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评教有效性,注重评教执行过程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v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推行学生评教实践以来,如何确保师生之间教学评价的有效沟通,如何实现学生评教的有效执行已成为教育评价领域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生评教具备公共政策的执行特性,理想化的评教政策、评教执行机构、评教目标群体和评教环境构成了学生评教有效执行的四大要素。鉴于此,框定清晰的学生评教边界、架构独立的评价实施机构、加强三方群体的互信合作关系、建设优良的教育环境等是加强学生评教有效执行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学生评教 执行过程 史密斯模型
  在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评估日益强化的浪潮下,作为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监控高校教学运行的重要制度,学生评教引起高校师生、教育学家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成为高等教育评价领域和高校教学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之一。王广成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评教是最主要的教学评价手段[1]。在中国各大知名高校多年实践运行中,学生评教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如何推进高校学生评教改革,如何搭建师生之间教学评价的科学平台,如何实现学生评教的有效执行,值得我们关注和认真思考。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学生评教进行广泛研究,在其含义、作用及保障机制、指标体系构建、评教有效性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笔者的研究重点是学生评教的有效性,故对这一专题的前期成果进行梳理。
  一、学生评教有效性文献梳理
  学生评教在中国高校逐步落实和开展以来,得到了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但从运行的实际效果而言并不理想。评教权利受到学生的忽视,评教结果遭受教师质疑、评教效力令管理者反思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引发了大家对于学生评教有效性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评教有效性的界定及测量。关红辉认为,学生评教有效性要分别以评教主体和评教客体的不同需求为依据,通过信度、效度和目标达成度判断和测量评教活动达到预期评教目标的程度[2]。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涌现出对于学生评教肯定和质疑的两种呼声。前者主张,在国外教师教学质量监测的研究和实践中,学生评教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广泛的推广。评教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改进和提高,而作为评教主体的学生更是评教的直接受益者[3]。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的评教结果是有效的[4][5]。另外,部分学者分别从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等角度对评教的有效性进行了重新审视。李世美借鉴经济学领域市场供求这一视角批判了学生评教制度,称其为教育产业化大环境下滋生的非客观行为[6];周继良实证分析了信息不对称视域下高校师生在评教中做出的逆选择和败德行为[7];王芳亮剖析了评教实践中的伦理缺失,强调了伦理规范和伦理价值对于评教有效性的作用[8]。其二,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分析。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学者们普遍认为学生评价态度、学习动机、知识能力判定水平等学生个体因素、教师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水平、敬业态度等主观特征、高校评教方案的合理性和规范化等客观特征都会不同程度的对评教有效性产生影响。常亚平等发现学生评教态度、学习态度和对课程的认识等因素对学生评教误差的影响显著[9]。谢淑海和张冬梅实证分析了学生学习兴趣、成绩排名、性别、专业等因素对评教有效性的影响[10]。其三,确保学生评教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张甜和马聪分析了评教理念、评教模式、评教平台、反馈机制等因素对学生评教的影响,构建了提升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实施策略[11];李冲等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试点实践的以“教改项目研究、学部试点实践”的学生评教制度探索,构建了有效可行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2]。
  通过文献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一方面学生评教研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评教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赋予这一热点问题极大的探索空间。作者基于管理学视角,运用公共政策理论的史密斯过程模型,尝试从新的角度解读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展现模型对促进学生评教有效性的思索模式与实践指导,给高校管理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二、促进学生评教有效性的执行过程分析
  (一)模型设计。
  1973年,美国学者史密斯首次开发了描述政策执行及构成要素的过程模型。他指出,政策执行涉及多个方面,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所处环境共同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四要素。在执行过程中,上述四种要素均会产生张力、相互作用并对现行的政策进行反馈以达成进一步的支持或阻碍,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13]。如果把学生评教作为一种过程或行为,那么它就具备了执行的特性。借鉴这一成果,笔者构建了学生评教有效执行的过程模型(如下图),其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理想化的评教政策是执行过程有效的首要要素;评教目标群体是政策要求范围内最直接的受体,必须在执行机构的组织下对政策制定者做出适当的反应,同时其主观意志也受制于环境因素;评教执行机构是负责评教政策执行的中坚组织,为目标群体行为的改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环境包含了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主要因素,是评教政策的外生变量,也对政策的动态调整发挥作用。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决定评教能否有效执行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图 基于史密斯模型的学生评教执行过程示意图
