调和相生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123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再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题目解析


  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延续了近年来江苏卷一贯的命题形式———选取既贴近现实又颇具理趣的生活材料。相比2017年的“车”、2018年的“语言”,2019年的“调和”既具有“车”的生活气息,又具有“语言”的人文色彩,同时选材空间更广,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更高,话题聚焦性也更强。
  材料由四句话组成。
  第一句是“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选取了生活中很常见的两种事物———至淡之“水”和极咸之“盐”,意在强调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特点。“物各有性”概括了事物“面”上的共性;“水至淡,盐得味”则表现了事物“点”上的不同。

  第二句是“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这里的动词“加”,指的是同一事物之间的简单相加;而“还是水”“还是盐”,则提示我们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至多带来量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事物原有的特性———这也为不同事物相加的必要性埋下了伏笔。
  第三句是“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这里的“酸甜苦辣咸”,既指表层意义上的五种味道,更代表各种不同的事物;“调和”指调配适当,可引申为交流、融合,是一种手段;“共存”指不同事物共同存在,这也承认了事物各自的特性;“相生”指个体相互影响生出新的性质,或焕发出新的光彩。这句话可解读为:不同特性的事物,经由“调和”,在保持各自性质的基础上,又能焕发出新的光彩,最终呈现给人们的,不仅是“五味”,更是“百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二句和第三句构成了对比,意在提示材料的核心内涵: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不同事物“调和”之后“共存相生”的关系,进而达到“和而不同”“百味纷呈”的境界。
  这里“调和”的对象,可以指不同事物,也可以指某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特征。这里的“百味纷呈”,应是“调和”的结果与升华,呈现了大千世界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正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香”,世间万物及其内在组成,均存在着个体与整体、特性与共性、单调与丰富等复杂关系,固守狭小单一的空间必然不能突破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只有通过相互调和、交流互鉴,才能优化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进而构建一个多元丰富、“百味纷呈”的世界。
  第四句是“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由“物”及“事”至“人”,既总结了“调和”之理,又拓展了写作的视野,指出“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不限于饮食烹调,也是世间万物与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
  这里的“物”,可以是“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觉之物,可以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颜色之物,可以是“轻重”“缓急”“浓淡”“冷热”的不同特性之物,还可以是不同音色的乐器、不同形状的花朵、不同功效的药物……总之是“各有性”的“物”。“物如此”则是指互相“调和”“共存相生”。
  由物及事,道理亦然。如儒家文化的“中和”,舞台交响乐演奏的“协和”,“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聚和”,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血脉“相和”,各国古今文化的“融和”,等等。
  而人,同样也要讲究“调和”之道。物各有性,人亦各有性。与人相处时,我们要克制本性,谨言慎行,宽人律己,与人为善,懂得“调和”。

