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按照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初中数学教师应充分结合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培养学生用于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应用
1. 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1.1 新课程的要求和教学理念不相符。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而知识的获得必须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对此次新课改,而新课程比以往的教学理念有重大的突出和创新,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原有的数学知识理论结构就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多数学教师从数学的学习到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一直受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的影响,从而在心理上不能及时地接受新的数学教学理念,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严重阻碍了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工作的实施。
1.2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不明确。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数学教师首先要制定好三维一体的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的落实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然后初中数学教师还要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变化,适当地对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或者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最后初中数学教师要及时准确的对数学教学目标所达到的效果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估。在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数学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师虽然在课堂中进行了很多教学活动,但往往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从而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教学时间。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明确的目的不能真正体现出数学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1.3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陈旧。目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任务式的学习,严重缺乏主动探索、积极参与的意识,即便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积极的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但他们通常表现得无所适从。通过调查显示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都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而采用通过学生活动进行探究性教学方式的数学教师大约占40%,其他的学生学习方式都是被动接受学习。通过听教师讲课、做习题、做笔记教学模式学习数学的大约占45%;通过做大量课外习题教学模式学习数学的大约占20%。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沟通也很少,通常师生间的交流方式是一问一答的模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1)学生害怕数学老师;(2)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大多数时间用于备课和批改作业,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
1.4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要求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地定位自己扮演的角色。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调查中发现,有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分析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讲课也非常风趣幽默,讲得天花乱坠,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很差;有的数学教师在课前设置了许多的小问题,在课堂上为了能够解决问题,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师生之间有问有答,但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有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比较重点的问题,并让学生做一系列的课外数学练习,这虽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的发挥。从表面上看是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实际上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没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应用
2.1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能够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探索出更多新的问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找到更多数学学习的快乐元素。在数学教学种,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特别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感兴趣的场所找出和数学教学有关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数学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从问题中找出隐藏的规律,在数学规律中发现乐趣。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地结合现学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提出富有挑逗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思考,诱发他们产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2.2 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数学,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或者提供一些尝试性的数学研究活动,提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方案或者教学观点。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出发,从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兴趣出发,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激励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相统一。
2.3 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方向的进行教学活动。数学教师在进行探究性的数学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探究的主体特性,积极地引导学生针对相关数学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和推论,从而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假设性思考,同时通过讨论或者实验研究作出检验。例如:在讲解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紧紧抓住一元一次方程的性质内容和一次函数的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的假设,从而得出在一次函数中,函数Y取某一定值m时,就能够得到一元一次方程。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对相关典型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讨论。在分析讨论中,学生不难发现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从而得出一元一次方程就是直线上的纵坐标为m的点,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直线上的纵坐标为m的点的横坐标。
2.4 探索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归纳能力。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归纳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对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数学章节的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充分复习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然后提出以下问题:如何通过已有的三角形知识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从这个问题中学生不难得出,解决多边形内角和问题就要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变成三角形进行求和。紧接着继续提问:怎样转化多边形图形为三角形的图形?学生可通过掌握的三角形知识想到利用画对角线的方法进行转化。然后继续提问:从三角形的—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最多能有多少条?—个多边形中总共应该有多少条对角线?一系列的提问后,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归纳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S=(n-2)*180°,而多边形对角线条数则为:N=n(n-3)/ 2。通过这些方法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归纳能力,锻炼了学生创新学习能力。
2.5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运用上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机械生产过程、建设工程、城市建筑设计、商业运作模式等。数学知识的运用大到天文地理、科学研究,小到家庭收支、核算,数学知识在整个大千世界中的应用是最广泛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结合新课程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踏入社会实际生活中,带着相关的学习工具,走进社区,让学生把课本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进行一系列的实地操作,比如:记录、编排、计算等,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真实的体验初中数学知识的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体会社会经历和数学知识带来的成就感和趣味性。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于实际生活的方法和技能,而且奠定了学生以后融入社会生活的基础,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更加努力,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更加渴望。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活动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灵活地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套有针对性的、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时修正和总结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从而达到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任志程.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析[J]
[2] 李俊梅.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析[J]
[3] 罗茂群.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的概念课教学[J]
[4] 王培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