  (二)要素分析。
  1.理想化的评教政策
  学生评教的有效执行,必须有理想化的政策,即学生评教的政策或方案必须科学、合理、可行,能够真正反映和满足最直接利益群体的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評教方案应该具有如下特性:其一,评教目标的明确性。评教方案的目标是教学质量监控部门行动的指南,是学校各二级单位政策执行的依据,在实际的操作实践中,评教活动的开展要明确以改进教师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学习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其二,评教内容的准确性。评教方案的内容既要反映高校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体现教师教学风格和学生课程学习的普遍需求,在实际操作中经常通过构建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或量表来呈现。其三,评教激励的合理性。学生评教的激励机制,既要充分体现和挖掘学生在正确的引导和激励下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管理从而获得高质量教学的内在需求,又要以强化教师根据评教信息进行教学改进为导向,逐渐弱化甚至取消与学校行政部门的人事考评关联。   2.评教执行机构
  学生评教的执行机构主要负责将理想化的政策即评教方案推进实施并取得应有的效果,健全的组织机构、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和科学的执行平台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根据中国高校近十年的评教实践,从评教的执行机构看,部分高校成立了独立的校内第三方机构如教学评估中心等部门负责学生评教的开展和落实,有些高校的组织机构设置尚不完善,一般将评教的执行机构挂靠在教务处。另外,评教工作的落实离不开各个学院的配合和支持,各二级学院也构成了政策执行的主体,其责任意识、执行力度等直接影响评教的实施效果。从评教的执行人员看,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学生评教是一个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学院、千门课程和众多师生,工作人员组织能力的欠缺将直接影响评教方案的开展和实施。在评教过程中,由于利益关系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消极情绪和分歧误会,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处理评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困惑和疑问、及时反馈评教信息。就评教的工作平台而言,在“互联网 ”教育环境下,单一的网页评教系统已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学生的普遍需求,有必要开发移动智能评教系统为师生提供迅速便捷、操作简便的交流新平台。
  3.目标群体
  学生评教的执行是学生、教师和高校管理者为监测教学有序运行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受评教师和管理者共同构成了评教的目标群体,而目标群体认可和满意才能确保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具体而言,有效性在目标群体中的体现可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对评教充分认可,积极参与。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通过评教,不仅能够获得与任课教师交流沟通、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机会,而且能通过评教增进学习体验,强化深度学习,最大限度地走向自我完善。其二,教师积极参与评教过程,乐于接受评教结果。教师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把学生的评价作为检验自己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标准,在和谐的师生共生、共同的话语情景下有的放矢地改进课程教学,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其三,学校对评教活动满意度高。学校通过学生评教的落实和开展,规范了教学管理,监控了教学过程,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4.环境
  就教育这一大环境而言,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是教育质量问题。学生评教作为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其有效执行与其他政策一样毫无避免地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国家和高校对于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就市场环境而言,高等教育逐步呈现出买方市场的特征,为了吸收更多的优质生源,各个高校也先后采取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等质量监控措施保障和改善高校教学水平。就高校内部环境而言,学校的办学理念、开放民主的传统、良好的教学文化氛围、正确的教育评价导向等会对学生评教执行产生影响。
  三、促进学生评教有效执行的实施路径
  学生评教的史密斯模型是一个全面概括的过程模型,融合了影响和制约评教执行的多个要素,各高校应该在正确认识和科学调研的情况下大胆改进现行评教制度,构建学生评教有效执行的支持体系。
  (一)框定清晰的学生评教边界,科学制定学生评教方案。
  正确认识学生评教问题,务必先理清学生评教的边界,即明确参与评教的主体、受评的对象、评教的目标和具体要素等。出台评教方案前,学校应提升评教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广泛开展调研,充分听取评教过程中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建议,拓展参与方式,增强方案的可行性。制定评教方案时,面对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聚焦于教学行为的改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确保方案在内容、目标和管理中保持一致。在方案的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生不客观评价、教师位于评教的对立面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执行机构和目标群体可能无所适从,评教方案需科学合理地处理冲突,确保执行效果。评教指标体系是评教方案的重要构成,指标的设置和量表的表述要充分体现课程的特性。课程教学在核心内容掌握、师生互动效果等层面具有共性要求和统一规律,但对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课程其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又具有特殊性与差异性。因此,评教指标体系可划分为理论类、实验类、术科类等类别,研究设计不同课程类型的共性评价指标和特性评价指标,从而形成不同的量表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