  整個材料是一个相对圆合的言说情境,旨在引导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地引申发散,谋篇成文。考生自可调动个人的生活感悟,发挥个人的写作特长,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进而做到“文各有性”“百味纷呈”。无论写记叙类文章还是议论类文章,均要远离“大而空”的泛泛之谈,而应结合生活中的具体现象,或是古今中外的文明交流,挖掘其中蕴含的“调和”之道,呈现自己的独特感悟与独到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调和”并非没有原则的“和稀泥”、没有个性的“和事佬”,而是“水利万物而不争”的“不同而和”“美美与共”。
  总而言之,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材料的主体内容为“物各有性”“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考生只要围绕这四组词之一构思谋篇,即视为基本切题。然而细究这四组词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物各有性”只是整则材料事件的引子,“共存相生,百味纷呈”则是材料事件追求的结果,而“调和”才是由“物各有性”到“百味纷呈”的关键———因而只有着眼于材料全局,准确把握其核心意义,紧扣关键词“调和”展开构思与写作,才是作文表情达意的最佳选项。
  当然,在实际写作中,考生应力避套作与贴标签现象,尽力写出“调和”的过程及其内涵思辨,全力彰显自己的生活积累、认知水平、思想深度和写作功底。
其他文献
你有多久只是在“读”书了?  与其自以为读书甚广,最后却不知不觉成了书海迷航者,不如研读经典,建构自我格局,用醇熟的智慧度量世界。  初入书海,泥沙惑人。如何做到面对海量泥沙而不无所适从,如何让自己的思考更有逻辑、更有深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  求量不求质的阅读是“掩耳盗铃”式的阅读——用图片代替文字,用感官刺激代替主旨内涵,而且读完了即刻忘记,绝对不会往金贵的大脑里再保存什么重要资料。碎片化阅读
匍匐于被人遗忘的阴暗角落,等待一阵清风吹过,那微小的尘埃在阳光下,也发出璀璨光芒。  袁枚既没有李白的显赫声名,亦少了陆游似的一段风流事,他留给我的印象不过是个贪食的老饕,偶尔吟诵“牧童骑黄牛”的诗句罢了。也正因为他的一生平淡无奇,当一首《苔》映人我眼帘时,我心底才漾起不同寻常的涟漪,就像看到一粒尘埃忽然发了光。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几百年前,落魄的诗人写下积
每个人的生活都由许许多多的琐事组合而成。对于热爱琐事的人,哪怕是云的光彩、竹的摇曳、雀群的鸣声、行人的面孔都令他感到幸福。同样,也总有人为琐事而烦恼,正如一杯茶亦苦亦甜,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人们能从琐碎中体味出什么,取决于人的心境和情怀。  古语云“见微知著”“睹物伤神”,“微”即琐事,“神”即内心。晚年的欧阳修闻秋风而惊起,发:“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的感慨,写出不朽的《秋声赋》
重庆一中、重庆南开中学、巴蜀中学的高一学生最近有点兒兴奋,原来,在老师的寒假推荐书目上出现了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看到这份推荐书目,一些“70后”“80后”家长感到震惊。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武侠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不只是因为作者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角色、构想了几门绝世武功、设计了曲折离奇的情节,更在于他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读者可以了解侠义精神,感受浸润于字里行间
“如果内心的蝴蝶从未苏醒,枯叶蝶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片无言的枯叶。”林清玄的这句话极有味道。于人类而言:内心的蝴蝶”即为思想。有了思想,人才能真正存在于天地间。  读王小波的文字,有一种畅快感。他是呐喊自由的囚徒,是挑战风车的骑士,他的《黄金时代》散发着浓郁的生命气息。当世人蒙上眼睛,捂住耳朵,张牙舞爪地批判他的“疯狂放纵”时,他的精神早已自由翱翔于天际。人的思想使人即便处于黑暗中,也能发出耀眼的
南京师大附中是一所百年老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百余年来,先后有穆济波、舒新城、柳诒徵、常任侠等名师在此执教;校友中有巴金等知名文学家,以及严济慈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这些,是前辈们为学校创造的荣耀。如何继承和发扬附中传统,令学校人才辈出,是几代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  树人文学社成立于1980年,取名“树人”有双重含义:一为“教育立人”之意:二是学校现在的校址是鲁迅当年在南京求学时就读的江南陆师学堂
患糖尿病的梁实秋先生吃饭时坚决舍弃前面几道美味佳肴,只对八宝饭情有独钟。梁老的做法对我们的人生很有启迪:行走在人世间,理应减轻不必要的负重,时时“把‘配额’留给最爱”,也就是要将时间、精力等放在自己最感兴趣、最值得自己关注以及努力的人、事、物上。(开头概括梁实秋的生活事例,与材料更贴合。论点增添“把‘配额’留给最爱”并加以解释,很有必要。)  将“配额”留给最爱,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容易做到。(分论点
家有精明的老妈不稀奇,可怕的是家里有个福尔摩斯般的老妈。白此,我那悲催的日子就在“福尔摩斯”的目光下艰难进行着。  “终于挨到放假了!”我如释重负地把书包往床上一扔,有气无力地窝在电脑椅里,慵懒地打开电脑,瞟了一眼显示器右下角,嗯,才三点多,老妈六点回来,不急……我心里打着小九九:到时候我提前把电脑一关,再用电风扇一吹……嘿嘿,瞒天过海,完美极了!我不禁为自己的聪明喝彩。我咧嘴一笑,“猥琐”地搓搓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  ——素材A武汉一男子雪天点外卖  备注“不用送货”  武汉34岁的送餐员袁毕生曾接到一份特殊订单,让他心里暖暖的。2018年1月26日,风雪交加,外卖订单络绎不绝。中午12时18分,袁毕生一连接到5份订单,其中一份是在一家粥铺取4份虾米粥。看到订单,他有点儿不敢相信——这份订单里,点餐的黄先生点了4份冬瓜虾米粥,并支付了104元,备注里却写着:“不用送货,不用送货,天气冷,请帮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  ——素材A 女童上舞蹈班时致重伤,责任  认定后母亲返还近60万元善款  一年前通过众筹平台给5岁女孩宋馨(化名)献爱心的网友们,前不久陆续收到了一笔与当时捐款等额的退款。孩子的母亲赵瑛杰表示,女儿因在舞蹈班上课发生意外的事情已过去一年,如今孩子病情相对稳定,而且她终于等来了司法鉴定,准备开始下一步的维权,所以她决定全额返还此前募集的近60万元善款。  一周时间内,1828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