  (二)架构独立的评价实施机构,专业组织学生评教。
  公共政策的组织理论学派认为,任何政策、方案的有效执行都离不开一定的组织机构,学生评教的有效执行依托于专门的实施机构。高校多年的运行管理实践经验表明,学生评教的有效执行离不开学校和学院的通力配合和共同参与。学校层面原则上负责顶层设计,赋予教师发展中心或教学评估中心等校内第三方机构评教职能,负责教学评价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控,保障评教实施的专业化。在具体操作中,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及时发布评教通知、妥善处理过程中反馈的问题,并对评教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和反馈。评教机构可以借助于校内科研立项的形式,鼓励教师开展改进教学和学习效果的专题研究,通过实证分析为教学评价和教学监控等提供专业咨询和决策依据。学院层面,可以健全和完善由教学院长、教学督导、教学名师等组成的教学委员会,指导学院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激励教师进行教学改进。学校和学院应加强协同共治,通过海报推广、课堂介绍、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生评教的宣传和动员工作,组织学生认识评教的目的和意义,帮助学生领悟评价指标的内涵,引导学生严肃认真地行使评教权利。
  (三)加强三方群体的互信合作关系,着力平衡目标群体利益。
  学生评教的有效执行离不开各目标群体对评教工作的认同、信任和促使他们做出与方案相符的行动和决策,为此,可通过以下方式促进目标群体的互信合作和良性互动,鼓励目标群体积极参与评教过程,平衡相关利益:首先,坚持对话立场,提倡民主协商。在学生评教标准的制定、评教指标的选取、评教方案的实施、评教结果的反馈等核心问题中,尊重学生、教师的机会和权利,搭建双方共同参与协商共建的对话交流机制,使其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评教的理解和支持。其次,坚持过程管理,增加过程性评价。目前各高校推行的第一代评教系统一般仅局限在学期末开放,这就限制了学生、教师和高校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割断了师生之间的天然联系。因此,应變更以往一次性的终结评价,增加随堂评教、期中评教等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在每堂课后、一段时期后匿名留言和即时评价,教师实时调整和优化教学技巧,保持师生间的互动式交流和切磋,达到教学改进的动态管理。最后,坚持以评促改,完善信息反馈。学生评教应坚持以评促改,做到评教结果有反馈、有跟踪,实现教师教学有交流、有改进。在学生评教信息的加工和反馈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呈现出两个层级:一是评教的原始数据、最终得分和学校所有课程得分的分布状态、描述性统计等信息,侧重于定量地呈现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和学校的总体教学概况;二是未经过修饰和提炼的主观性评价,侧重于反映学生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及对课程教学改进的建议,旨在让教师了解教学过程中获得的肯定和存在的问题。以上信息都应该客观全面的反馈到教师个人,并及时跟踪,督促改进,形成循环闭合的整体以达到“以评促改”的目的。   (四)建设优良的教育环境,培育健康的评教文化。
  学生评教制度作为高校教育评价和质量监控的一项重要举措,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为其保驾护航。在教育教学质量大比拼的背景下,不断建设和优化“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教育环境,通过为教师提供课程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技术等咨询和培训服务,提倡个性化教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励教师审视教学行为、投身教学研究;通过倡导学生定制化求学、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反馈、学生考核方案的设计等柔性制度手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学习。另外,针对学生评教中存在的学生消极评价、教师质疑抵触等现象,通过宣讲动员、橱窗展示等宣传和教育活动,引导师生构建公平、友好、互信的评价关系,强化评教群体的相互合作,共同培育健康的评教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广成,Brian Patric Green.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评价证据来源情况的调查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01):38-46.
  [2]关红辉. 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的理论探析[J].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96-99.
  [3]Chak-Tong Chau. A bootstrap experiment on 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students rating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997, 38(4): 513.
  [4]张开洪.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7):43-45.
  [5]毛丰付.學生评教,偏差几何[J].高等教育研究,2009(03):87-91.
  [6]李世美.从市场供需理论角度对学生评教制度的批判[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1):19-21.
  [7]周继良.破译高校学生评教问题症结之新解——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检视[J].教育科学,2010(06):30-38.
  [8]王芳亮.高校学生评教中存在的伦理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3):9-11.
  [9]常亚平,陈亮,阎俊.高校“学生评教”误差形成机制研究——基于学生态度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0(01):80-86.
  [10]谢淑海,张冬梅.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的调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06):80-85.
  [11]张甜,马聪.提高学生评教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6(03):110-112.
  [12]李冲,苏永建,马永驰.高校改进和完善学生评教制度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7(12):69-73.
  [13]范君,卢育淮.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上的政策问题分析——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06):86-89.
  基金项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后审核评估时期高校专业评估创新机制的探索与研究”(16YJA880059);2017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研究资助重点课题“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20172132)。
其他文献
摘 要: 部编版语文教材使用以来备受关注,助读系统是教材中的重要部分,对熟悉教材、掌握学习方法、落实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部编版和人教版都选用的《〈世说新语〉二则》和《〈论语〉十二章》两篇文言文课文为例,分别从单元导读和课文导读、注释、插图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两版教材中相同选文助读系统的异同。了解新教材的特点,辩证看待新教材,有助于教师充分利用教材。  关键词: 部编版 人教版 助读系统 
摘 要: 熊本熊,是熊本县为振兴经济、提高关注度而创造的官方吉祥物。自熊本熊推出后,熊本县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熊本熊被称为继Hello Kitty之后,第二个走出国门的世界级吉祥物。随之,日本涌现出一批地方吉祥物。然而,继熊本熊之后出现的地方吉祥物,无一能够获得超越熊本熊的经济效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运营方过分执着于比赛而忘却地方吉祥物的使命,且一味地模仿缺乏创新。  关键词: 熊本熊 地方
摘 要: 在中职教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入与依存,直接关系到中职生的全面发展。要多层面巧用可行的融入策略,将人文素质教育科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步对专业各层次中职生进行人文素质及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塑造健全人格,有效实现专业人才培育战略目标。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 中职思想政治教育 融入策略  中职院校是我国当下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关键阵地,随着社会市场环境
摘 要: 本文以中西文化为背景,比较英美意象派和中国文艺理论中对“意象”理论的不同建构和相通之处,将意象派诗歌之“意象”同汉语诗歌之“意象”做对比分析,并在对具体诗歌的读解中将讨论引向深入,认为西方意象派诸家对“意象”的讨论和运用有可观之处,然而终显得短暂和局促,不同于汉诗中的意象那样能唤起读者长久而普遍的共鸣。  关键词: 意象 英美意象派 汉语诗歌  一、汉语“意象”的渊源  《说文》中
摘 要: 近年来,反思教学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师通过回忆、思考、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认知,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评估、同伴观察完成教学经验的反思。本文通过自我反思叙事的方法收集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故事,探究影响民族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和认知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学习经历、代课教师、教学实践经历、周围的关键人物等因素对教师认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民族英
摘 要: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依据考试说明及命题的趋势对其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本文从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出发,探究如何才能指导学生写出优质的议论文。  关键词: 江苏高考作文 议论文 写作教学  近年江苏高考作文命题已经完成了从话题作文到材料作文的转变,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另一方面增加了审题立意的难度。调查发现,议论文已占据高考作文的半壁江山,2015年甚至达到了三分
摘 要: 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承担者,高校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新建民办高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对本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一主体双引擎”教师培训平台指以教师发展中心为主体,以校校联合、校企联合为助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本文以山东华宇工学院为例探索新建民办高校改善教师素质、提高民办高校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一主体双引擎” 教师发展中心 校校合作 校企
摘 要: 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蓬勃涌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迫在眉睫。科学、合理、规范地开展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是新时期各大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班集体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成长载体。作者结合工科学院具体工作实践,通过班集体思想行动引领、队伍建设管理、评价机制建设三方面创新,实现高等学校班集体“供给侧改革”新模式,探索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新路径,从而推动创新创
摘 要: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的经典文本《作为手法的艺术》对于文学独立的意义非凡。文本中提出的“反常化”手法为艺术创作提出了一条新的方法论;此外,通过批驳当时流行的形象思维论,该文本也开启了俄国形式主义与西方传统文论之间的长期论争(包括共时性与历时性两个维度);这一文本关于“文学性”的深入探讨也为后来的文学独立、文学批评与文艺学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反常化 文学
摘 要: 民族文化传承有利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将幼儿教育阶段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阶段,从儿童时期开始对幼儿进行本民族文化的熏陶,有利于打好基础,使文化在新一代人身上得以继承。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红河州并且关注到当地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方式,从对红河州红河县哈尼族文化在幼儿教育阶段传承的现状出发以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以提出相应民族文化传承的策略。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文化传承 幼儿教育